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阅读题要答案!急需!

2024-12-21 21:39:38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生命的出口
林清玄
坐在窗边喝茶看报纸,读到一则消息:一个高中女生为情跳楼自尽,第二天,她的男友从桥上跳入河心,也自杀了。
这时候,一只小黄蜂从窗外飞了进来,在室内绕了两圈,再回到原来的窗户,竟然就飞不出去了。
可怜小黄蜂不知道世上竟有①“玻璃”这种东西,明明看见屋外的山,却飞不出去,在②玻璃窗上撞得“咚咚”作响。
忙了一阵子,眼看无路可走了,它停在③玻璃上踱步,好象在思考一样,想了半天,小黄蜂突然飞起来,绕了一圈,从它闯进来的纱窗缝隙飞了出去,消失在空中。
小黄蜂的举动使我感到惊奇,原来黄蜂是会思考的,在无路可出之际,它会往后回旋,寻找出路。
对照起来,人的痴迷使我感到迷茫了。
对于陷入情感里的男女,是不是正像闯入一个房子的小黄蜂,等到要飞出去时已找不到进入的路口?是不是隔在人与生活中的情感④玻璃使我们陷入绝境呢?隔着⑤玻璃看见的山水和没有⑥玻璃相隔的山水是一样的,但为什么就走不出去呢?
在这样的绝境,为什么人不会像小黄蜂退回原来的位置,绕室一圈,来寻生命的出口呢?
是不是人在情感上比小黄蜂还要冲动?
是不是由于人的结构更细密,所以失去像小黄蜂那种单纯的思维?
是不是一只小黄蜂也比人更珍惜生命呢?
对这一层一层涌起的问题,我也无力回答,我只知道人在深陷绝境时,更应该懂得静心,懂得冷静地思维。在生命找不到出路时,要后退一步,观照全局。或者,就在静心与观照时,生命的出路就显现出来了。
昨日当我们年轻时,在情感挫折的时候,都会想过了结生命,以解脱一切的痛苦与纠葛。
但是今日回观,并没有必死之理,那是因为情感的发展只是一个过程接一个过程,乃是因缘的幻灭,如果情爱受挫就要自尽,这世上的人类早就灭绝了。
何况,活着,或者死去,世界并不会有什么改变,情感也不会变得深刻,反而失去再创造再发展的生机,岂不可惜复可怜?
正如一只山上飞来的黄蜂,如果刚刚撞⑦玻璃而死,山林又有什么改变呢?现在它飞走了,整个山林都是它的,它可飞或者不飞,它可以跳舞或者不跳舞……它可以有生命的许多选择,它的每一个选择都会比死亡更生动而有趣呀!
第一次情感失败没有死的人,可能找到更深刻的情感。
第二次情感受挫没有死的人,可能找到更幸福的人生。
许多次在情感里困苦受难的人,如果有体验,一定会更触及灵性的深度。
我这样想着,但是我并不谴责那些徇情的人,而是感到遗憾,他们自己斩断了一切幸福的可能。
我的心里有深深的祝福,祝福真有来生,可以了却他们的爱恋痴心。
可叹的是,幸福的可能是今生随时可以创造的,而来生,谁能知道呢?
(选自《读者》2004年第一期)
18.作者在文章中认为人如果因为情爱受挫就自尽“岂不可惜复可怜?”, “可惜复可怜”是因为: 。(4分)
19.“玻璃”一词在文中共出现7次,请分类归纳“玻璃”在文章中共有哪几层意思。(4分)
答:

20.作者在文中说“但是今日回观,并没有必死之理”,联系全文,请分类说说作者认为没有必死之理的原因是什么?(至少答出3点)(6分)
答:

