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史,古文运动

2024-12-29 05:21:45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唐代古文运动产生的原因

唐代古文运动产生的原因大致可归纳为三个方面:

(1) 文学本身发展的内在原因
六朝时期, 骈文鼎盛, 散文中衰。那种追求声律、对偶, 词藻华丽和句式整齐的形式主义风尚, 已成为反映现实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桎梏。
随著社会生活日益广阔和复杂, 文体改革的要求也就产生了。齐梁至隋, 不断有人反对骈文, 提倡古文。唐初陈子昂大张「复古」旗帜, 文体一变。天宝以后, 萧颖士、独孤及、柳冕等, 提倡儒学复古, 强调文学的讽谏和教化作用, 道统文学的理论渐趋成熟。

(2) 赖有力的领袖人物
韩愈是古文运动的杰出组织者和领导者, 柳宗元积极支持和声援韩愈。他们有明确的理论和文学作品, 又都热心奖掖后进, 社会的影响很大。

(3) 社会政治原因
安史之乱后, 唐室面临一连串无法解决的社会问题, 藩镇割据削弱了中央政权; 佛道两教势力的发展, 危害中央政权的利益, 韩愈提倡复古儒学, 希望借儒家思想来巩固唐室的统治, 与佛老对抗。
德宗、宪宗时, 社会又出现「中兴」现象。一部分关心国运的知识分子为了挽救社会危机, 巩固唐室的统治, 积极从事政治改革, 要求文学自觉地为它服务。

唐代古文运动的经过

唐代提倡恢复写作古文, 并不始於韩愈。唐初陈子昂实肇其端, 谓「文章道弊五百年矣」, 应匡之以「汉魏风骨」。子昂同时及稍后者, 如萧颖士、李华、独孤及、梁肃、柳冕、元结均倡和之。萧颖士、李华提出宗经、载道及尚简作为为文的主张。韩会和柳冕先后提出了文章教化作用的问题, 要求文章以儒家的道德去教育人们。韩会认为文章必须符合「圣人之情」, 才能「助教化」。柳冕也认为「文章本於教化」。独孤及则谓文章之表现形式应推崇两汉; 梁肃教人要敦古风; 元结则主张为文, 当以「救世劝俗」。上述诸人, 语气虽有轻重之别, 但其主旨均是鄙薄六朝文学之华靡, 建立一种切於实用的散文。穷其源必趋於复古, 论其用必合於教化。唯诸人在创作上成就不大, 未可逆转风气。
至贞元、元和年间, 韩愈、柳宗元崛起, 加入从事古文写作, 由於有理论, 有创作, 故有成就, 领导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古文运动。附和者先后有李观、欧阳詹、刘禹锡、白居易、元稹等人。
韩愈之文学观念是反骈重散, 因此极不满意六朝以来之学风及文风, 主张思想要回到古代之儒家, 文体也回到朴实明畅之散体。又因为反对六朝文学中那种艳冶淫靡文风, 所以主张文学为贯道之器, 也就是要有内容。因文见道, 因道见文, 二者并重, 不容分开, 可见韩愈之主张是为道而作文, 而所讷道, 是指儒家之道。
韩愈虽复古, 其散文实际是革新。在古代散文之基础上, 创造发展, 形成一种富於逻辑与规范性之文体。韩愈主张作文「言必己出」,「务去陈言」, 学习古文「师其意不师其辞」, 反对剽窃, 强调语言之创造性, 又力求「文从字顺」, 这都很有意义。
韩愈有自信, 百折不回, 时人惧怕韩愈利用师徒关系, 传授古文, 竟然「群怪笑骂, 指甩牵引」。而韩愈独不顾流俗, 犯笑骂, 收召后学, 广收门徒。又善於宣传, 唐人李肇称:「韩愈引致后进, 为求科第, 多有投书请益者, 时人谓之韩门弟子。」扩大古文写作队伍, 遂形成声势浩大之社会运动。
柳宗元是韩愈古文运动有力的支持者和宣传者, 而其创作的散文, 成绩优美, 提供后学不少典范作品。柳宗元论文之意见, 与韩愈不尽相同, 韩立论过於重道, 柳则较为重文, 然在文体之反骈文与重散文此一点上, 两人却是一致。
柳虽好佛, 虽论文也主宗经, 而其思想范围则较广阔而深厚。柳氏虽一再以「明道」为言, 然而其对於道之解释, 较韩愈所说广泛得多。他觉得一面要在古书裏求圣人之道, 同时又要求其辞。求诸辞而遗其道固然不可, 只求诸道而遗其辞, 也是不可。柳宗元之道, 一是古人所讲之道德之道, 一是古人作文之艺术之道, 谓:「参《孟》、《荀》以畅其支, 参《庄》、《老》以肆其端, 参之《离骚》以致其幽, 参之太史以著其洁。」都是说作文之道。
由於韩、柳之理论宣传与努力创作, 朋友门生, 彼此呼应, 形成一个有力的散文运动。韩、柳以后, 继有皇甫湜、孙樵、刘蜕等提倡散文, 分为两派: 李翱强调「仁义之辞」对文章的决定性作用; 皇甫湜则提倡意新辞奇。同时, 晚唐士大夫消极颓废, 追求享乐, 於是形式华丽, 内容空虚的骈文重新泛滥。而已经丧失生命力的古文, 在骈文的冲击下, 便逐渐衰落下去。唐代古文运动因后继乏人, 亦告式微, 不如前盛。

