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贴“福”来历
每逢春节,民间常用大红纸写上斗大的“福”字贴在门外,图个喜庆。究其何故,还有段传说。
相传,朱元璋定都南京不久,有一年除夕,他到民间微服察访,来到城南一小集市,见很多人围观一幅漫画。漫画上画着一个赤着大脚的女人,怀抱大西瓜,意思是在取笑他的马皇后,因为马是淮西人氏,喻“怀西”,又是大脚。回宫后,他便命人前去暗查漫画是何人所作,哪些人前去围观的。对没去参加围观的人家,就在他们门上贴个“福”字。几天后,军士就到没贴“福”字的人家捉人。从此,人们每逢除夕就在门上贴一“福”字,以示安顺过年。
至于倒贴“福”字的习俗(寓意“福到了”),则始于清朝。如今人们贴“福”字的含义已发生了变化,不但图个福气、福运,还表示生活幸福,祝福之意。
戴荣森
买松柏枝与芝麻秸
松柏枝和芝麻秸是一种节令商品。三十年代,我大舅一家住在南京的水佐岗,他说,每到腊月底,就有乡下人进城来卖松柏枝和芝麻秸。在除夕黄昏时,大舅就会把松柏枝扎起来敬神,把芝麻秸撒在屋里院外,然后叫一家老小踩芝麻秸,使其纷纷破碎,谐其音称为“踩岁”或是“踩祟”。祭神后焚神像,也架芝麻秸,上边覆盖松柏枝,神像点燃后,芝麻秸噼噼叭叭作响,满院中弥漫着一股松柏的清香,充溢着一派祥和的气氛。
孟繁忠
腊月“掸尘”
“腊月二十五,扫屋掸尘土;腊月二十六,清理门院落;腊月二十七,里外洗一洗;腊月二十八,家什擦一擦;腊月二十九,杂土都搬走。”这是过去南京地区流传的一首“掸尘”谚语。
老南京每逢春节前,家家都有掸尘的习俗。那时居住条件差,都是砖木结构老式房,到了农历腊月二十以后,家家户户都要把屋里屋外、门窗墙壁、旮旮旯旯彻底打扫一遍。衣物家什、坛坛罐罐也要洗刷得干干净净,喜迎传统佳节的到来。这一是为了春节期间亲朋好友互相走访时显得光亮整洁;二是春节过后,天气回暖,也借此消灭一下越冬的蚊蝇害虫,清理家庭卫生。如今,虽然人们居住条件改善了,但这一良好的卫生习俗一直相沿了下来。
戴荣森
送财神
旧时,老南京正月初五清晨要敬财神,希望财神保佑自己获得财富。还有送财神的,一人装扮成财神爷模样:头戴乌纱、嘴挂假须、身穿红袍、足蹬官靴,手拿一根树枝,上挂数枚铜钱,后面紧跟敲锣打鼓的,挨门挨户散发红纸印的财神像。每到一家,一人唱,众人应:摇钱树,嗨!进门来,到!前门滚珍珠,好!后门滚玛瑙,要!金银财宝滚进来,恭喜老板大发财!这时屋主人笑嘻嘻接过财神像,送上赏钱。这种风俗,时至今日,仍在城郊流行。
苏洪泉
明太祖秦淮河边书春联
明太祖朱元璋,有“对联夫子”的雅号,他不仅提倡贴春联,而且亲自创作和书写春联。
春联,是庆祝春节以红纸书写吉语贴在门上的对联,又有春帖、门对子等称。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战国时期,人们就把传说中的“神荼”和“郁垒”两位降鬼大神的名字刻在桃木板上,悬挂门头,用来压邪,名曰“桃符”。到了五代,蜀后主孟昶又在桃木板上写有“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的联语,这就是我国最早的春联。据《燕京岁时记·春联》记述:“春联者,桃符也。”到了明代,已采用了大红纸代替桃木板书写春联了。
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建都金陵(今南京),立国号为明,当年除夕,朱元璋为庆贺开国之喜,连夜下旨:“公卿士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
(见《簪云楼杂说》)太祖还亲自赐联给中山王徐达:“破虏平蛮,功贯古今人第一;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据说大年初一这天,朱元璋微服私访,观赏民间春联,他见秦淮河边一阉猪匠家门上空空如也,当即脱口而出“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的对联,命人书写张贴门上。从此以后,我国春节张贴门联的风俗更加兴盛了。