21.下面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本文由高中女生跳楼自杀写起,用小黄蜂的举动和人类进行对照,劝诫人们在陷入绝境时要冷静思考,寻找生命的出口,不要轻易放弃生命。
B.作者说“小黄蜂的举动使我感到惊奇”,是因为作者没有想到小黄蜂在无路可出之际,竟然仍能执着地寻找出口。
C.作者对小黄蜂陷入绝境时的举动细加描绘,是为了表明小黄蜂的选择以便和某些人的选择加以对照。
D. “现在它飞出去了,整个山林都是它的。”作者意在说明小黄蜂从绝境中出去了,就会享有更多的自由。
E.作者以朴素自然的语言娓娓道来,像一位长者,言语中透出对生命的尊重,对人类的祝福。
答:[ ][ ]

18.因为不管人活着,或者死去,世界并不会有什么改变,情感也不会变得深刻,反而失去再创造再发展的生机。
19.⑴ ①②③⑦是指现实中实实在在的玻璃。⑵ ④⑤⑥是指人在生活中遇到的情感困惑,一种自我的感情桎梏。
20.①情感的发展只是一个过程接一个过程,没有必要因为一点的因缘不如意就自杀。②不管活着还是死去,世界并不会有什么改变,情感也不会变得深刻,反而失去再创造、再发展的机会,斩断了一切幸福的可能。③生命可以有多种选择,每一种选择都比死亡更生动有趣。④多体验失败可能找到更深刻的情感,更幸福的人生,更触及灵性的深度。⑤并没有想象中的来生。
21.A、E

熬 药 吴克诚
所谓的药大都是些亡去很久的草。长得正好的草是不配叫药的,即使硬放进药屉,不久它也会烂掉,因为它未经洒、烘、焙或炒——九九八十一劫,少了一劫,也不能成药。
所以药都身世沧桑。身世沧桑的药只能以文火慢熬。我喜欢这个“熬”,“煎药”的煎太轻薄,与药的身世不协调。
急火出菜,文火出药——饱经沧桑之心,除了以文火轻拢慢捻,是断不能把它再打开了——且看文火不疾不徐在药锅底下缭绕——缭绕成花的瓣,那么锅中药就是瓣中蕊了,熬着熬着,蕊心舒开,尘封已久的沧桑便一丝一缕地倾吐出来。
越王勾践很善用文火熬药。越国病入膏盲,他却不慌不急,他用去二十多年的光阴,来熬一服复国之药。伍子胥在这方面可就逊色了,他输在一个“急”字上,一急,药煳了。急火攻心,自己当然也在劫难逃。
沧桑是苦涩的,所以药都苦。
苦药祛病。
魏征是个善献苦药的人。唐太宗善喝苦药。虽然有时他也会紧皱眉头,但他最终还是咽了下去。纣王咽不下去,渐渐就百病缠身了。病是潜伏着的阴谋,肉眼一时半会儿很难看到,它一旦现出山水,就势如破竹了。
小孩子理解不了药的苦心,所以小孩子总拒绝好心好意的药。我甚至都拒绝走进父亲的药房——我至今仍记着那个春夜,月色正好,我溜进父亲的药房,倚着门,看他熬药。摇曳的烛影里,父亲被药拥着,也如一味药了。药香如蝶,满室翩跹。父亲说:“过来啊,过来叫药熏熏。”我可不愿让它熏,我一扭头,转身就跑,一地花影都被我踩碎了。
今夜,父亲故去整已十年。当初那些被我踩碎的花影仍在。春夜也在。月也正好。可是再也不会有人唤我熏药……
当初面对那些苦药,我真不应拔腿就跑……
从生到老,谁能离得了那些药?从生到老,谁能说清,究竟要咽下多少药?
(选自2003年第6期《散文》,有改动)
18.从文中看,“药”有哪些特征?(4分)
答:
19.文中为何说“父亲”“也如一味药了”?请作简要解释。(4分)
答:
20.第八段写了一件“我”不愿熏药的小事,请结合上下文,分析这样写的作用。(6分)
答:

