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进贾府的路线:
1、见贾母:敕造宁国府大门→荣国府从西角门进→垂花门→进门,拜见贾母、见过邢夫人、王夫人、李纨→大家送至穿堂前→ 垂花门。
2、与邢夫人一起去见贾赦见贾赦:出西角门→出荣国府正门进宁国府→入一黑油大门中→ 至仪门前→贾赦院内。
3、见贾政:出东角门→过荣国府正门→西角门进入荣国府→过东西穿堂 ,向南大厅之后, 仪门内大院落→贾政院内
4、见凤姐:从后房门由后廊往西出了角门与王夫人一起→凤姐院内再见贾母:穿过东西穿堂→贾母后院→从后房门进入贾母院内。
扩展资料:
黛玉初进贾府是红楼之中最引人注目的一篇。这一回里,通过黛玉的视角,我们看到了贾府的豪门气派,看到了不同人物的不同出场方式对于各自性格的映照。
更看到了黛玉初进贾府之时的小心翼翼,步步留心和时时在意,由此开始了她十多年寄人篱下的孤苦生活。
黛玉进贾府主要是因为其母贾敏去世,而其父林如海又忙于政务无暇顾及于她,外祖母贾母念及外孙女无人依傍教育,就派人来接,想要留在自己身边抚养照顾。
贾母虽然是好心,但黛玉一生的悲剧命运却由此注定。黛玉丧母时不过六岁左右,进贾府最多也就是七岁的样子。
但林黛玉已经学会了适应,学会了保护自己,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
这些细腻而敏感的心理描写不仅反映了黛玉自幼的聪慧和机敏,更看得出一个寄人篱下的小女孩内心的小心翼翼,她要保全的不仅是自己,还有其父亲在内的林家的声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林黛玉进贾府
1、见贾母:敕造宁国府大门→荣国府从西角门进→垂花门→进门,拜见贾母、见过邢夫人、王夫人、李纨→大家送至穿堂前→ 垂花门。
2、与邢夫人一起去见贾赦见贾赦:出西角门→出荣国府正门进宁国府→入一黑油大门中→ 至仪门前→贾赦院内。
3、见贾政:出东角门→过荣国府正门→西角门进入荣国府→过东西穿堂 ,向南大厅之后, 仪门内大院落→贾政院内
4、见凤姐:从后房门由后廊往西出了角门与王夫人一起→凤姐院内再见贾母:穿过东西穿堂→贾母后院→从后房门进入贾母院内。
围绕中心事件描写人物
作品中的人物是围绕黛玉进贾府这一中心事件,通过黛玉的见闻来描写的。黛玉进府按照封建贵族家庭的礼规,必定要去拜望自己的长辈。同辈姊妹也都要见见面。
作者选择这个机会使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出场亮相,是行文的必需,也是事理的必然。黛玉进入贾府,通过她一路目中所见,耳中所闻,不仅详尽描写了荣宁二府的格局布置,亦即人物的活动环境,而且第一次生动刻画了贾母、贾氏三姐妹、凤姐、邢夫人、宝玉和黛玉等好几个主要人物,因此可以说“这方是正文起头处,此后笔墨与前两回不同”(甲戌本脂批)。
从艺术结构来看,此回情节的设计同样体现了作者的匠心。如果说第二回“演说荣府”仅仅只是通过冷子兴的口头叙述,使读者对荣宁二府的主要成员及其相互关系有一个大概的了解;那么此回则是通过具体生动的艺术描写,使几个主要人物以各自不同的声音笑貌,栩栩如生地走到了读者的面前。
这也就是上引脂批所云“画家三染法”中的第二次皱染,经过这次皱染,几个主要人物便耀然于读者心中眼中了。
在艺术描写上,此回情节也有着许多成功之笔。如写黛玉初见贾母一段:……“黛玉方进入房时,只见两个人搀着一位鬓发如银的老母迎上来,黛玉便知是她外祖母。方欲拜见时,早被她外祖母一把搂入怀中,心肝儿肉叫着大哭起来。”这可谓是如见如闻,活现于纸上之笔,也是所谓“颊上三毫”,传神得力之处。其他如写凤姐出场、宝玉出场,也都是向为人所称道的文字。
林黛玉进贾府的路线图:
弃舟登岸”后由东向西先后经过“宁国府”—“荣国府”—“西边角门”—“一射之地”—“垂花门”—“抄手游廊”—“穿堂”—“紫檀架子大理石的大插屏”—“三间厅”—“正房大院”—“正面五间上房”。
理清这个路线图对于把握本段的内容是有重要意义的
左拐弯,右拐弯
打开里面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