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白帝城有座永安宫,蜀汉章武三年春季。刘备在此握着诸葛亮的手嘱咐后事:“对于人世我没啥眷恋的,只有汉贼曹丕窃居中原,让我死都不能瞑目。你的才能高于曹丕一大截,若螟蛉之子刘禅能辅佐,你就尽心辅佐完成我的遗愿,若他不可调教你可独立实现!”话音刚落刘备即咽气,伤心之余的诸葛亮,回想起当初自己躬耕在田亩,刘备领着关张二人轻车简从,诚心请自己出山解救百姓以倒悬。
也就是从这一日起北伐中原,始终萦绕在诸葛亮的心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诸葛亮的名句,同时他的失败也源于这句话!换而言之诸葛亮的生命历程,可用忙碌→焦虑→猝死来形容。首先来说一说他有多忙碌,作为刘婵倚靠的尚父,朝政咸决于亮不表。但就说外朝纷乱的事物,建兴元年南中诸郡,趁蜀汉大丧发动叛乱。深思熟虑后的诸葛亮,一面是遣人送酒肉安抚叛乱者,另一面是邓芝出使吴国商量和亲。得到吴国永不寇边的允诺,再加上通过三年的筹备,粮草器械足够戡乱用度,这才亲自带兵于建兴三年降服南中诸郡。在其地盘上重置建宁郡、云南郡、兴古郡。
诸葛亮「生181年,卒234年10月8日」
稳定了一团糟的大后方,出祁山伐中原被提上议事日程。在第一次北伐中原时,魏延曾提出:“曹魏的长安守将是有勇无谋的夏侯楙,他愿意领兵五千经子午谷直趋长安。”关于诸葛亮拒绝的原因,有的人说是诸葛亮生性谨慎,也有的人说是诸葛亮怀疑魏延。而在我看来是另有缘故,诸葛亮之所以没采用,说到底是蜀汉输不起,哪怕是一次也不行。查看当时的地图,蜀汉仅仅占有两个州,人口最多也不超过百万。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 唐代 · 杜甫《蜀相》
蜀汉建兴十二年,诸葛亮第五次北伐,也是此生最后一次北伐。五丈原的七星灯熄灭,诸葛亮的生命尽于此。试想一下耳边常常响起刘备的遗嘱,地狭民贫的蜀汉乱世纷纷,春秋已高的他早过天命。眼看着北伐的梦想,被各种原因阻挠不得成功,最后悲极生病亡故。
洒脱→豁达→高寿的司马懿
和诸葛亮不同之处在于,司马懿的工作压力很小。曹丕死后留下的辅臣坐次为:中军大将军曹真>镇军大将军陈髃>征东大将军曹休>抚军大将军司马懿,在曹睿安排的辅臣中,司马懿同样位居曹爽之后。从这点来看,司马懿的工作压力,比较诸葛亮一肩挑是小多了。
其次司马懿特别注意豁达,曹魏太和元年六月,司马懿驻守在宛城提防蜀汉。孟达起先是蜀汉的猛将,投降曹魏后被封为新城太守、假节等特权。眼光毒辣的司马懿,一眼就看穿孟达不可靠,出自其手的书信一封封飞向长安,大意是孟达利欲熏心,不可放在防守要地新城。
然而朝中的曹真等人忌惮他的能力,怂恿魏明帝曹睿将司马懿痛斥了一顿。一般情况下能除掉叛徒即可,如果能利用叛徒打击敌人那再好不过了!分析当时孟达的处境实际并不妙,隔壁的魏兴太守申仪特看不起他。既然两人有缝隙存在,离间计就得派上场。诸葛亮故意让郭模投降申仪,并且在觥筹交错时,将孟达打算献城予蜀汉的绝密说漏嘴。
司马懿「生179年,卒251年9月7日」
如果是鼠肚鸡肠的人,对于此事估计是能躲则躲。毕竟之前自己屡次揭发其谋,朝廷不仅没采纳还批评了自己。但是司马懿的性格以豁达著称,得知孟达即将举兵叛魏时,他手书一封“将军您之前跟着刘备,如今投降魏国所获颇封。对于您的首鼠两端,蜀汉人莫不痛恨您,今诸葛亮召您回去,很可能是杀死你的陷阱!”看完书信的孟达陷入沉思,正当他犹豫不决的时刻。一支魏军披星戴月行军,只用了8日就迅速将孟达包围起来,领军的统帅正是司马懿。
综上所述,我认为诸葛亮之所以最后没能战胜司马懿,并不是他的智慧落在了司马懿的后面。而是他的理政能力和司马懿相去甚远,表现在诸葛亮凡事皆亲力亲为,整个蜀汉离了他就无法运转。从效率来说这是很低下的,其次他不懂得调节压力导致染上疾病,死在了小自己3岁的司马懿前面!
因为司马懿处处守城,而诸葛亮则是攻城,攻城的风险往往比守城的风险更大,而且诸葛亮死的早,所以还是输给了诸葛亮。
那个时候的蜀国除了诸葛亮之外,没有多少可用之才,已经到了江郎才尽的地步。司马懿经过前期的发展,到那个时候已经非常成熟,一点不比诸葛亮差。
因为蜀国的国力实在是太弱了,根本就不能够支持诸葛亮彻底击败司马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