春节贴“福”来历
每逢春节,民间常用大红纸写上斗大的“福”字贴在门外,图个喜庆。究其何故,还有段传说。
相传,朱元璋定都南京不久,有一年除夕,他到民间微服察访,来到城南一小集市,见很多人围观一幅漫画。漫画上画着一个赤着大脚的女人,怀抱大西瓜,意思是在取笑他的马皇后,因为马是淮西人氏,喻“怀西”,又是大脚。回宫后,他便命人前去暗查漫画是何人所作,哪些人前去围观的。对没去参加围观的人家,就在他们门上贴个“福”字。几天后,军士就到没贴“福”字的人家捉人。从此,人们每逢除夕就在门上贴一“福”字,以示安顺过年。
至于倒贴“福”字的习俗(寓意“福到了”),则始于清朝。如今人们贴“福”字的含义已发生了变化,不但图个福气、福运,还表示生活幸福,祝福之意。
戴荣森
买松柏枝与芝麻秸
松柏枝和芝麻秸是一种节令商品。三十年代,我大舅一家住在南京的水佐岗,他说,每到腊月底,就有乡下人进城来卖松柏枝和芝麻秸。在除夕黄昏时,大舅就会把松柏枝扎起来敬神,把芝麻秸撒在屋里院外,然后叫一家老小踩芝麻秸,使其纷纷破碎,谐其音称为“踩岁”或是“踩祟”。祭神后焚神像,也架芝麻秸,上边覆盖松柏枝,神像点燃后,芝麻秸噼噼叭叭作响,满院中弥漫着一股松柏的清香,充溢着一派祥和的气氛。
孟繁忠
腊月“掸尘”
“腊月二十五,扫屋掸尘土;腊月二十六,清理门院落;腊月二十七,里外洗一洗;腊月二十八,家什擦一擦;腊月二十九,杂土都搬走。”这是过去南京地区流传的一首“掸尘”谚语。
老南京每逢春节前,家家都有掸尘的习俗。那时居住条件差,都是砖木结构老式房,到了农历腊月二十以后,家家户户都要把屋里屋外、门窗墙壁、旮旮旯旯彻底打扫一遍。衣物家什、坛坛罐罐也要洗刷得干干净净,喜迎传统佳节的到来。这一是为了春节期间亲朋好友互相走访时显得光亮整洁;二是春节过后,天气回暖,也借此消灭一下越冬的蚊蝇害虫,清理家庭卫生。如今,虽然人们居住条件改善了,但这一良好的卫生习俗一直相沿了下来。
戴荣森
送财神
旧时,老南京正月初五清晨要敬财神,希望财神保佑自己获得财富。还有送财神的,一人装扮成财神爷模样:头戴乌纱、嘴挂假须、身穿红袍、足蹬官靴,手拿一根树枝,上挂数枚铜钱,后面紧跟敲锣打鼓的,挨门挨户散发红纸印的财神像。每到一家,一人唱,众人应:摇钱树,嗨!进门来,到!前门滚珍珠,好!后门滚玛瑙,要!金银财宝滚进来,恭喜老板大发财!这时屋主人笑嘻嘻接过财神像,送上赏钱。这种风俗,时至今日,仍在城郊流行。
苏洪泉
明太祖秦淮河边书春联
明太祖朱元璋,有“对联夫子”的雅号,他不仅提倡贴春联,而且亲自创作和书写春联。
春联,是庆祝春节以红纸书写吉语贴在门上的对联,又有春帖、门对子等称。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战国时期,人们就把传说中的“神荼”和“郁垒”两位降鬼大神的名字刻在桃木板上,悬挂门头,用来压邪,名曰“桃符”。到了五代,蜀后主孟昶又在桃木板上写有“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的联语,这就是我国最早的春联。据《燕京岁时记·春联》记述:“春联者,桃符也。”到了明代,已采用了大红纸代替桃木板书写春联了。
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建都金陵(今南京),立国号为明,当年除夕,朱元璋为庆贺开国之喜,连夜下旨:“公卿士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
(见《簪云楼杂说》)太祖还亲自赐联给中山王徐达:“破虏平蛮,功贯古今人第一;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据说大年初一这天,朱元璋微服私访,观赏民间春联,他见秦淮河边一阉猪匠家门上空空如也,当即脱口而出“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的对联,命人书写张贴门上。从此以后,我国春节张贴门联的风俗更加兴盛了。
借我你好
试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