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社会化
一,定义
日常生活中人们挂在嘴上的"社会化"是:将某种事物推广到社会上去,例:"环保意识要社会化".
社会学中的社会化是个专门术语,
郑:社会化指人接受社会文化的过程,即自然人或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并逐步适应社会生活的全部过程.
张德胜:社会化是个人成为社会一分子的过程.
Kurt:社会化是成人的过程.
郑,张的定义都侧重于如何将个人纳入社会,Kurt的定义含义广一点,侧重于表达个人的独特性,因为成人的过程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体格成长,一个是性格或人格的成长,前者属自然发育,后者属社会化范围.
狭义:主要研究童年社会化.
广义:包括青年及成年社会化,社会化过程贯穿人的一生.
二,社会化的作用
社会化的第一个作用就是:
1, 使个人得以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生活,在社会环境中独立生存.
2,维持社会正常运行,延续,发展.
一个社会只有当其成员都一道来支持和维护它们时,它才得以存在和发展,因此每个社会都力求使其成员的行为符合该社会的利益,有效的社会化过程就是使成员学会使自己想做的行为符合社会的需要.
三,社会化的内容
社会化的内容是十分广泛的,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会得出社会化的不同内容,我们这里介绍郑本讲的3大内容:
1,促进个性形成和发展
什么是个性:个性常指人格,与政治上的人格意义不一样.它的基本含义是:个人具的稳定的综合的心理特征,是一个人基本的精神面貌.
个性的形成和发展是社会化的产物,社会学把个性与社会标准相吻合时称为个性调适,反之,则称为人格解组.
2,内化价值观
所谓社会人,就是把社会文化的主要内容内在化了的人,社会文化包括价值体系和社会规范两大部分,从社会学的角度看,整个社会化过程,就是社会规范及价值观由外而内的过程,因此Eleanor Maccoby说:社会化的理想结果是使得个人即使在不被监视的情况下也能遵从规范,甚至作为下一代的行为监查者,规范传道者.
3,培养社会角色
社会化的结果,最后都是通过个人对社会角色的扮演表现出来,也就是讲我们的社会化结果,就是要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社会成员,使他们在社会生活中承担起特定的责任,义务,权利,因此,社会化过程也就是角色学习的过程.
四,社会学研究社会化的角度.
社会化一词己用于社会学学科中100多年,通过长期的研究,社会学家己对社会化问题有了许多深刻的认识,并形成了研究社会化的三种角度:文化,个性发展,社会结构
1,从文化角度研究社会化
这种研究主要受文化人类学的影响,属于社会学的文化学派,社会学的文化学派又称为文化社会学,形成于社会学初创阶段.
文化社会学把社会化看做是个文化延续传递的过程,认为社会化的实质就是社会文化的内化.
2,从个性发展角度研究社会化
这种研究主要受心理学社会化研究的影响,属于社会心理学派,认为社会化就是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社会人就是经由社会化的过程而形成有个性的人.
例如米德指出:把别人的态度内化,并按照社会上其他人的一般期待判断自己行为的过程,就是社会化的过程.
婴儿出生时不能区分自己和父母之间的区别,因为他们没有自我观念,逐步地,通过和父母或其他人的接触,他们逐渐地把自己和周围人区别开了.而与世隔绝的孩子,即没有经过社会化的孩子,在感情上,社会性上都是残废的,因为他们没有机会看到反映在别人眼里的自我,没有机会通过相互作用来意识到自我身份.
3,从社会结构角度研究社会化.
有的社会学家在研究社会人的时候,侧重于人与社会关系中的社会方面,把角色概念与社会化联系起来,认为角色承担是社会化的本质.帕森斯认为角色学习过程就是社会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人逐渐了解自己的地位,领悟并遵从社会对该地位的角色期待,学会完成该角色义务,以维持和发展社会结构.
以上三种研究社会化的角度和方法实际上是社会心理学,文化人类学等不同学科的立场和方法在社会化研究上的反映.在现代,三者己有融合的趋势,三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补充.
第二节 关于社会化过程的划分
1,米德的三阶段论
婴儿期:他认为婴儿在最早几个月里并未意识到自己是独立于别人的,没有自我概念,在学会说话和理解概念后,他们开始产生自我概念,当他们能够在头脑中把自己描绘成区别于任何其他事物的客体时,他们的自我就形成了.
他的自我概念分两部分:主体我,客体我.
主体我:代表着每个人本能的,独特的"自然"特性,如每个幼儿无拘束的冲动和激情.
客体我:代表着自我的社会的一面——即内在化了的社会环境要求以及个人对这种要求的领悟.
关系:(1)客体我的形成在主体我之后,而且需要很长时间,因为婴儿需要知道社会期待他的是什么;(2)在自我的发展过程中,包含着主体我和客体我之间的不断对话:客体我向主体我提供反射,主体我对这种反射作出反应.
