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两种手势是最有害的,一种是表演性的,一种机械性的。我们从理论上讲,表演性的手势比机械性的手势更有害。机械性的手势有时往往是朗诵者的习惯手势,这种手势虽然于作品没有多大的关系,也不是在“将诗人的语言变为自己的心里话的时候”出现的手势,但它毕竟是朗诵者的手势,只是一个没有内容、没有表现力的手势,而那表演性的手势就更糟糕了,它是有逻辑的,是图解内容的,是表演性的,它的有害之处就在于它让你整个朗诵变成了一种做作的表演,从而丧失了艺术的本质:真实。因此,我们不仅要取消一切的机械性的手势,更应该取消一切的表演性的手势,让朗诵者的手势真正成为一种有表情的、有说服力的“朗诵的补充”。
准确地说,当朗诵者的手势真正起到了表现、描绘、强调作品的人物、情感、细节的时候,真正是属于“诗人”的强调、补充的时候,这个手势是运用得恰到好处的。我们千万不要企望手势能够代替语言来表情达意、阐述思想;更不能企望让手势来图解作品的内容。任何时候,语言的魅力是朗诵者的唯一重要的武器,手势只能是一种补充或是强调。
一般地说,手势运用得越吝啬,越有说服力。因为手势如同其它视觉语言一样,我们能够真正掌握多少有表情、有说服力的手势呢?而重复使用必然会丧失它的表情作用;再说,手势永远代替不了语言,而朗诵是语言的艺术,舞蹈才是形体的艺术。
在生活中,我们观察到,正常情况下,一个有修养、有身份、很大气的人在说话的时候,很少有手势,偶尔激动的时候才有那么一二下手势,用以帮助强调他那有力的语言;相反,在街巷市井,我们会经常看到一些“事儿妈”在说话的时候,唾沫四溅,手舞足蹈,显得缺乏修养,不够大气。因此,朗诵者的手势也是决定朗诵者在舞台上“大气与否”的重要因素。
应该说,朗诵者的手势是在必须要表现、描绘、强调作品中特别重要的内容时自然而然出现的,是下意识的。只有当你这个朗诵节目需要多次演出的时候,你才能对已经运用过的各种下意识的手势进行分析、选择而重新设计,当然,这种设计是十分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