唐代古文运动的影响

韩、柳之古文运动, 最直接之影响, 是在平淡朴实的散文压倒六朝以来盛行之空虚华美之骈文, 令散文恢复传统地位。古文运动的成功, 产生了一种平淡朴实的新散文, 这种文体在叙事言情上自然远胜於骈文。人们以之著书立说, 甚至写景、叙事、抒情、言志。又因韩、柳诸人倾心於古文创作, 唐代之古文成绩昭著, 直至唐末韩、柳去世之后, 骈文方再度抬头。
唐代之古文运动亦推动其仿文学体裁之发展。诗人元稹、白居易之诗歌理论直接或间接受到古文运动之影响, 所作之社会诗, 反映现实, 不作无病之呻吟; 而唐代传奇亦因为此运动之副产品, 古文运动之功绩, 是文体之解放, 间接地促进传奇小说之发展。
韩愈强调儒学, 重视古文, 争取道统, 尝云:「非圣人之志不敢存」, 乃成为中国社会一千余年来道统文学之定论。贵古贱今之说, 尊圣宗经之论, 深入读书人之心中。经史一类之文章, 成为文学之正宗, 诗词、小说、戏曲等类的作品, 反为得不到应有的地位。
韩愈之说, 为道而学文, 为道而作文, 旨在打击六朝浮靡之文, 然而过於偏重文学之实际功用, 而忽略艺术之生命与美之价值。
然韩愈之理论, 颇有所偏, 重道尚古, 号召复古, 虽旨在於革新, 然容易给人错觉, 造成贵古贱今之观念。
总的来说, 古文运动的胜利, 使经史成为文学的五统。同时, 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以唐宋古文八大家为代表的古文传统, 有力地打击了风靡三百年的绮丽柔弱的文风, 而且直接启示了北宋的古文运动, 其对散文的影响远及清代。

