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语从国内的使用人口来讲不算中国第二大“语言”,吴语在国内有7000多万的使用者。
但,粤语在中国和世界上的影响力可以当之无愧为中国第二大“语言”。是中国最流行的方言。
普通话是汉语的一支,论产生年龄,是吴语闽语粤语等汉语方言的小辈。
直以为语言学史冷衙门,没想到还这么受人关注,据说在国外,有钱人茶余饭后之后的话题一是政治,一是数学,一个就是语言学(这个是我国外留学回来的导师说的,不过另外一个天文学专业小MM的导师则把语言学换成了天文学。)
我不知道国外那些谈语言学的人是否也这么生猛,但是天涯里谈语言学,甚至谈音韵学的人给我的感觉始终是生猛有余而基础不足,连一些最基本的概念都没搞清楚,如今这个帖子其实在专业人员来看,没一点技术含量,可以称地上是语言学的初级入门,仅有扫盲作用,登不得大雅之堂,连一孔之见也算不上。
本文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 什么叫做普通话和“官话”
第二 汉语各方言与官话的关系
第三 我个人对于“官话”的一点看法。
普通话的历史很短暂,我们现在所将的普通话的定义是:以北京音为标准音,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作为语文规范的语言。
你翻开任何一本语言学的教材,它首先都会强调:普通话不是北京话。
这一点我想不用我多说,北京话和普通话是有区别的,北京话只能算是一种优势方言,它和上海话,福建话在地位上是一样的。
官话的历史就要早的多。官话这个概念是彻底对应方言来说的,从现存最早的文献来看,周代就有官话和方言的对立,春秋战国诸子著作中,多有对于方言的论述,比如孟子说,南蛮鴂舌之人,表明当时在山东地区和楚国所在的地区讲话的语音室不一样的:再比如一傅众咻的寓言,也表明了事实。
而官话还有很多名字,比如雅言等等。
自觉的对这种方言差异进行区别的是杨雄,他依靠个人之力写了“方言”,全名叫作“犹轩使者绝对语释别国方言”,就是用当时官话来解释当时的方言。
需要注意的是,一直到清代,并没有哪个政府曾经有意识地推广“普通话”(天涯土产大师费边曾经说雍正做过,但是我没在任何著作或者文献中看过,可能他又保存了大家看不见的清史稿也说不定),即便秦始皇所作的“书同文”,所统一的只是书面语,并不是我们的官话,即口语,而官话的推广到了唐宋之际靠的是另外一个力量---即科举考试。
第二 汉语各方言与官话之间的关系
方言与一个国家的官话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官话是在一种优势方言的基础之上产生的,这种优势方言通常具备以下几种条件
第一 政治优势
第二 文化优势
第三 经济优势
而北京方言作为一种基础方言(或者说北方方言,但是借助北方方言主要是词汇而不是语音),是因为自从元代以来,北京始终是中国的政治中心所致。
不过北京话的地位并不像某些北京人所想的天生优越性(比如某位自称是国外博士的北京女性),相反,在很长一段时间来,中国的知识文化分子把说北京话当成是一种美身份没文化人的象征。
例如赵元任先生曾经回忆过:当年他去北京留学,他爷爷在河北做省长,他回家之后说话带了一点北京腔,赵先生的哥哥就皱眉说,何必学老妈子讲话?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
在解放前,国民政府也曾经推广过国语运动,但是因为这种语言国语调和,最终南方人的力量占据了多数,被人称为“南方普通话”,由于战乱和割据,这个国语在大陆没有推广开,
赵元任先生时在美国,收国民政府之约制定了一套发音标准,赵元任先生说,值得讽刺的是,我录制了一套全中国只有我一个人讲的国语。
真正普通话开始推广是从建国后,在王力等人的主持下开始确立现代普通话的标准,用字的规范的,也就是说,我们所说的这个话不过四五十年的时间,它究竟是否经的起事件的考验?这还是个未知数。
