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不是都是母的。
奶牛是牛科动物中的一类品种,有公有母。
只不过只有母奶牛能产出牛奶,而公奶牛只有繁殖后代的作用。
所以奶牛场中多数为母奶牛,公奶牛多被作为肉牛处理,养殖奶牛时,要为其提供青储饲料以及牧草饲料,让奶牛产奶量提高。
奶牛要分公母,成年公牛体高143-147厘米左右,体重约900-1200公斤。纯种母牛体高约130-145厘米,体重650-750公斤左右。只有母奶牛在泌乳期才会产奶,公奶牛不产奶。
奶牛不都是母的,也有公的,只是公的不产奶,我们喝的牛奶都是母牛产的奶。奶牛是牛的一个品种,并不是产奶的牛都叫奶牛或者只要是有奶的母牛都叫奶牛。公奶牛有角。公奶牛是用来交配的,他们要保证所有的母奶牛都在哺乳期,所以他们要不停的交配。
奶牛厂要严格控制公奶牛数量,保持在8:100左右,公奶牛的主要任务就是配种,保证每头母奶牛都在哺乳期,因为只有在受精后母奶牛才产奶。现在奶牛厂一般采用人工受精的方式促进奶牛产奶,因此,公奶地位日下,主要被用当做肉牛了。
扩展资料:
产奶的奶牛经过高度选育繁殖的优良品种。在我国的奶牛主要以黑白花奶牛为主,从1980年山东省畜牧局牛羊养殖基地开始引进此品种,此品种适应性强、分布范围广、产奶量高、耐粗饲。黑白花奶牛也叫中国荷斯坦奶牛,中国荷斯坦奶牛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其育种过程非常复杂。
奶牛头部轮廓清晰,略长。颈薄有皱褶。皮薄,毛细短,皮下脂肪少,全身结构匀称,细致紧凑,棱角清晰。后躯较前躯发达,乳房庞大,重可达11~28千克,乳静脉明显。耐热性较差,对饲养管理要求较高。世界上奶牛品种近百个,其中最著名的有黑白花牛、娟姗牛、更赛牛、爱尔夏牛等。18世纪末19世纪初中国开始引入西方专门化奶牛品种。经用黑白花牛与中国黄牛杂交,并对其后代进行长期选育,已培育出中国黑白花奶牛品种。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奶牛
奶牛不都是母的。
1、奶牛是指产奶的那一种类的牛,包含公的和母的,公奶牛是用来交配的,它们要要保证所有的母奶牛都在哺乳期,并不是产奶的牛都叫奶牛或者只要是有奶的母牛都叫奶牛。
2、成年公牛体重900~1200公斤,高143~147厘米左右,奶牛公牛是繁育重点,奶牛初配年龄应为18~20个月,要达到性成熟,又要达到体成熟。
扩展资料:
1、中国黑白花奶牛是弗里生公牛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本地母牛杂交选育而成的,在高温条件下的适应性能较差,是中国产乳量最高、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奶牛品种。
2、奶牛的饮水量与个体、品种、外界气温、泌乳量、年龄有关,在饮水中放入0.5%的食盐,以促进奶牛消化,保证牛体水代谢正常。
3、牛奶是从雌性奶牛身上所挤出来的,含有锌、铜、锰、钼、钙、磷、铁、矿物质,为完全蛋白质食品,是人所共知的营养饮料,有较好的保健和医疗价值。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_公奶牛 百度百科_牛奶 百度百科_奶牛
有公奶牛。奶牛是牛的一个品种,并不是产奶的牛都叫奶牛或者只要是有奶的母牛都叫奶牛,公奶牛有角。
专门的奶牛场基本没有公奶牛,而每年的交配季节会有人专门带来优质纯种公奶牛提供配种服务。如果奶牛场的母奶牛产下公牛,小公牛的结局基本都是被宰杀掉(可能吃肉吧);如果母奶牛产下一公一母双胞胎,那么不论公母一律宰杀,因为据说这种情况下的小母牛长大后产的奶质量数量都不好。
扩展资料:
奶牛公牛是繁育重点,母牛好好一窝,公牛好好一坡,1999年4月加拿大赠送中国种公牛“龙”作为友好象征,于2002年抵达北京,虽然其后代良莠不齐,但是为中国的奶牛繁育还是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中国奶牛逐渐赶上了加拿大、荷兰、美国、英国、等较早发展的奶牛品质,基本上全部采用了人工受精技术,性控技术也趋于成熟,前景看好。
应用中国黑白花奶公牛杂交改良当地母牛,提高其产乳性能的工作已在全国各地进行。据初步资料,在贵州、甘肃、山西、四川、内蒙古等省。自治区,已获得明显的效果。据贵州省对本地黄母牛进行级进杂交的结果,体尺、体重和产乳量随级迸代数明显提高,而含脂率随级进代数而降低,发病率随级进代数而增加。
参考资料:公奶牛-百度百科 奶牛-百度百科
是这样的,奶牛分公母。只有母奶牛可以挤奶,母奶牛产奶必须是在哺乳期,所以母奶牛必须定期受精怀孕。
扩展资料:
人们通常认为放养对奶牛来说比较自然放松,但日本一项最新研究发现,奶牛其实不喜欢放养,更喜欢圈养。
黑白花牛是一种体型大、分布广、产奶量很高的奶牛品种。据日本《农业新闻》网站近日报道,日本农研机构进行了一项长达半年的研究,调查了16头黑白花牛在放养和圈养条件下,它们尿液中的皮质醇浓度。
皮质醇是肾上腺在应激反应里产生的一种类激素,能反映黑白花牛的压力水平。研究人员总共检测了400多次这些牛在放养和圈养条件下尿液皮质醇浓度。
在放养情况下,这些奶牛的尿液皮质醇浓度比在圈养时要高,而且温度和湿度越高这种倾向越明显,表明它们的压力越大。
虽然这项研究并没有发现黑白花牛在放养和圈养条件下产奶量的差异,但长期来看可能会出现差异。
参考资料:新华网---科普:奶牛原来也喜欢“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