米德认为,客体我在社会化过程中的形成要经过三个阶段:
(1)模仿阶段,主要是出生后一岁以内.
(2)游戏阶段,2——4岁之间,或称玩耍阶段.
(3)"博奕阶段":或游艺阶段,4岁以后.
实际上,(2)(3)都属于孩提时代的游戏阶段,(2)为玩耍阶段,(3)游艺阶段.玩耍游艺在中文区别不大,英文中,play和game则稍有区别,按米德,他把play指的是2岁左右孩子玩的兵捉贼等,game则指一些运动如足球等.
许多人批评Mead的"概念化他人",说太保守,(除了社会化期待外,没有个人的思想);太抽象,(无法分析复杂社会).
2,弗洛伊德的人格三元论
F把人的个性分为3个阶段:本我,自我和超我
(1)本我:包括无意识的生物和心理的冲动,尤其是性冲动.
他认为人生下来当初只不过是一团情欲,只求获得心理上地满足和解除生理上的紧张,有趋乐避苦的倾向,此时指导本我的是唯乐原则
(2)自我:思前想后,权衡轻重的能力,是人格中理性的部分,指导自我的是现实原则.
本我是盲目的,不知天高地厚,有欲望便要马上满足,有紧张便要马上解除.这样做有时给个人带来一些不良后果.
逐渐的,只有本我的孩子就会权衡形势,不再一味地只看眼前,在寻乐时,会先想想后果,当预想到有不良后果时,他把欲望暂时按捺下来.F把这称作延搁满足.当孩子作到延搁满足时,就说明他可以看远一点,看后一点,有了理性的自我.
指导自我的是现实原则
(3)超我:孩子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接纳了有关规范,成为人格的一部分,这就是超我,是社会的化身.
自我的理性是在直接接触体验中学会的.
婴儿在与外界接触时,有时是直接的,常常又是间接的.所以孩子要面对,要适应的,不仅是个物质环境,更重要的是个社会环境,孩子在适应这些环境的过程中,接纳了有关的规范成为人格的一部分,这就是超我.
3,埃里克森的8个认同危机
生于1902年,是一位受到弗思想极大影响的精神分析学家和人类发展理论家,但由于他对弗的理论进生了修正,故人们叫他"新弗络伊德主义者".
E在《童年与社会》中,把个人心理成长的历程划分为8个阶段,即自发展是一个具有8个"精神社会"阶段的过程.他认为在每个阶段中,个人都会遭到心理成长所必须解决的问题,即"认同危机",都要对周围环境所提出的特定的社会要求作出反应,对这种危机可以有积极或消极的反应,如果在每个阶段中,个人能成功地解决所遇到的社会化问题,就会在心理和行为上表现出积极的反应,否则就会做出消极的反应,并给以后的社会化过程留下隐患,他因此认为,一个稳定的自我认同来自于对这些危机的积极解决.
E的8个认同危机如下:
(1)信任与不信任(婴儿时期 0——1岁)
凡是自己要求都能得到充分满足的婴儿就会产生信任感,即一种认为世界是一所安全所的感觉,反之,如果婴儿没有得到一种良好的照料就会产生一种根本的不信任,而且这种不信任将被带到个人发展的后期阶段中.
信任与不信任的问题不能在生命的第一年中得到一劳永逸的解决,随着生命的迁续,信任可变为不信任,不信任可转化为信任.
(2)自主与怀疑(幼儿时期,2——3岁).
E认为自主出现在第二阶段上,它是建立在孩子新的动力肌和脑力技能的基础上,学习对自己肢体活动加以自主控制,用自己的感官去熟悉周围的环境,如果此时父母能理解孩子们想做自己能做的事情这种要求,那就让他们自己慢慢去做,就会让孩子们产生一种他们能够控制自己的肌肉,自己的冲动,自己本身以及周围环境的感觉.
在此阶段羞耻和怀疑感多于自主性的孩子,到了青年期和成年期后就不容易建立起独立自主的个性.
(3) 主动与内疚(学前时期4——5岁)
儿童此时的语言能力和游戏能力提高了,能控制自己的身体,能做各种运动,能与他人交流并富有想象力.孩子在这阶段上是建立起一种主动感还是一种内疚感,这取决于父母对孩子的自我创造活动作出怎样的反应.如果大人的反应使孩子感到他们的动作是不好的,他们提的问题是废话,游戏很无聊,孩子就会产生一种强烈而持久的内疚感.
(4)勤劳与自卑(学龄时期6——11岁)
这个阶段发生在小学时期.此时,儿童对周围事物的用途和构造的好奇心增强,渴望知道东西是怎样做的,做什么用和怎样使用,乐于使用工具去进行操作活动.如果此时大人鼓励他们亲自去作动脑筋,去做,去制造一些实用的东西,允许他们去完成自己的项目,并且肯定和赞扬他们的成果,就会培养孩子们的勤劳品德,反之,把孩子们自己动手造物的行为看作是"恶作剧"或"瞎捣蛋",或一味要求孩子象大人一样遵守规则就会造成儿童的自卑感.
