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快报B3版刊登的《乞讨老人捐出元》,感动了很多人。民们纷纷来电,想了解这位老人的详细情况。昨天下午,记者来到了江宁区东新南路,几经周折,找到了正在行乞的老人。 几经周折找到老人 一个乞讨的老人,行踪不定,寻找起来十分不便。昨天下午5点,记者来到了老人捐款的东新南路附近的金宝大场,打听老人的下落。 谁料,民们一看到老人照片就说,“哦,就在金宝大场的广场上,他基本上每天都来。”“2分钟前还看到他的,刚拿了一个碗过去。”“对,就在前面,刚给了他一毛钱。”在热心民的指引下,记者终于在广场的一个角落里,找到了老人。 花白的头发,古铜色的皮肤,蓝色的上衣上布满了补丁,袖子和衣服的下摆已经撕烂,穿着一双塑料拖鞋,走起路来有点瘸。老人正想找块地坐下休息,得知记者来意后,老人摆了摆手,“你们不要采访我,大家都是为了灾区,我不比谁伟大多少!” 据了解,老人叫徐超,今年67岁,江苏泗洪人,性格很开朗,在南京讨饭已经8年,一直在金宝大场附近乞讨。 元讨了整整8天 老人手中把玩着几个硬币,记者看了一下,一毛、五毛、一块,加起来一共4.5元,“这是下午半天讨来的。”半天只讨了几元钱,元得行乞多少天?老人说:整整8天! 老人说,他一般早上6点出来行乞一直到晚上10点,在非周末时,一般一天只能讨到七八元钱,每逢周末,街上人多,能讨到十几元,“上午只讨了6块4,晚上估计还能讨到一些,周末晚上出来吃饭的人多”。 “第一次捐掉的那个5块钱,是我乞讨8年来,讨到最多的一次。”老人回忆道,那个5元钱是上周四晚上,一个饭店的顾客给他的,其余的钱都很零碎,“其实当时还没有元,我中午又去讨了几元钱,才凑够了元”。老人说,到银行换了元后,他身上连一分钱都不剩了。 收留照顾一个精神病人 附近居民看到有记者采访老人时,一下子围了过来,“这个老人人不错,一点不犯嫌。”附近民与老人都是熟人了,民们告诉记者,这个老人乞讨时客气得很,不管你给不给,他都说谢谢,而且也不会死缠烂打,他们从快报看到老人捐款一事后,也被感动了,“他是个好人,还照顾另一个叫花子呢!”见记者好奇,老人不好意思地解释道,“那人今年33岁,苏北人,脑子受过,一直不太好使。”自从两三年前认识了这个年轻的叫花子后,老人就担负起照顾他的责任,每天帮他讨两次饭,大雪时,讨饭难,老人甚至连续很多天花钱给这个叫花子饭吃,并且把自己的被子都送给了他,“我身体好,不怕冷,冬天跟他一起挤挤就好。” 聊了一会后,老人又端起了饭碗,继续行乞,“我准备再讨满元,还要兑成整钱,捐给灾区!”快报记者 马晶晶 善举震动网络—— 他值得所有人尊重 老人的善举经快报报道后,在网络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各大纷纷转载,网友们表示,“以后看到老人,一定要帮老人一把。” 一名来自四川的网友称:“老人的善举,让我觉得惭愧。其实自己可以给予处于困难之中的人更多帮助,感激并祝福这位大爷。”一名来自福建的网友认为,“乞讨老人,你捐的比大多数人都多!”这名网友表示,元对于乞讨老人来说,应该是全部的家当,虽说,金钱的数额不足以代表一个人的善心,但也可以略见一斑,“一个将全部家当都捐出的乞丐老人,值得我们所有人去尊重!” 一名来自陕西的网友的留言十分感人:“元,对富人而言,不到一包烟,一支口红,一顿晚餐……对普通人而言,不过是少喝两瓶酒,少一件衣服,少看两场电影……但对你而言,是无助地伸了多少次又缩回的手,是多少次弯下佝偻的身体再站立起来,是面对了多少的冷眼,吃了多少次的剩饭残羹,是多少次在寒夜的天桥下冻醒,可是,你从未奖励过自己一次……但是你面对同胞灾难,没有犹豫,几乎拿出了除你身体之外的所有家当……此刻,我无言……我敬你,我的同胞,我的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