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座椅可以调整高低。但是不同品牌不同配置的车辆是不一样的,虽然汽车座椅的高低调整不是必备功能,但目前市场上的轿车普遍均有配备。
上车之后,首先先调座椅高低,坐下之后能舒服的看到前面。
接着是调整座椅前后,根据体型,右脚适应一下油门和刹车的位置,保证右脚可以自然舒服轻松将油门和刹车踩到底的情况下,同时调整座椅的前后。
接下来调整靠背,身体稍微后仰,坐垫向前翘一点,臀部在靠背和坐垫的夹角里,不往前滑就可以了。
最后双手握住方向盘,3点和9点的位置,手臂自然弯曲,看转动顺不顺手,不要挡住仪表盘。
再调好三个后视镜,确保前后都能看清楚。
座椅前后的调节 (1)调节座椅前后位置,使身体距转向盘、离合器踏板、制动踏板、加速踏板的距离适宜,达到双手转动转向盘方便敏捷,两腿伸缩自如、灵活。
调节座椅的前后位置,保证双手可以舒适控制方向盘,方向盘的角度要适当调节,能清晰看到仪表盘。
汽车座椅高低的调节,需要使用座椅一侧的调节按键来实现,也就是向上推开关就可以了,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一、拉动车门把手。
二、打开驾驶室这边的车门。
三、按一下一键启动按键。
四、仪表亮起,车辆电源接通。
五、向上推开关就可以实现了。
操作的注意事项:
1、座椅过高会影响驾驶员驾驶。
2、调节完成后按下数字键存储位置即可。
1、座椅前后的调节:提起座椅右下方的调节手柄,解除固定装置,座椅便可前后移动,位置调整好后,松开调节手柄即可使座椅固定。
2,调节座椅前后位置,使身体距转向盘、离合器踏板、制动踏板、加速踏板的距离适宜,达到双手转动转向盘方便敏捷,两腿伸缩自如、灵活。
扩展资料
正确的座椅高度应调整到驾驶者的视线不会被方向盘挡住,并可以清楚地看见所有的重要仪表及街道
标志。在调整好座椅的高度后,还要调整座椅的前后位置。
首先应将臀部尽量向后靠,以顶到坐垫及椅背之间最好,这样可使自己坐得更稳,不会晃动。坐稳之后应
注意一下手、脚的位置,把左右手分别放在方向盘9和3点钟的位置,此时不可以让自己的背部离开椅背,如果离开的话,表示你坐得太靠后,必须把座椅往前挪。
另外两手要略微弯曲,这样万一发生事故时,能有效分散撞击力,避免力量集中在手臂各关节上。
此外,左右脚的位置要在将踏板踩到底时,还必须能使腿保持弯曲。如果你踩踏板到底时,两腿是伸直的情况,一定要把座椅拉前一点。值得注意的是,不要让膝盖顶在转向柱上,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否则会使脚的动作受到影响,使反应不及时。
安全带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安全设施,能有效地缓解人向前的冲力。安全带也有它的系法,一般车内安全带拉下的位置通常是可以调整的。正确的位置是将
其调整到当安全带不使用时,靠在B柱并与眼部相同或差不多高度的位置上。这样当安全带扣上后,才会刚好从胸前、锁骨通过,一旦发生撞击,不至于使冲击力过
于集中在某个位置,而伤害到乘客。
汽车驾驶座在保持坐面和靠背大约倾斜100度的位置时最护腰。这是因为,人靠在倾斜100度的椅背上时,身体是稍稍后仰的,正好符合我们腰身微微后屈的自然曲线,而且此时,汽车座椅腰背处设计的隆起部分最能减少腰部的压力。
生活中,很多开车新手喜欢把椅背调得直直的,以为坐直点儿更练腰。但其实,按照我们的腰身曲线,腰椎挺得直直的,其承受的压力也是最大的,反而对腰不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汽车座椅
第一步:调整座椅高低
合适的高度是获得良好驾驶视野的前提,座椅调整时通常要将高度调整作为第一步,调整时需要保证头部与车顶至少留有一拳左右的距离。以免车辆颠簸时头部撞击到车顶。
第二步:调整座椅靠背
日常驾驶我们推荐的座椅靠背倾斜角度在100-110度,当靠背倾角超过110度后椎间盘压力会显著减少,对于没有腰靠调整的车辆而言这是一个重要的参考数据。调整完高度后很多车主习惯先调整座椅的前后,在调整靠背,原则上这没有太大问题,只是先确定靠背斜角度后,会更方便调整座椅前后的合适距离。
第二步:调整座椅靠背倾角调整座椅靠背倾角
调整小常识:垂直坐姿的情况下,当头枕与头部有2到3拳的距离时靠背角度大概为110度。
第三步:调整座椅前后
除特殊身高的人群外,座椅太靠前或靠后都是不正确的,座椅太靠前四肢活动空间会减少,肘关节和膝关节处于极度弯曲状态,腰部肌肉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易造成肌肉酸痛,而座椅太靠后势必会增加躯体前倾,增加腰间盘的压力,易引起腰间盘突出并引发肌肉疲劳性损伤。
调整的小常识:确保右脚全力踩下刹车后,腿膝关节依然呈自然的微微弯曲状态,膝关节的角度不要超出舒适坐姿角度图的推荐范围即可。
第四部:调整头枕位置
最后不要忘记我们的头枕,之前我们曾经反复提及过车辆受到撞击,头部会因惯性瞬间反向冲击头枕,头枕位置过高或过低都会对头颈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
调整小常识:头枕高度应该调整至与头部平齐,也就是头枕中间柔软部位与眉毛或耳廓上沿平齐 ,这样当车辆受到剧烈撞击的时候,头枕保护头部和颈椎的作用才能最大化的得到体现。头枕具备前后调节的功能时,应本着头部与头枕的间距尽可能的小的原则,距离越小头枕起到的缓冲保护作用就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