(5)认同与角色混淆(青少年时期)
孩子们进入青少年期后,身体发生了变化,必须加强对各种不同社会角色的观察和认识.因为在儿童时代的社会角色,如女儿,儿子,朋友和学生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新的角色:男朋友,女朋友,运动员等等,这些新角色必须逐渐加入到旧角色中去,才能促进孩子的自我认同.此时,如果个人在这一时期的社会交往活动缺乏主动和自信,将不能理解各种社会角色的意义,从而在活动中出现混淆不清的现象.而在前阶段发展得比较好,可在进入青少年时期时具有较好的信任感,自主感,主动感和勤奋感的孩子,就会比其他孩子有更好的机会获得自我认同感,从而避免角色混淆感.
(6)亲密与孤独(青年期)
此阶段包括求爱和早期家庭生活.
E的亲密指的是和异性的共同生活,互相体贴而不担心沉湎于其中而失去自我的一种能力.如果一个人不能学会和异性交往而建立起一种亲密关系,他们就会生活在一种孤独感中.这种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自我认同程度.
(7)后代关注与自我关注(中年期)
E的后代关注指的是:人到中年,回首往事,看看自己一生中的功绩和过失就会变得更关心其他人,关心下一代和未来的人,关心子孙后代要生活其中的社会将会怎样,这种关心叫后代关注.
那些没有形成后代关注感的人就会陷入自我关注的精神状态中,他们主要关心的是自我,自己的事业和生活,个人的需求和享乐.
(8)完善与绝望(老年)
人生的最后阶段,个人的主要生命活动正接近完成.个人常常会思考,回忆和总结自己的一生.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一生感到满足,就会产生一种完善感;处于另一个极端的人回首往事,没有得到满意的解释,后悔莫及,处处错过良机,恨时光不能倒转,就会陷入]入一种追悔和绝望的情绪中.
其他学者对E的批评:(1)基于中产阶级的活动.(2)他的模式很难证明(怎样才称通过某一阶段 )(3)模式暗示着个人发展的某种抽象理想,是什么 不清楚.
此外,郑本还介绍了: R.哈维格斯特的6阶段理论P123,请同学们自己看.
http://www.gznc.edu.cn/rcpy/doc/lesson4.doc
社会化(socialization)
http://www.cyut.edu.tw/~rtchang/socializ.doc
社会角色与人的社会化
http://open.sxtvu.cn/media_file/2005_11_23/20051123113201.doc
每个人感觉都不一样。
不过有几点要记得:
1.在公司,与在家里是不一样的。
2.没有人会不求回报地宠着你,象你的父母一样。
3.你是成年人了,不再是孩子!
4.拿多少钱就要干多少事
工作是让一块棱角分明的石头变成鹅卵石的!
总之,去了就知道了。
可以到我的空间上看看!
社会化涉及社会及个体两方面。从社会视角看,社会化即社会对个体进行教化的过程;从个体视角看,社会化即个体与其他社会成员互动,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社会化过程,传统观点认为到成人期即告结束,而现代观点则主张,社会化伴随人的一生,即终生社会化。
按社会化的发展阶段划分,有早期社会化(儿童及青少年时期)、继续社会化(成人期)。
再社会化,由于社会急剧变化,对个体重新进行社会化的过程。其中包括对早期社会化及继续社会化过程中没有取得合格社会成员资格的个体的再教化。
用西方的理解方式是
个人好了 社会就会好
个人素质高 社会整体就会素质高
个人就关系这整个社会.个人表现恶劣 就等于拖拉社会.
个人素质和另外的个人素质 再加 一个人素质.....等于大家.等于社会!等于一个综合素质.综合素质就相当于这个国家的进步!
社会 是一个循环 链接. 提倡自我坚强.不断省事自己
更能 让自己 在这个 个人社会化中 正确的理解 失败 和成功!个人社会化是实现勇敢自我的主题!
之肥神一百
才200分
只能这样:http://www.google.com/search?q=%E4%B8%AA%E4%BA%BA%E7%A4%BE%E4%BC%9A%E5%8C%96&hl=zh-CN&lr=&nxpt=20.50779442996164269905
所谓个人社会化,是指社会对个人的文化教化和个人对社会能动选择与调适的统一过程。刚刚出生的人并不具有社会的属性,而只是一种生物意义上的人。他必须通过在与周围人与社会的接触、交往中,不断学习各种知识、技能和规范,以发展自己的社会属性,具备适应社会生活、承担一定社会角色的能力。由“生物人”向“社会人”转化的这个过程,便是个人社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