起因
所谓“古文”,是对骈文而言的。先秦两汉的散文,特点是质朴自由,以散行单句为主,不受格式拘束,有利于反映现实生活、表达思想。自南北朝以来,文坛上盛行骈文,流于对偶、声律、典故、词藻等形式,华而不实,不适于用。西魏苏绰曾仿《尚书》作《大诰》,提倡商、周古文以改革文体,未有成效。隋文帝时下诏禁止“文表华艳”,李谔上书请革文华,都没有扭转颓风。唐初文坛,骈文仍占主要地位。唐太宗为文也尚浮华。
经过
史学家刘知几曾在《史通》中提出“言必近真”、“不尚雕彩”的主张;王勃提议改革文弊,但他们自己的作品,仍用骈体;陈子昂也揭橥复古的旗帜。唐玄宗天宝年间至中唐前期,萧颖士、李华、元结、独孤及、梁肃、柳冕,先后提出宗经明道的主张,并用散体作文,成为古文运动的先驱。韩愈、柳宗元则进一步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古文理论,并写出了相当数量的优秀古文作品,当时有一批学生或追随者热烈响应,终于在文坛上形成了颇有声势的古文运动,把散文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领导人物
韩愈和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代表。他们倡导古文是为了推行古道,为了复兴儒学。韩愈说,“学古道而欲兼通其辞;通其辞者,本志乎古道者也”(《题欧阳生哀辞后》)。所以,他们的古文理论都把明道放在首位,不过韩特别强调儒家的仁义和道统,柳则主张“以辅时及物为道”(《答吴武陵论非国语书》)。
成就
韩、柳提倡古文,在当时是经过一番斗争的。韩愈曾说:“仆为文久,每自测意中以为好,则人必以为恶矣。小称意,人亦小怪之;大称意,则人必大怪之也。”(《与冯宿论文书》)然而,面对时人的非难和嘲笑,韩愈毫不动摇。他“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不断壮大了古文运动的队伍。韩愈的学生有李翱、皇甫□、李汉等人,他们又转相传授,推动了古文运动的开展。韩、柳诸人注意汲取口语中的新鲜词汇,提炼为一种接近口语的新的书面语言,写下了许多优秀作品,扩大了书面语言的表达功能,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新的散文传统。唐末皮日休、陆龟蒙、罗隐等人写的一些讽刺现实的小品文,也都用古文体,可说是承袭了古文运动的余风。

回答2:

唐朝韩愈和柳宗元有感于骈文(时文)盛行,发起了一场向先秦两汉学习文章的运动,主张文以载道等。相对于当时的时文——骈文,先秦两汉文章被称为古文。

回答3:

代表人物,韩愈、柳宗元,主张“文当师法秦汉”

回答4:

  唐代古文运动产生的原因

  唐代古文运动产生的原因大致可归纳为三个方面:

  (1) 文学本身发展的内在原因
  六朝时期, 骈文鼎盛, 散文中衰。那种追求声律、对偶, 词藻华丽和句式整齐的形式主义风尚, 已成为反映现实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桎梏。
  随著社会生活日益广阔和复杂, 文体改革的要求也就产生了。齐梁至隋, 不断有人反对骈文, 提倡古文。唐初陈子昂大张「复古」旗帜, 文体一变。天宝以后, 萧颖士、独孤及、柳冕等, 提倡儒学复古, 强调文学的讽谏和教化作用, 道统文学的理论渐趋成熟。

  (2) 赖有力的领袖人物
  韩愈是古文运动的杰出组织者和领导者, 柳宗元积极支持和声援韩愈。他们有明确的理论和文学作品, 又都热心奖掖后进, 社会的影响很大。

  (3) 社会政治原因
  安史之乱后, 唐室面临一连串无法解决的社会问题, 藩镇割据削弱了中央政权; 佛道两教势力的发展, 危害中央政权的利益, 韩愈提倡复古儒学, 希望借儒家思想来巩固唐室的统治, 与佛老对抗。
  德宗、宪宗时, 社会又出现「中兴」现象。一部分关心国运的知识分子为了挽救社会危机, 巩固唐室的统治, 积极从事政治改革, 要求文学自觉地为它服务。