现在谈一下方言的问题。
中国境内有多种方言,但是我们平衡依据各种特点(详见王福堂先生“汉语方言的层次”)可以把汉语分为北京方言区,沪方言区,闵方言区,粤方言区,湘方言区等几个一级方言区。
值得注意的是杭州话和南京话属于下江官话区,也就是北方方言区。
所以要明白划分方言区是根据语言的特点而不是地区。
在这几个方言区里,北方方言区的诸方言是和中古语言差异最大的,日本的桥本万太郎曾经论证过这方面的问题,有兴趣的可以看下他关于语言地理类型学的文章。
但是要注意,中古和上古方言的状貌,我们只是根据现有的材料构拟合推测出来的,其读音都是拟测的(所以费边大师居然能以拟音拼写各地方言,我真是不佩服都不不行,按照这个思路,如今我们应该确切知道中古每个字的音值才行)。
第三 我个人的观点
如今国家规定各地电视台必须要禁绝方言,我个人认为这项举措的政治意义十分鲜明,但是对我国的影响却十分恶劣。
众所周知,一种文化和保存这种文化的语言文字息息相关,我们汉语之所以是汉语而不是英语和我们汉语的面貌也是有很很密切的关系的。
如今国家对于各种方言并不是一碗水端平,我们常常看到春节晚会上东北话,北京土腔的小品和相声,但是上海话和其他方言却被这些东北演员讥为舌头不直之类的,我想这和东北人,胶东人做官多有很大的关系。
拿上海话为例来说,上海话是最接近我们唐宋时代的发音面貌的话,上海话和日本话,韩国话发音也很像,这样的方言对我们的民族来说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加入这种方言被普通话同化,我想是在是很叫所有专业人士心疼。
不过好在如今经济发达地区往往已经有意识的保护自己的语言,比如上海有上海话新闻,广东有粤语和客家话新闻等等,这都是一种自觉的保留自己文化特点的行为,我觉得其意义要远比那些坐在办公室里的强的多。
实质上,普通话只是一种认为规定的规范,如果叫我选择,我情愿选择上海话作为中国的普通话,其理由如下
第一 以上海音读中古方言不再有任何困难
我们读诗,读词感到不押韵,是因为和当时的语音比,已经起了巨大的变化,我们已经感受不到这种诗歌的韵律美,如果用上海话读就解决问题了。而对于北方方言区的人如果从事语言学方面的研究也不用费力去记诸入入声字,206韵这些东西了。
第二 用上海话更方面我们和国际接轨
上海话作为中古方言的代表,上接广东话,闽南话,下开北方诸方言,中古方言一直是联系语言研究的纽带。
同时上海话和韩国话日本话的发音颇多共同之处,因此更容易和国际接轨
第三 上海市中国经济中心
以上海为代表的长三角是中国经济的中心,上海是中国最发达的城市,因此上海话作为普通话的发音标准,有利于国家经济的发展
按照萨丕尔,沃尔夫的假说,语言对于人的世界观具备决定性影响,而长三角不但是中国最富庶的地方,也是中国治安最好的地方,文化最发达的地方,尽管北京是中国的学术中心,但是在各行各业都站在前面却是长三角,上海人,因此如果我们以上海话作为普通话,我相信会比北京话更加有力。
人数吴语多些(国际第10),影响力粤语大些(国际第14)
普通话是以各地官话为基础(主要是北京)做调整而产生的,在语言学分类上,中国学者与西方学者间存在分歧。前者出于地域文化及政治控制等考虑因素,将吴语作为汉语族下单一语言“汉语”的一群方言;而后者(如SIL国际)视吴语粤语等作汉语族下多种语言。
按照《中国语言地图集》官话是个大区,包含北京官话、中原官话等次级方言,粤语则是直接隶属汉语的次级方言。广州话是粤语标准音,普通话是汉语标准音。
于是,粤语是一种汉语方言;普通话是汉语标准音。
但学术上也有认为粤语和官话都是语言,所以粤语是一门语言,而普通话是官话标准音。
普通话不是方言,粤语是方言也可以是语言。
粤语不是中国第二大“语言”,普通话不是一种方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