粘菌(slime mold)是一类有趣的真核微生物,它们既像真菌,又似原生动物,有的学者曾称之为粘菌虫(mycetozoa)。在分类上,粘菌隶属于真菌界。它们的经济价值尚待研究开发。
一、粘菌的生活史
粘菌的营养阶段为自由生、无细胞壁、多核的变形虫状原生质所组成的原质团。处于营养阶段的原质团,具负趋光性,在黑暗潮湿的环境中,以细菌、酵母菌和其他有机颗粒为食。营养耗尽时,向有光处迁移,并且就在光暗交界处向子实体阶段过渡,原质团中所含的无数核(二倍体的)进行同步有丝分裂,形成孢子囊和孢子。孢子成熟后,从囊中释出,在潮湿的表面上萌发,生出游动孢子。游动孢子可两两结合,成为二倍体合子。许多合子集聚在一起,又形成多核原质团。
二、粘菌的形态
粘菌的营养阶段是一团裸露的原生质,内含许多二倍体的核。原质团呈粘稠状,无定形,有黄、红、粉红、灰色等各种鲜艳的颜色,可伸出伪足捕食食物。粘菌的孢子囊有柄或无柄,单个或成堆,也有美丽鲜艳的颜色。成熟孢子有厚壁,深色,在不利条件下可存活数年之久。游动孢子一端有一根鞭毛,游些时候后鞭毛消失。
三、粘菌的繁殖
粘菌以裂殖方式进行无性繁殖,以形成孢子囊和孢子的方式进行有性繁殖。
国外粘菌开发利用研究进展
粘菌是真核生物,它是兼有真菌和原生动物特征的一类生物,由于它在生物系统中占有特殊地位,因而有关粘菌的生态学、分类学等历来都被中外研究者所重视,1996年哈罗德(Harold)等人合编的《世界粘菌学家词典》(World Directory of Myxomycologists)中所收录的52位粘菌学家的研究领域也主要集中于此。但是,进入80年代中期以来,有关粘菌的研究出现了以下新的动向。
1 重视粘菌的药学成分研究
1983年美国科斯彭(Cospen)博士对内生粘菌外源凝集素的生物功能进行了详细的基础研究,以此揭示其药用价值的可能性。1984年日本Hamana等人报道了粘菌中的稀有聚胺成分。1987年日本Murakami-murofushi等人比较研究了Physarum polycephalum的单倍体与二倍体变形粘胞中甾醇的含量,研究指出,单倍体变形粘胞中甾醇主要是不饱和的多孔甾醇,同时也含△5-麦角甾烷醇和22-二氢多孔甾醇,这3种不饱和甾醇的含量比为80∶15∶5。提纯粘菌中生物活性物质的新方法也有人报道,1992年巴西的佩雷拉(Pereira)等人报道了2种粘菌Fuligo seplica(L.)Wigg和Tubifera microsperma(Berk. and curt)Martin的粗提物抗菌和细胞毒性活性研究结果,指出F. sseptica提取物对枯草杆菌和白色念珠菌具有明显抑制作用,T. microsperma的甲酸提取物具有抗金黄葡萄球菌、耻垢分枝杆菌、白色念珠菌等活性作用,F. septica丙酮提取物对KB细胞有明显的毒性(DI50=22μg/ml)。1992年法国的Pelorgeas等人对粘菌Dictyostelium discoideum的变形胞中二氯甲烷二磷酸盐和1-二羟基乙烷-1,1-二磷酸盐的细胞毒性进行了研究,指出该粘菌的高氯酸性提取物中的这两种化合物,能明显地抑制细胞生长,其毒性机理是抑制ATP等类似物的形成。1994年日本Yoshinori等人对粘菌Lycogala epidendrum中的3种新的多炔甘油三酯粉瘤粘菌酰胺A-C(Lycogarides A-C)和二甲基吡咯乙二酸盐(粉瘤粘菌素A-C)的结构进行了分析研究,这些物质都具有抗HSV-1病毒活性。德国沃尔夫冈(Wolfgang)对Lycogala epidendrum中的3,4-双(吲哚-3-基)吡咯-2,5-二羧酸衍生物的分离和合成进行了研究,1995年他又对粘菌Ceratiomyxa fracticutosa中的不饱和6-烷基吡喃酮进行了分离提纯。1996年日本Buchanan从粘菌Lycogala epidendrum中分离出了4种稀有的新的酰基甘油粉瘤粘菌酰胺D-G,同时也得到了已知的粉瘤粘菌酸二甲酯A和B。1996年日本北海道大学Saito从细胞粘菌中分离出了一种新型脂肪酸。日本Nitta对粘菌Physarum Polycephalum中的血细胞凝集素进行了提纯并对其某些特性进行了研究,他首先用硫酸铵盐析,然后在DE-32,DEAE-Toyopcarl和羟基磷灰石上进行层析,并将所获得的这种血细胞凝集素命名为绒泡菌素。在粘菌药学成分的应用研究方面也取得一些进展,一种用于防治爱滋病的酸性多糖就是从粘菌、海草等生物材料中提取出来的,它具有抗病毒活性。
2 着手粘菌在食品和饲料加工方面的应用研究
1992年日本的Anchi等人发明了利用粘菌制造蛋白凝胶的方法,该方法是利用粘菌原质团中的转谷氨酰胺酶或粘菌子实体提取物处理含蛋白质21.0%的溶液或悬浮液制造蛋白凝胶。这也是首次利用粘菌生产食用材料的研究。1993年捷克斯洛伐克的Rezanku报道了不同粘菌中多不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成分及含量,分析检测选用的粘菌有9种,经鉴别表明,这些多不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多具有5,9-和(或)5,11-二骨架,检测表明,所用材料中均含有上述脂肪酸化合物。研究者指出,他们的工作为多不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的生物合成提供了一条新途径。因此,这项研究为在食品和医药工业具有广泛用途、曾被誉为人类脑黄金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开辟了一个重要的新来源。1988年奥地利的Kobilansky调查研究了19种粘菌的分解纤维素、分解木质素、分解果胶的活性,这项研究对研究开发秸杆降解饲料具有建设性的指导意义。
目前,国外有关粘菌的开发利用尚处于起步阶段,及时追踪国外研究的新进展、新动向,对指导我国粘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