  唐代古文运动的经过

  唐代提倡恢复写作古文, 并不始於韩愈。唐初陈子昂实肇其端, 谓「文章道弊五百年矣」, 应匡之以「汉魏风骨」。子昂同时及稍后者, 如萧颖士、李华、独孤及、梁肃、柳冕、元结均倡和之。萧颖士、李华提出宗经、载道及尚简作为为文的主张。韩会和柳冕先后提出了文章教化作用的问题, 要求文章以儒家的道德去教育人们。韩会认为文章必须符合「圣人之情」, 才能「助教化」。柳冕也认为「文章本於教化」。独孤及则谓文章之表现形式应推崇两汉; 梁肃教人要敦古风; 元结则主张为文, 当以「救世劝俗」。上述诸人, 语气虽有轻重之别, 但其主旨均是鄙薄六朝文学之华靡, 建立一种切於实用的散文。穷其源必趋於复古, 论其用必合於教化。唯诸人在创作上成就不大, 未可逆转风气。
  至贞元、元和年间, 韩愈、柳宗元崛起, 加入从事古文写作, 由於有理论, 有创作, 故有成就, 领导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古文运动。附和者先后有李观、欧阳詹、刘禹锡、白居易、元稹等人。
  韩愈之文学观念是反骈重散, 因此极不满意六朝以来之学风及文风, 主张思想要回到古代之儒家, 文体也回到朴实明畅之散体。又因为反对六朝文学中那种艳冶淫靡文风, 所以主张文学为贯道之器, 也就是要有内容。因文见道, 因道见文, 二者并重, 不容分开, 可见韩愈之主张是为道而作文, 而所讷道, 是指儒家之道。
  韩愈虽复古, 其散文实际是革新。在古代散文之基础上, 创造发展, 形成一种富於逻辑与规范性之文体。韩愈主张作文「言必己出」,「务去陈言」, 学习古文「师其意不师其辞」, 反对剽窃, 强调语言之创造性, 又力求「文从字顺」, 这都很有意义。
  韩愈有自信, 百折不回, 时人惧怕韩愈利用师徒关系, 传授古文, 竟然「群怪笑骂, 指甩牵引」。而韩愈独不顾流俗, 犯笑骂, 收召后学, 广收门徒。又善於宣传, 唐人李肇称:「韩愈引致后进, 为求科第, 多有投书请益者, 时人谓之韩门弟子。」扩大古文写作队伍, 遂形成声势浩大之社会运动。
  柳宗元是韩愈古文运动有力的支持者和宣传者, 而其创作的散文, 成绩优美, 提供后学不少典范作品。柳宗元论文之意见, 与韩愈不尽相同, 韩立论过於重道, 柳则较为重文, 然在文体之反骈文与重散文此一点上, 两人却是一致。
  柳虽好佛, 虽论文也主宗经, 而其思想范围则较广阔而深厚。柳氏虽一再以「明道」为言, 然而其对於道之解释, 较韩愈所说广泛得多。他觉得一面要在古书裏求圣人之道, 同时又要求其辞。求诸辞而遗其道固然不可, 只求诸道而遗其辞, 也是不可。柳宗元之道, 一是古人所讲之道德之道, 一是古人作文之艺术之道, 谓:「参《孟》、《荀》以畅其支, 参《庄》、《老》以肆其端, 参之《离骚》以致其幽, 参之太史以著其洁。」都是说作文之道。
  由於韩、柳之理论宣传与努力创作, 朋友门生, 彼此呼应, 形成一个有力的散文运动。韩、柳以后, 继有皇甫湜、孙樵、刘蜕等提倡散文, 分为两派: 李翱强调「仁义之辞」对文章的决定性作用; 皇甫湜则提倡意新辞奇。同时, 晚唐士大夫消极颓废, 追求享乐, 於是形式华丽, 内容空虚的骈文重新泛滥。而已经丧失生命力的古文, 在骈文的冲击下, 便逐渐衰落下去。唐代古文运动因后继乏人, 亦告式微, 不如前盛。

