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弟子规》有感
《弟子规》这本书是学童们的生活规范,他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编成的,《弟子规》主要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其中包含了亲情,友情,孝俤,学习,等内容。
就拿孝俤来说吧,它是中国文化的基础,古人云:“百善孝为先”一个人能够孝顺,他就有一个善良,仁慈的心,有了这份仁心,就可以利益许许多多的人。《弟子规》,<入则孝>中的一句话,让我们印像深刻,“亲爱我,孝向难,亲憎我,孝方贤。”这句话的意思是:父母亲爱护子女,子女能孝顺父母亲,那是及其天然的事,这样的孝顺又有什么困难呢?如果父母亲了、讨厌我们,却还能够用心尽孝,那才是难能可贵。一般人总认为,父母要对子女有所付出后,子女才要有行孝的义务,这和菜市场的讨价还价有什么区别呢?
作为我们青少年,能做到这点是非常值得赞赏和学习的。不过大多数人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都从来没有为父母付出过,从来都只有索取。连古人都能够做到的事情,何况我们呢?父母生我们,养育我们,为我们付出了巨大的辛勤和劳动。区区这点小事我们都做不到吗?父母和子女有了代沟。子女不愿意跟父母多多沟通。父母批评了我们,我们就怒气冲天,顶撞父母,把父母当仇人一样。家庭没有了融洽的气氛。其实父母这样做都是为了我们好,只是他们的表达方式我们无法理解,但是我们应该多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只有这样父母和我们之间没有了任何代沟,就像朋友一样,可以互相说心里话。小家庭和睦温暖,那社会这个大家庭就更加安定了。希望古人能做到的事情,我们也能做到。人生在世父母与我们最亲,给我们恩情也最重,努力学习侍奉父母的礼节,把孝道当成一项伟大的事业,用心经营,才能立足于天地之间。父慈子孝,不一定让我们的家庭富裕有钱,不一定有花园别墅可以住。但是孝行却可以建立天然和谐的秩序,让我们活在安和勒逸的环境中。家,如果是一个人的堡垒,孝。就是堡垒下的基石。多一份孝心,家就多一份保障,让我们用孝行把家固成金石堡垒。
读了《弟子规》让我受益匪浅,教会了我做人的道理,让我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我要时时畅读,把它当成自我反省的镜子和行为的指针,不断完善自我!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寥寥二十四字,揭开了《弟子规》的序幕。把它们分开来,便是后文的“入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以及“余力学文”。
首:入则孝,纵观整本《弟子规》,可以说,“入则孝”这一节最让我深感羞愧,同时也是让最多人感到羞愧的。为什么我们会感到羞愧呢?原因其实很简单:我们没有做到“入则孝”。暂且不说后面的,就头两行也足够让我们惭愧不已了:“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需敬听,父母责,需顺承。”
每次父母叫我们别玩电脑,又有几个人是一听到就立即关电脑呢?可谓是少之又少。当父母叫我们去帮帮忙,我们敷衍地“哦”了一声后,还是待在原地,一步也没移过,又哪来的帮忙?有些父母宁可放弃自己假日的休闲时间,把子女叫过来,苦口婆心了几小时。可他们得到了什么?他们得到的不过是子女的反驳、不理解罢了。所以,在“孝”字上,我们还要多下点工夫。每天替父母洗脚就不必了,可起码得做到“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需敬听,父母责,需顺承。”
次:信
在“信”这一节中,我尤其喜爱其中的“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也许一开始看到这句话时,大家都觉得这句话很难理解吧。其实,它说的是:听到别人说自己的缺点就生气,听到别人赞赏自己就开心,那么不好的人就会来到你的身边,对你有益的人就不敢与你交往。听见恭维的话会感到不安,听见别人指责自己过错会欣然接受,这样正直诚信的人就会越来越乐于和你接近。
我很高兴,在我身边的同学和朋友大都是正直诚信的人——当他们找到我的缺点时会及时向我提出,毫不掩饰的说出心中真实的想法。而有的人只会阿谀奉承,把对方的皮鞋擦得可以发光。
尾:余力学文
当我们把“入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这几点都做好了,我们就应用我们的“余力”去学文。
在学习中,要注重积累,还要从中吸取知识,来填满我们大脑中的一处处空白。在文学的殿堂中,我不觉陶醉其中。从《一千零一夜》到《格林童话》,那么多动人的故事和善良的形象共同塑造了我单纯而乐观的性格;从《红岩》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在那千百次顽强的拼搏中,从那无数钢铁般的战士身上,我逐渐认识到了生命的意义,找到了灵魂的归宿;《三毛流浪记》中三毛的遭遇让我更加感受到自己生活的幸福;“头悬梁,锥刺股”的典故则时刻鞭策着我前进。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希望大家能够深谙其中道理,努力做到“入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以及“余力学文”。
《弟子规》读后感
当学校开展学习《弟子规》时,通过学习和阅读思考,终于发现我们中华民族的礼节与道德----《弟子规》。
《弟子规》中的“守孝弟”,仅仅这三个字,其内容很丰富,这里包含了孝顺父母,尊敬师长,“师长”这里指“长辈”“老师”及“兄长”。一个人首先要孝顺父母,乌鸦尚知返哺做人更应该对养育和教育自己的父母如此报答,如果成年以后,就要奉养父母。一个人如果不孝顺父母,不热爱自己的家,长大后谈不到热爱故乡,热爱祖国,就是民族自卑感。所以“守孝弟”是做人的根本。
其次,这本书讲述了日常的行为规范。好比“衣贵洁,不贵华”,穿的衣服干净整洁就可以了,不需要高档、华丽,更不能攀比,看谁的衣服及用具贵重、奢华,这是不对的行为。对于生活中的饮食,《弟子规》中还讲到“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吃饭时不能挑拣,这不吃,那不吃,造成营养不良。更不能爱吃的就暴饮暴食,这样会对身体有害,小孩犯了错误时难免的,有了错,就要勇于承认,也要勇于面对。“过能改,归于无”,只有知错,才能改错,不能因错而掩饰,执迷不改,造成撒谎,而另犯错误。“倘掩饰,增一辜”,这样错上加错,更不能得到谅解,而又增加了内心的负担。
以前的我并不怎么爱学习,通过弟子规可知“活到老,学到老”,既然都在学了,理所当然就是学生。所以,无论老少都应该学学什么叫《弟子规》?我们从这三个字中,就可以了解这一本书的用意在哪?----它就是教我们怎样做一个人。
在《弟子规》中的每一句、每一点,我们都要学习。在我读了这本书之前我对它感不到一点兴趣,而当老师叫我们阅读时,我勉强地读了下去,但这其中引起了我的兴趣,使我更加接受这其中的含义、意思,当读完后,我被它的教导教育了一番,让我整个人的性格都有些变了,让我更爱学习了,让我知道怎样孝敬父母,让我知道学习,让我知道礼貌待人,让我知道怎样做人……
你去读50遍,再去看看里边讲的事情。然后去做里边讲的事情,我想这就是最大的收获。没有读后感又何必强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