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及对策摘 要:本次国际金融危机通过贸易、金融市场等渠道对我国经济形成了全面的冲击,其涉及面之广、影响程度之深远超过了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这一方面是由于本次国际金融危机的蔓延程度前所未有,亚洲金融危机主要发生在亚洲,其他地区几乎不受影响,而当前的金融危机已经波及到了全球各个国家,并导致了全球性经济衰退,另一方面也与我国同世界经济联系的紧密程度有关,从外贸依存度指标来看,2007年我国达到约67%,远高于美国23%、日本30%的水平,同时,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周期的同步性明显增强,这也加剧了中国经济受影响程度。关键词:金融危机,金融市场,经济衰退,外贸依存度 一、金融危机通过多种渠道全面影响中国经济
本次国际金融危机通过贸易、金融市场等渠道对我国经济形成了全面的冲击,其涉及面之广、影响程度之深远超过了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这一方面是由于本次国际金融危机的蔓延程度前所未有,亚洲金融危机主要发生在亚洲,其他地区几乎不受影响,而当前的金融危机已经波及到了全球各个国家,并导致了全球性经济衰退,另一方面也与我国同世界经济联系的紧密程度有关,从外贸依存度指标来看,2007年我国达到约67%,远高于美国23%、日本30%的水平,同时,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周期的同步性明显增强,这也加剧了中国经济受影响程度。
(一)外部需求恶化导致出口急剧下滑
此轮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美国等西方主要贸易伙伴的经济增速下降,进而降低了对我国出口产品的需求;二是现阶段信贷危机使这些国家的进口商难以获得融资,进一步抑制我国出口。自2008年7月以来,我国出口总额持续下降,2009年员至缘月,我国对外贸易累计进出口总值比去年同期下降24.7%,缘月份出口同比降幅继续扩大,环比下降3.4%,由于短期外部需求还将持续恶化,因此,预计对中国贸易的负面影响仍将持续。
(二)通过金融市场对我国的影响
由于我国没有开放资本市场,人民币不能自由兑换,加上国内金融衍生品市场尚未发展起来,以银行为主要参与者的衍生品交易市场非常有限(目前主要是银行间市场的利率互换),少量的国内金融衍生品的衍生深度和产品种类的广度也远不及美国,由此决定了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金融体系的影响是有限的。损失主要有几个方面,比如中资银行持有的国外倒闭银行的资产、国外证券化的资产、股权投资以及其他金融产品的投资等,还有国外金融机构为了回救母公司而抛出持有的A股、H股,外汇储备可能缩水等。我国股市因全球金融危机在大幅波动中持续走低;美国大幅减息、美元持续贬值,造成国际投机资本大量涌入,不仅冲击我国金融体系安全,而且由于目前我国外汇储备中美元资产比例仍然较大,受金融危机的冲击可能会造成收益下降,外汇资产缩水。
(三)通过投资渠道对我国的影响
从目前的情况看,中国的金融机构投资的次贷证券及其相关产品的损失相对于其盈利能力和资本实力,还可以说是可控的,与其资产规模和盈利水平相差悬殊,相关损失完全能够消化。根据彭博资讯估计,内地金融机构直接损失不会超过全球直接损失的1%。
(四)产业联动效应对我国的影响
次贷危机已经通过金融危机的产业联动效应严重冲击了中国实体经济,房市低迷、股市暴跌、库存危机、价格急跌、企业倒闭、裁员降薪等已成为中国经济危机的反映。次贷危机导致的经济衰退,使中国无论是以出口为主的纺织业还是内需为主的钢铁业,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库存危机。从上市公司的情况来看,根据公布的2009年一季度数据统计,A股上市公司的存货合计21087.72亿元,较年初增加4780.83亿元,增幅高达33.42%。库存危机通过存货加速原理,使许多重要产品价格大幅度下跌,众多中小企业经营困难甚至倒闭,不少大企业裁员降薪。从行业分布看,倒闭企业主要集中在纺织服装、五金塑料、电子产品、陶瓷建材等传统型、低技术、高耗能制造行业。即使有些大企业还不至于倒闭,但裁员减薪却成为它们应对危机的常规手段。
(五)通过市场预期和信心变化影响实体经济发展
次贷危机和金融风暴发生后,厂商对国际市场和中国经济未来前景预期发生了巨大变化,影响了其出口订货和投资意愿。突出表现在今年秋季广交会上,大订单和长期订单大幅减少。同时,全球金融市场大幅调整,使得中国的企业和消费者形成了对于未来经济过于悲观的预期,在这种预期的推动下,无论是经营状况良好的企业还是可能受到冲击的企业,都同步主动进行大幅的收缩,不少大型企业主动提出了野过冬冶的战略以及停止新的投资的防御策略。
二、应对金融危机的国际视野
实际上,由于次贷危机传导的时滞效应,次贷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还远远没有结束,从全球经济的运转看,目前西方发达国家采取的政策举措可能能够在一定时期内稳定市场和信心,但是总体上对经济的刺激作用仍不显著。随着经济的增长和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国当前应对次贷危机,应当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具有更为强大的国力,更为充足的资源,更大的回旋余地。因此,中国应充分调动各种资源、促进经济体制的改革、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一)制定引导和扶持政策,开拓多元化的海外市场
