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七雄争兵好战
秦国变法天下归秦
经过春秋战国长期的大国争霸和兼并战争,只剩几个超级大国,秦的强大又打破了列国的均势。装备精良、供给充足,战斗力强的泰军,保扫除灶上灰尘一样,采取远交近攻策略,以摧枯拉朽之势,吞并诸侯,完成统一大国的事业,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未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这对我国历史的发展,有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春秋以来,王室衰微,已无力号令诸侯。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封国之间兼城夺地,烽烟四起,经过几百年的兼并战争,绝大多数诸侯已成历史陈迹,湮没在金戈铁马之下了。到战国时,大者七国,互争雄长,连年攻战不休,无论魏国、齐国、楚国、赵国,都想逐鹿中原,纵师问鼎,称王称帝,统一中国。
战国时期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这个“战”字,“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攻争强,胜者为右”,各个国家长期处于战事之中,有的力图扩张,有的深恐灭亡。韩、燕弱小,置不足论。魏以魏惠王而衰,齐以齐闵王而衰,楚以楚怀王而衰,赵以赵孝成王而衰,都是因为争兵好战才致此。魏承文侯、武侯之后,表里山河(外有黄河天险,内有太行可据),大于三晋,诸侯莫能与之争。惠王数伐韩、赵,志吞邯郸,围魏救赵,马陵之战而受挫败于齐,军覆子死,终为秦所困,国力日减,失河西700里,迁离安邑而建都大梁,数世不能复振,直至灭国。齐闵王承威王、宣王之后,山东之建国为最强。然而贪于伐宋之利,南侵楚,西侵三晋,欲并二周为天子,终被燕所屠。虽赖田单之力,得复国收城,子孙沮气,子孑自保,终堕秦计,束手为虏。楚怀王贪商于600里,受诈张仪,失其名都,丧其甲士,不能取偿,身遭囚辱而客死他乡。赵以上党之地,代韩受兵,利令智昏,轻用民死,40万战十一战被坑杀,几于社稷为墟,幸不即亡,终以不免。这些国家招揽贤俊,立志改革,欲图结束割据、实现统一,但经过长期战争之后都失败了。
只有泰国,后来居上,国势日强。秦自商鞅变法之后,变本彻底,加之奖励耕织,经济发展迅速,人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军队精良,供给充足。自秦孝公起,中经惠文王、秦昭王、孝文王、庄襄王,直至始皇亲政,以关中之地,日夜东猎六国,历经100多年;,惠文王收复河西之地,攻占魏之上郡,转而灭蜀,并楚汉中。昭王时蚕食韩、魏,占据河东、上党、南阳等郡,攻破楚都鄢、郢,置为南郡,又夺取楚的巫郡和黔中郡,西灭义渠,置陇西郡和北地郡。庄襄王时,秦灭东周,置三川郡,取赵37城,置太原郡。到秦始皇时,已具备了统一的条件。
秦王赢政亲政前,先辈已灭六国军队150万,据有天下三分之一的土地,十分之六的财富。他承袭下来的,已经是一份相当庞大的资产。赢政亲理政务后,消灭内祸,将权力集于一人之手。同时,起用有才能的法家人物李斯、尉缭。李斯向他指明了统一天下的时机和条件,为秦王所赏识。尉缭建议在外交上继续实行“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策略,向秦王进献了著名的离间诸侯的计策。他要秦王政不吝财物,重金贿赂各国的“豪臣”,阻止六国“合纵”,然后可以灭掉六国。于是,秦王政在统一六国的过程中,军事上采取了集中力量,各个击破的方针;进军路线基本上采纳了李斯、尉缭的建议,选择弱点,正面突击,先灭掉韩,再攻击两翼,最后东进灭齐,完成统一。一场轰轰烈烈的统一战争开始了。
公元前230年,秦王政派内史腾进攻韩国,俘虏了韩王安,韩国灭亡,置为颍川郡。
公元的229年、趁赵国发生大地震和大灾荒的时机,派王翦攻赵。赵国派李牧、司马尚领兵抵御。李牧是抵抗匈奴名将,他的军队,战斗力强,屡次打败秦军,并杀了秦将柜。但后来王翦重金收买赵王宠臣郭开,散布李牧、司马尚谋反的诺言,赵王迁中计,冤杀李牧、废司马尚,以赵葱、颜聚二人代替统率赵军。王翦反间计成功,乘机大举攻击。公元前228年,秦军长驱直入邯郸,赵王迁献出赵国地图降秦。赵公子嘉逃到代郡(今河北蔚县),自立为王。赵国实际已灭亡了。
秦军在打赵国时,大兵已迫近燕国边境。燕国自来兵力微弱,无力阻挡。燕太子丹想以杀赢政的办法,阻止秦的进攻。于是收买勇士刺杀秦王。并且,太子丹往年曾在秦国当过人质,很受秦王屈辱,逃回燕国后,时刻想报仇,新仇旧恨促使他一定要杀死秦王.于是通过勇士田光找到了荆轲。荆轲本是卫国人,原名庄轲,卫国灭亡后,到了燕国,改名荆轲。在燕国和一位擅长击筑的高渐离交谊很深,并和田光也很投机。太子丹希望荆轲出使到秦国,乘机劫持秦王,归还被侵占的土地,如果秦王不允,就杀死他,再乘秦国无君内乱之际.联合诸侯,一举灭秦。荆轲答应了太子丹的要求。这时王翦大军已灭赵国,军队到了燕国的南境,而荆轲还未动身,倘若秦军立即北上就来不及了。于是连催荆轲启程,荆轲正在考虑到秦国怎样顺利接近秦王,完成使命。他提出建议:“秦王用金千斤、邑万户的重赏捉拿逃将樊于期,要是带着他的人头和燕国督亢地图(今河北涿县、定兴、新城、固安一带)为礼物,以取得秦王信任,秦王必定会亲自接见,得到接近他的机会,就能够见机行事了。”太子丹很赞同荆轲的计划,只是觉得樊于期得罪秦王后走投无路才来投靠燕国,杀掉他于心不忍。荆轲便私下找樊于期,说明来意。樊于期得知为杀秦王,也能替自己报仇,立即拔剑自杀了。于是太子丹把一把浸透了毒的匕首裹在督亢地图里,装好樊于期的人头,催促荆轲出发了。临行之时,全都白衣饯别。易水河边,高渐离击筑,荆柯应歌: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筑声伴着歌声,格外悲壮激昂。荆轲唱罢,扬鞭西去,头也不回。
秦王政果然亲自接见荆轲,荆轲捧图让他观看,地图展到最后,一把匕首露出来,荆轲抢过匕首,抓住秦王衣袖,向秦王刺去。然而秦王挣断衣袖,脱身避开。最后荆轲身单势孤,被剁成肉泥。秦王政几乎死在荆轲之手,勃然大怒,立即命将军李信领兵攻燕。公元前226年,攻下蓟城(今北京市),燕杀太子丹谢罪。燕王徙居辽东。
公元前225年,秦派王翦的儿子王贲率军10万攻打魏国。秦军包围了魏国都城大梁,放黄河、鸿沟的水灌进大梁城。三个月后,城被攻破,魏王假投降,魏灭亡了。