  唐代古文运动的影响

  韩、柳之古文运动, 最直接之影响, 是在平淡朴实的散文压倒六朝以来盛行之空虚华美之骈文, 令散文恢复传统地位。古文运动的成功, 产生了一种平淡朴实的新散文, 这种文体在叙事言情上自然远胜於骈文。人们以之著书立说, 甚至写景、叙事、抒情、言志。又因韩、柳诸人倾心於古文创作, 唐代之古文成绩昭著, 直至唐末韩、柳去世之后, 骈文方再度抬头。
  唐代之古文运动亦推动其仿文学体裁之发展。诗人元稹、白居易之诗歌理论直接或间接受到古文运动之影响, 所作之社会诗, 反映现实, 不作无病之呻吟; 而唐代传奇亦因为此运动之副产品, 古文运动之功绩, 是文体之解放, 间接地促进传奇小说之发展。
  韩愈强调儒学, 重视古文, 争取道统, 尝云:「非圣人之志不敢存」, 乃成为中国社会一千余年来道统文学之定论。贵古贱今之说, 尊圣宗经之论, 深入读书人之心中。经史一类之文章, 成为文学之正宗, 诗词、小说、戏曲等类的作品, 反为得不到应有的地位。
  韩愈之说, 为道而学文, 为道而作文, 旨在打击六朝浮靡之文, 然而过於偏重文学之实际功用, 而忽略艺术之生命与美之价值。
  然韩愈之理论, 颇有所偏, 重道尚古, 号召复古, 虽旨在於革新, 然容易给人错觉, 造成贵古贱今之观念。
  总的来说, 古文运动的胜利, 使经史成为文学的五统。同时, 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以唐宋古文八大家为代表的古文传统, 有力地打击了风靡三百年的绮丽柔弱的文风, 而且直接启示了北宋的古文运动, 其对散文的影响远及清代。

回答5:

起因
所谓“古文”,是对骈文而言的。先秦两汉的散文,特点是质朴自由,以散行单句为主,不受格式拘束,有利于反映现实生活、表达思想。自南北朝以来,文坛上盛行骈文,流于对偶、声律、典故、词藻等形式,华而不实,不适于用。西魏苏绰曾仿《尚书》作《大诰》,提倡商、周古文以改革文体,未有成效。隋文帝时下诏禁止“文表华艳”,李谔上书请革文华,都没有扭转颓风。唐初文坛,骈文仍占主要地位。唐太宗为文也尚浮华。
经过
史学家刘知几曾在《史通》中提出“言必近真”、“不尚雕彩”的主张;王勃提议改革文弊,但他们自己的作品,仍用骈体;陈子昂也揭橥复古的旗帜。唐玄宗天宝年间至中唐前期,萧颖士、李华、元结、独孤及、梁肃、柳冕,先后提出宗经明道的主张,并用散体作文,成为古文运动的先驱。韩愈、柳宗元则进一步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古文理论,并写出了相当数量的优秀古文作品,当时有一批学生或追随者热烈响应,终于在文坛上形成了颇有声势的古文运动,把散文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领导人物
韩愈和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代表。他们倡导古文是为了推行古道,为了复兴儒学。韩愈说,“学古道而欲兼通其辞;通其辞者,本志乎古道者也”(《题欧阳生哀辞后》)。所以,他们的古文理论都把明道放在首位,不过韩特别强调儒家的仁义和道统,柳则主张“以辅时及物为道”(《答吴武陵论非国语书》)。
成就
韩、柳提倡古文,在当时是经过一番斗争的。韩愈曾说:“仆为文久,每自测意中以为好,则人必以为恶矣。小称意,人亦小怪之;大称意,则人必大怪之也。”(《与冯宿论文书》)然而,面对时人的非难和嘲笑,韩愈毫不动摇。他“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不断壮大了古文运动的队伍。韩愈的学生有李翱、皇甫□、李汉等人,他们又转相传授,推动了古文运动的开展。韩、柳诸人注意汲取口语中的新鲜词汇,提炼为一种接近口语的新的书面语言,写下了许多优秀作品,扩大了书面语言的表达功能,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新的散文传统。唐末皮日休、陆龟蒙、罗隐等人写的一些讽刺现实的小品文,也都用古文体,可说是承袭了古文运动的余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