受发达国家经济衰退、国外贸易壁垒加剧以及国内退税政策调整、周边地区竞争加剧等因素影响,我国传统出口企业面临的挑战最为严重。当前,必须出台一系列扶持措施,促进企业提高竞争力以应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政策支持的重点包括在融资、出口退税、国际市场开拓、出口信用保险、科技兴贸、提高企业创新能力等方面进行专项扶持。同时,由于近年来拉丁美洲、东南亚等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进口需求日益扩大,已成为一支不容忽视的新力量。如果我国外贸出口企业能够积极拓展与上述新兴市场国家的贸易,就可极大地优化出口市场结构,有效改善我国出口贸易长期依赖于贸易大国的不利局面。
(二)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优化在国际产业链中的分工
由于我国当前出口商品以低附加值的劳动力密集型产品为主,在本次金融危机中受到了较大冲击,而全球未来的增长动力机制和产业布局也将在本次危机中发生转变,我国应利用此次机会,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优化在国际产业链中的分工。具体包括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业,依托制造业的优势,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电子商务、会展、现代物流等新兴市场,使网上市场与网上交易逐渐成为商品贸易的重要形式;依托经济发达和民间资本活跃的优势,加快发展金融保险业,完善现代金融产业体系。
(三)瞄准国内市场需求,实现经济增长动力转型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国内市场需求日益增加,面对这种局面,我国外贸出口企业要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适时调整市场战略,大力发展针对国内市场的产品,积极开拓国内消费市场,充分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引导消费的方式和方向,从而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动力由出口型向消费型的转变。
(四)完善对外投资风险和监管机制,尽量减少国际市场波动带来的损失
近年来,我国企业包括金融机构在野走出去冶战略引导下进行了一系列海外投资,世界经济减速和金融市场动荡有可能影响到这些投资的收益。因此,应加强对国内企业特别是金融机构海外市场投资的风险提示及监管机制,加快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增强企业的投资风险意识,及时调整投资策略和投资方向,提高对外投资的整体效益,尽量减少国际市场波动带来的损失。特别是以银行、券商和保险为主的国内金融机构,更应当以此次美国金融危机为鉴,在不断扩展业务的深度和广度的同时,认真把好风险控制的关口,提高自身的综合竞争能力,减少国际市场波动带来的损失。
(五)积极参与应对全球次贷危机和完善全球金融体系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已经深深融入到全球经济体系中;中国经济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也使得不少经受次贷危机冲击的国家对于中国经济寄予厚望;次贷危机对中国经济传导和影响渠道的多样化,也使得中国必须要及早把握次贷危机的发展演变脉络,以理性和建设性的态度,量力而行,参与全球应对次贷危机和全球金融体系的完善工作,具体包括在参与全球次贷危机应对中积极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以赢得更大国际金融话语权为目标,在现有的国际金融格局下适当参与全球金融救援行动,重点放在对可能出现支付危机的发展中国家的救援,辅之以相应的国家资源战略和产业整合战略。
发达、完善和高效运作的金融市场是创业投资发展的基础。金融市场是整个金融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作用是为金融交易的双方提供一个公开、公平和公正交易的场所和机制。由于创业投资机构的主要组织形式是股份制或合伙制,创业资本的运动贯穿于创业投资的整个过程,资金要能够通畅地进出,金融市场是不可缺少的条件。
加速技术实现的速度。发达的国内金融市场理论上讲会放大FDI的技术溢出效应,进而推动东道国经济增长。新技术、新发明作为中间产品促成了新资本品的产生或促进原来资本品的技术升级,提高了生产中所使用的实物资本的生产效率,这个过程需要国内特定金融市场的支持。
增大投资的效率。国内金融市场越发达,金融中介的力量越强,较强能力的金融中介能够把国内储蓄、FDI企业的流入资金介绍给国内最需要该资金的企业或者是国内边际产出较高的项目上,提高投资的利用效率。国内金融市场越发达,监管体系越健全,监管部门越能有效监督FDI资金的使用效率。
加速储蓄的资本化与国内外企业的联系。储蓄高效及时地转化为投资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从经济增长的一般途径来看,投资是实现经济增长的根本途径之一。储蓄水平提高为经济增长提供了可能,将储蓄有效地转化为投资为经济增长提供了现实性。
货币市场是金融机构调节资金头寸的重要场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市场生成并显示资金供求信号,是及时反映资金价格的窗口,对于中央银行正确制定利率政策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货币市场又是中央银行公开市场操作的平台,是货币政策传导的主要途径。
货币政策资本市场的传导过程,是货币供给量变动产生财富效应对资本市场和可贷资金的需求,以及社会公众、各经济主体持有金融资产数量的影响过程,而社会公众及各经济主体持有的金融资产数量的变化,决定了资本市场影响最终支出的操纵效果。
回答这个问题不亚于写一篇论文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