秦王政接着准备攻打楚国,问老将王翦需用多少人马,王翦说非60万不可。又问年青将领李信,李信认为20万足够了。秦王政认为王翦年老胆怯,便派李信为大将,率20万大军伐楚。王翦推托有病,告老还乡了。李信起初还打了几个胜仗,但遇到楚国大将项燕攻击,损兵折将,残败而归。秦王大怒,革了李信的职。亲自登门向王翦认错,请王翦出征。公元224年,王翦率60万大军攻伐楚国,采取屯兵练武,坚壁不击、麻痹敌人,以逸待劳的战略。秦王动员一切人力物力支援前方。一年后、楚军斗志逐渐松懈,粮草不足,难以支持,开始东撤了。王翦乘机率军追击,迅速消灭了楚军主力,占领了楚都寿春(今安徽寿县),俘虏了楚王负刍,楚国灭亡。公元前222年,又降服了越国君主,设置会稽郡,统一了长江流域。
这一年,秦王派王贲进攻在辽东的燕余部,俘虏燕王喜,燕国全部灭亡了。接着回兵攻打代郡,俘赵王嘉,统一了北方。
公元前221年,王贲挥戈南下直逼齐国。一路之上几乎没遇到抵抗,不几天就打进了齐国的都城临淄,齐王投降,齐国灭亡。
从公元前230年灭韩开始,到公元前221年灭齐为止,经过10年的艰苦奋战,秦国完成了统一六国的历史任务。当时,六国已有木蠹墙隙之机,秦又加之以风雨,遂成摧腐折朽之势,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的混战局面,建立起了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顺应了历史潮流的发展,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苏洵政论文的代表作品《六国论》提出并论证了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精辟论点。
原文: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译文:
六国的灭亡,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用土地来贿赂秦国。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
有人问:"六国一个接一个的灭亡,难道全部是因为贿赂秦国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原因是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独自保全。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秦国除了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池。把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和战胜别国所得到的土地相比较,(前者)实际多百倍。六国诸侯(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与战败所丧失的土地相比,实际也要多百倍。那么秦国最想要的,与六国诸侯最担心的,本来就不在于战争。想到他们的祖辈和父辈,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子孙对那些土地却不很爱惜,拿来送给别人,就像扔掉小草一样不珍惜。今天割掉五座城,明天割掉十座城,这样之后才能睡一夜安稳觉。明天起床一看四周边境,秦国的军队又来了。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欲望永远不会满足,(诸侯)送给他的越多,他侵犯得就越急迫。所以用不着战争,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决定了。到了覆灭的地步,道理本来就是这样子的。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柴救火,柴不烧完,火就不会灭。"这话说的很正确。
齐国不曾贿赂秦国,(可是)最终也随着五国灭亡了,为什么呢?(是因为齐国)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其他五国。五国已经灭亡了,齐国也就没法幸免了。燕国和赵国的国君,起初有长远的谋略,能够守住他们的国土,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因此燕虽然是个小国,却后来才灭亡,这就是用兵的效果。等到后来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对付秦国的计策,这才招致了(灭亡的)祸患。赵国曾经与秦国五次交战,打了两次败仗,三次胜仗。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赵国大将)李牧接连打退秦国的进攻。等到李牧因受诬陷而被杀死,(赵国都城)邯郸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用武力抗秦而没能坚持到底。而且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快要消灭干净的时候,可以说是智谋穷竭,国势孤立危急,战败了而亡国,确实是不得已的事。假使韩、魏、楚三国都爱惜他们的国土,齐国不依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去(刺秦王)(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那么胜败的命运,存亡的理数,倘若与秦国相比较,也许还不能轻易衡量(出高低来)呢。
唉!(如果六国诸侯)用贿赂秦国的土地来封给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来礼遇天下的奇才,齐心合力地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吞并他们也不能咽下去。真可悲啊!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天天割地,月月割地,以至于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啊!
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之国,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却还有可以凭借不贿赂秦国而战胜它的优势。如果凭借偌大国家,在六国之后却自取下策跟随六国灭亡的先例,这是比六国还要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