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背景是什么意思

2025-01-01 14:44:50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写作背景简单的说来就是作者当时所处的一种社会环境,所处于什么样的心理状态和生活状态,写出了这种文章或小说。

著名作品的写作背景:

1、鲁迅《阿Q正传》的写作背景

作品以辛亥革命前后闭塞的农村小镇未庄为背景,塑造了阿Q这个身心受到严重戕害的落后农民的典型。他无家无地无固定职业,以出卖劳力为生,备受残酷的压迫与剥削。但他不能正视自己的悲惨地位,却以“精神胜利法”自我陶醉。

阿Q从盲目的自尊自大到可悲的自轻自贱,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环境里的典型性格。阿Q的阶级地位决定他欢迎革命 ,但他不了解革命,认识糊涂,精神麻木,结果被篡夺了革命果实的封建地主阶级枪毙示众。

鲁迅以“揭出病苦,引起疗救”为目的,遵循现实主义原则,通过艺术描绘,深刻地指出:即便阿Q这样不觉悟的农民,也真心向往革命,身上始终潜藏着革命的可能性。农民是中国革命的重要力量,启发农民觉悟,是极其重要的问题。

小说更深刻揭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阶级矛盾和“精神胜利法”产生的历史根源,有力地批判了辛亥革命的脱离群众和不彻底性,表达了作者“改造国民性”的思想观点。

2、朱自清《背影》写作背景

《背影》是朱自清1925年写下的一篇散文名篇,记述的是1917年他在北大读书时的经历。写作的缘由作者在《背影》的文末已经有所交代,是因为父亲给他写的一封信。信中父亲提到近日身体不好,恐怕大限将至,令作者心生感触,所以才挥笔写就。

1925年,正是民国军阀割据时代。当时的世界列强对中国虎视眈眈,国际国内形势波云诡谲。老百姓和知识分子身处这样一个大动荡、大混乱的背景下,生活朝不保夕,对命运前途的展望一片黯淡。朱自清是一个外圆内方的人,表面温和、待人敦厚,但内心却有自己的气节与坚持。

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一个“爱平静爱自由的个人主义者”。同年10月,朱自清写下这篇质朴感人的叙事抒情散文,记述了八年前和父亲在浦口车站分别时的情景,表现了父亲爱子的真挚感情,抒发了自己在生活困顿、精神压抑的境遇下对父亲深切的怀念之情。

3、徐志摩《再别康桥》写作背景

此诗作于徐志摩第三次欧游的归国途中。时间是1928年11月6日,地点是中国上海。7月底的一个夏天,他在英国哲学家罗素家中逗留一夜之后,事先谁也没有通知,一个人悄悄来到康桥找他的英国朋友。

遗憾的是他的英国朋友一个也不在,只有他熟悉的康桥在默默等待他,一幕幕过去的生活图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现……由于他当时时间比较紧急,又赶着要去会见另一个英国朋友,故未把这次感情活动记录下来。

直到他乘船离开马赛的归国途中,面对汹涌的大海和辽阔的天空,才展纸执笔,记下了这次重返康桥的切身感受。

4、鲁迅《呐喊》写作背景

《呐喊》是鲁迅早期小说创作的一个结集、《呐喊》中共收小说 14篇,作于1918--1922年间,本世纪最初25年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个重要的历史发展阶段,也是一个充满尖锐复杂的矛盾和斗争的时期。

这一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是中国革命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时代的一切命题都归结为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殖民统治,以及最终结束封建势力在经济、政治、思想和文化领域里的统治地位。因此。反帝反封建就成了时代的中心问题,也是民主主义革命的中心任务。

5、余光中《乡愁》写作背景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10岁的余光中随父母辗转于上海、重庆等地。22岁那年,余光中随家人来到台湾,并考取了台湾大学外文系。

虽然专业是外文,余光中却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浓厚的兴趣。他在诗歌、散文、评论、翻译都有大量著述,而其中成就最杰出的,当属诗歌。人们评论,他的诗题材广泛,风格屡变,技巧多姿,融汇了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的笔法。因此,他被誉为台湾现代派“十大诗人”之一。

1971年,20多年没有回过大陆的余光中思乡情切,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赋诗一首。写完后,诗人热泪盈眶,沉吟良久。这就是后来被海外游子不断传唱的《乡愁》。

回答2:

写作背景简单的说来就是作者当时所处的一种社会环境,所处于什么样的心理状态和生活状态,写出了这种文章或小说。

洪深《电影戏剧的编剧方法》第二章三:“性格是随时代背景而改移的。”邹韬奋《经历》五五:“我们却未尝没有我们的背景!我们的背景是什么?是促进民族解放,推广大众文化!”艾芜《三十年代的一幅剪影》:“我的小说是以新加坡为背景,写失业的 华 侨工人,谈矿工和海员的艰苦生活。”

