根据国际贸易理论,当一国货币升值时,该国出口商品或劳务的外币价格随之升高,进口商品或劳务的本币价格相应降低,因而,该国出口量减少,进口量增加,国际收支出现逆差;反之,当一国货币贬值时,该国国际收支会出现顺差。在浮动汇率制度下,国际收支能够通过汇率变动自动调节,即当国际收支出现逆差时,对该国货币的需求小于供给,该国货币贬值,推动逆差减小;而当国际收支出现顺差时,对该国货币的需求大于供给,该国货币升值,推动顺差减小。因此,在直接标价法下,一国货币的汇率与该国净出口呈反向变动的关系。而且如果汇率能够真实地反映该国的贸易状况,汇率的波动将有助于推动国际收支趋于平衡。
在过去的几年中,我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分别是欧盟、美国、日本、香港、东盟、韩国、台湾、俄罗斯等。由于长期与美元维持相对稳定的汇率,人民币与其他国家货币的汇率决定趋于被动,即汇率不是中国与该国经济关系的客观反映,而只是美国与该国经济关系的折射。在这种情况下,汇率波动可能使国际收支愈加偏离平衡。历史上几次大的金融危机的爆发,都与盯住美元后影响该国进出口,导致国际收支失衡有密切联系。例如在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之前,日本经济增长开始减慢,日元也大幅下跌,而面对美元对日元的相对升值,东南亚各国并没有及时采取措施调整盯住汇率,因而东南亚各国货币也相对日元升值。由于这些国家与日本有着密切的贸易往来,本币的被动升值对于本已因日本经济增长速度减慢而降低的出口需求,犹如雪上加霜,加剧了东南亚国家的国际收支失衡。
从这个意义来看,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后,人民币汇率更加灵活,应当显示出其平衡国际收支的作用。在分别比较了我国与欧盟、美国、日本在2005年7月汇改的前六个月和后八个月的月贸易差额与月平均汇率后,发现中欧贸易差额在汇改后波动增大,而且多数月份表现为顺差增加的同时人民币币值上升,贸易顺差总体上大于汇改前;中日贸易与汇率的关系与中欧情况相似;只有中美贸易与汇率关系在汇改后出现了贸易顺差伴随人民币持续升值。这样一看,在汇率改革之后贸易差额加大了;而从两者走势来看,汇改后很多月份人民币币值在贸易盈余增加或赤字减少的时候不升反降,似乎新机制下的汇率既没有反映对外贸易的状况,又没有起到平衡国际收支的作用。但是,应该注意几点,首先,影响国际贸易的因素有很多,不能简单地因为贸易差额扩大而认为汇率机制失效,例如在中美贸易中,中国商品明显的价格优势和美国的国内政策使得汇率变动对于解决贸易不平衡问题难以发挥作用;其次,人民币的持续升值确实客观反映了中国经常账户顺差的状况;再次,人民币对欧元与日元汇率未能很好的反映出中国与欧日两地区的贸易状况,是由于人民币汇率受美元影响较大,可以推断我国所参考的“一篮子货币”中美元或与美元有较高正相关关系的货币可能占有较大比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