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是由原子、分子、离子构成的。
1、原子构成
金属(Fe、Cu、Ag)、大多数固态非金属单质(C、S、P)、稀有气体(He、Ne、Ar)等由原子构成。例如很多看不见的微观的铁原子构成了铁这种可以看得见的物质、很多看不见的微观的碳原子构成了碳这种可以看得见的物质,即黑色粉末,再者,很多看不到的微观的汞原子构成了液态的汞这种物质。
2、分子构成
首先要了解,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比如一个氢气分子(H2)是由2个氢原子构成的,一个氧气分子(O2)是由2个氧原子构成的,一个二氧化碳分子(CO2)是由1个碳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的,一个水分子(H2O)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
很多的水分子构成了流动的水这种物质,即水由水分子构成。很多的二氧化碳分子构成了二氧化碳这种无色无味、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即二氧化碳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
3、离子构成
元素的化学性质由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当最外层电子数小于4时,易失电子。如钠最外层电子数为1,失去最外层1个电子形成Na+。当最外层电子数大于等于4时,易得电子。
如氯最外层电子数为7,最外层得到1个电子形成Cl-。于是Na+和Cl-友好地通过静电作用结合在一起形成氯化钠。所以氯化钠由Na+和Cl-构成。
由离子构成的物质包括:一般是含有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化合物(氯化钠、氧化铜、氧化铁、硫酸钠、氢氧化钠、硝酸铜、碳酸钙等),或NH4+和酸根离子形成的化合物(如NH4Cl、NH4NO3)。
扩展资料:
物质有六种存在形态:固态、液态、气态、等离子态、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费米子凝聚态。固态物质具有形状和体积,它们的分子紧紧地结合在一起。
液态物质也有体积,但没有形状,相比之下,它们的分子结合得要松散一些,因而液体可以被倾倒到一个容器中以测量它们的体积。
气体既没有体积也没有形状,它们的分子会自由地移动,从而充满任何一个可以封闭它们的容器。等离子态是由等量的带负电的电子和带正电的离子组成。
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表示原来不同状态的原子突然“凝聚”到同一状态(一般是基态)。即处于不同状态的原子“凝聚”到了同一种状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物质
由分子,分子又由原子,原子又由原子核、电子,后面又有质子、中子、介子,介子后面又是什么呢?是夸克!夸克是现代科学目前所发现的物质最微细的结构.
分子和原子的相似点有:①分子和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有的物质由分子构成。如氧气由氧分子构成;二氧化碳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有的物质由原子构成。如金刚石由碳原子构成。②分子和原子的体积都很小。③分子和原子质量都很小,但仍有质量,如一个水分子的质量为2.99×10-26
kg,一个氧原子的质量为2.657×10-26
kg。④分子和原子都在不停地运动着。⑤分子间和原子间都有一定的间隔。物质在不同的条件下有三态变化主要是由于分子间或原子间的间隔大小变化的缘故。⑥分子和原子都有可分性,又都具有不可分性。⑦分子间和原子间都有相互作用。如,氧气、氢气在常温下是气体,当加压降温时能凝结为液体,进一步还可以凝固成固体。这就说明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作用大小和分子间的距离及质量有关系,此外,每两个氧原子能结合成一个氧分子,每个氧分子在通常情况下都不能分开成两个氧原子。这就说明原子间也有相互作用。不同点有:①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分解成原子,而原子却不能再分。②分子能独立存在,原子一般来说不能独立存在。联系点: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是构成分子的微粒,原子也是直接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楼层:
1
[思路分析]
物理性质:
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一般指物质的颜色、气味、味道、熔点、沸点、溶解性、密度、导电、传热等。
物理变化:
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例如物质三态的变化等。
化学变化:
物质在发生变化时生成了其它物质。例如灼热的木炭跟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等。
化学性质: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一般指物质与金属、非金属、氧化物、酸、碱、盐等物质能否反应,所表现出的活动性、稳定性、氧化性、还原性、酸性、碱性、可燃性等。
[解题过程]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关系
(1)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伴有物理变化,并在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中常伴有发光、放热;颜色的改变;沉淀(难溶物)的析出或消失;气体的吸收或放出等。
(2)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
物质是由分子、离子、原子构成.分子是原子通过共价键结合而形成的;离子是原子通过离子键结合而形成的.所以归根结底,物质是有原子构成的。而原子又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除氢(氕)原子的原子核是由一个质子构成,其它原子的原子核都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中子、质子这一类强子是由更基本的单元——夸克组成的。
常见的物质存在状态有六种:固态、液态、气态、等离子态、超固态、中子态。不过实验技术的进步产生了许多新的物质状态,像是玻色–爱因斯坦凝聚及费米子凝聚态。对于基本粒子的研究也产生了新的物质状态,像是夸克-胶子浆。在自然科学的历史中,许多人都在研究物质的确切性质,物质是由许多离散组件组合而成的概念,即所谓的“物质粒子论”,最早是由希腊哲学家留基伯(~490
BC)及德谟克利特(~470–380
BC)提出。
所有可以用肉眼看到的物体都是由原子组成,而原子是由互相作用的次原子粒子所组成,其中包括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原子核,以及许多电子组成的电子云
。
一般而言科学上会将上述的复合粒子视为物质,因为他们具有静止质量及体积。相对的,像光子等无质量粒子(英语:massless
particle)一般不视为物质。不过不是所有具有静止质量的粒子都有古典定义下的体积,像夸克及轻子等粒子一般会视为质点,不具有大小及体积。而夸克和轻子之间的交互作用才使得质子和中子有所谓的体积,也使得一般物体有体积。爱因斯坦证明所有物体都可以转换为能量(即质能等价),之间的关系式即为著名的E
=
mc2,其中E为能量,m为质量,c为光速,其数值为299792458
m/s。因此很小的质量可以转换为很大的能量,例如正子和电子(都是物质)可以转换为非物质的光子。不过虽然在这些过程中可以产生或是湮灭物质,但是物质及能量的总和(透过E
=
mc2转换)却不会改变。
宏观而言,物质的种类万千,性质多样。气体状态的物质,液体状态的物质或固体状态的物质;单质、化合物或混合物;金属和非金属;矿物与合金;无机物和有机物;天然存在的物质和人工合成的物质;无生命的物质与生命物质以及实体物质和场物质等等。物质的种类虽多,但它们有其特性,那就是客观存在,并能够被观测,以及都具有质量和能量。
物质与物件的区别
就内涵方面而言,物质是永不均匀满布于时、空中的填充内容,其唯一属性是质量。就外延方面而言,物质指所有的物件,包括“精神物件”与“现实物件”。“宇宙”三要素为时间、空间、质量。其中质量与空间是物件的基本属性,而质量与空间及时间都是事件的基本属性。
科学家经过多年的研究和试验,对于物质本身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已经能给我们一个比较完善的答案。由于不断的分析……普通物质……原质……分子……原子……电子……科学家已能够把原子分解,而产生极强烈的原子能来。原子分解的结果所得到的是能力,而不是什么再小的东西。所以根据科学最近发明。我可以说能力凝聚的结果产生原子,再由原子凝聚产生分子,而原质,而普通物质。这样看来,物质是由能力产生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