部分作品写作背景:

1、《玫瑰的名字》背景:方济会修道院。

《玫瑰的名字》是翁贝托·埃科创作的长篇小说。小说以以一所中世纪修道院为背景。

修道院是基督教组织机构名称。拉丁文Seminarium的意译,是天主教培训神父的学院,又译神学院。简称修院,分为备修院、小修院、大修院3种。

在黑暗时代的动乱期间,少数坚定地献身宗教的基督徒,离开社会到荒凉而让人生畏的文明边缘地带过着隐士生活。隐士的行为唤起更多陈腐的教士去发誓约守贫穷和奉献,重新聆听耶稣基督的教诲。

这种教士组成一个新的同质信徒团体,称为修道院。教皇格列哥里在信奉基督教的欧洲各处,鼓励建立修道院。在某些欧洲地区,修道院成为唯一剩存的学问中心。

有些人相信爱尔兰的僧侣在他们的修道中保存了当时的文化。这些僧侣游走欧洲各处教育民众恢复对学问的兴趣。修道院成为教养人们的中心,这些受到教育的人可以协助管理政府,不少人当上国王的助手。

2、《基督山伯爵》所处的时代背景:百日王朝。

百日王朝(法语:Cent-Jours)是指拿破仑一世在被流放后重返法国,试图重建法兰西第一帝国的一连串事件。

1815年3月20日,拿破仑从厄尔巴岛逃到法国,集结军队,把刚复辟的波旁王朝推翻,再度称帝;6月18日,因为滑铁卢战役的失败,拿破仑再被流放到圣赫勒拿岛,波旁王朝再度复辟。拿破仑战争至此结束。拿破仑重返帝位总共101日,因此史称“百日王朝”。

3、《汤姆叔叔小屋》写作背景、时代、背后的故事。

《汤姆叔叔的小屋》的一部分创作灵感来自乔赛亚·亨森(英语:Josiah Henson)的自传。亨森是一位黑人男性,他曾是奴隶主艾萨克·赖利(Isaac Riley)所拥有的一名奴隶,生活并劳作于马里兰州北贝塞斯达地区(英语:North Bethesda, Maryland)的3,700英亩(15平方公里)烟草种植园中。

1830年,亨森逃到了上加拿大省(即今安大略省),并摆脱了奴隶身份;此后,他协助了一些逃亡奴隶抵达该地,自己也过上了自给自足的生活,并写出了他的回忆录。

斯托夫人自己也曾明确地承认,是亨森的作品启发了她,从而让她写出了《汤姆叔叔的小屋》。当斯托夫人的书闻名于世后,亨森以《汤姆叔叔的回忆录》(The Memoirs of Uncle Tom)为名再度发表了他的自传,并在美国与欧洲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斯托夫人在她的小说中借用了亨森家的名称。亨森的家在1940年代成为了一座博物馆,即今日安大略省德累斯顿(英语:Dresden, Ontario)附近的汤姆叔叔的小屋历史遗迹。而亨森在奴隶时期所居住的那间小屋,至今还遗存在马里兰州的蒙哥马利县境内。

4、小说《朗读者》的写作背景:奥斯维辛集中营

奥斯维辛集中营(波兰语:Obóz Koncentracyjny Auschwitz-Birkenau,或称奥许维兹-比克瑙集中营和灭绝营,又译奥许维兹集中营,或奥修维兹集中营),是纳粹德国时期建立的劳动营和灭绝营之一,有“死亡工厂”之称。

其遗址位于波兰南方的小城奥斯威辛,距波兰首都华沙300多公里,距波兰第二大城克拉科夫西南60公里。大约有110万人在这一集中营被杀害,其中绝大部分是犹太人。 

5、鲁迅《朝花夕拾》时代背景:三一八惨案

1925年,鲁迅在北京担任大学讲师期间,因支持学生运动而受到当时所谓“正人君子”的流言攻击和排挤。1926年,北洋军阀政府枪杀进步学生,制造“三·一八”惨案。

作者鲁迅写下《纪念刘和珍君》等一系列文章,热情支持学生的正义斗争,控诉北洋军阀政府的残暴,结果遭到当局的通缉而不得不远走厦门避难。《朝花夕拾》中的作品虽然都是在追忆往事,但也是“借题发挥”,影射、讥讽当时的社会现实。

回答3:

写作背景是指作者当时写作时的社会的大环境和作者所遭遇的经历等等,

回答4:

写作背景简单的说来就是作者当时所处的一种社会环境,所处于什么样的心理状态和生活状态,写出了这种文章或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