2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文章开篇释药,继而点题,进而谈到用药治国,篇末反问作结,归结到用药治人。
B.“且看文火不疾不徐在药锅底下缭绕——缭绕成花的瓣,那么锅中药就是瓣中蕊了,熬着熬着,蕊心舒开,尘封已久的沧桑便一丝一缕地倾吐出来。”将文火熬药比作鲜花盛开,不仅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文火熬药的过程,而且含蓄地揭示了用药的方法。
C.“病是潜伏着的阴谋”,“药香如蝶,满室翩跹”,造语新奇而巧妙。前句给人以警醒,比喻揭示病的潜伏性、危害性;后句给人以美和温馨,嗅觉、视觉沟通,幻化出了药效。
D.“一地花影都被我踩碎了”,语言含蓄有味,耐人咀嚼,踩碎的不是花影,而是父亲苦心凝成的药。
E.文章用例,均采用正反对比的方式,越王勾践之于伍子胥、唐太宗之于纣王、小孩子之于成年人等,层层对比中深化了主题。
答:[ ][ ]

18.沧桑,苦涩,馨香(答“祛病”不恰当,“祛病”为“药”的功效。)
19.①父亲也有如草药一样的沧桑经历;②父亲积累了为人处事的药方;③父亲养成了用药治人的能力。(要理解本文“药”的双关意义、象征意义)
20.①用“我”经历的小事来例证小孩子不解药、拒绝药,现身说法,增强了说服力、感染力;②承上意在说明不解药、拒绝药的人无异于小孩子;③为突出下文“我”因不愿熏药而后悔、内疚,以及对父亲的良苦用心的理解和怀念作辅垫。
21.B、C(A项,“进而谈到用药治国”不够全面准确。实际是谈要善于用药:无论治国还是医人,一是对症下药,二是肯于吃药。D项,应理解为:踩碎的不仅是花影,而更重要的是踩碎了父亲的苦心;E项,“均采用正反对比”不准确。)


钱钟书
又是春天,窗子可以常开了。春天从窗外进来,人在屋子里坐不住,就从门里出去。不过屋子外的春天太贱了!到外是阳光,不像射破屋里阴深处的那样明亮:到处是给太阳晒得懒洋洋的风,不像搅动屋里沉闷的那样有生气。就是鸟语,也似乎琐碎而单薄,需要屋里的寂静来做衬托。我们因此明白,春天是该镶嵌在窗子里看的,好比画配了框子。
同时,我们悟到,门和窗有不同的意义。当然,门是造来让人出进的。但是窗子有时也可作为进出口用,譬如小偷或小说里私约的情人就喜欢爬窗子。所以窗子和门的根本分别,决不仅是没有人进来出去。若据赏春一事来看,我们不妨这样说:有了门,我们可出去;有了窗,我们可以不必出去。窗子打通了大自然和人的隔膜,把风和太阳引进来,使屋子里也关着一部分春天,让我们安坐了享受,无需再到外面去找。古代诗人像陶渊明对于窗子的这种精神,颇有会心。《归去来辞》有两句:“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不等于说,只要有窗可以凭眺,就是小屋子也住得住么?他又说:“夏月虚闲,高卧北窗之下,清风飒至,自谓羲皇上人。”意思是只要窗子透风,小屋子可成极乐世界……就近有庐山,也用不着上去避暑。所以,门许我们追求,表示欲望,窗子许我们占领,表示享受。
……我常想,窗可以算房屋的眼睛。刘熙《释名》说:“窗,聪也;于内窥外,为聪明也。”正如凯罗《晚歌》起句所谓:“双瞳如小窗,佳景收历历。”同样地只说着一半。眼睛是灵魂的窗户,我们看见外界,同时也让人看一了我们的内心;眼睛往往跟着心在转,所以孟子子认为相人莫良于眸子。我们跟戴黑眼睛的人谈话,总觉得捉摸不住他的用意,仿佛跟面具相对,就是如此。据爱戈六记1830年4月5日歌德的谈话,歌德恨一切戴眼镜的人,说他们看得清楚他脸上的皱纹,但是他给他们的玻璃片耀得眼花缭乱,看不出他们的心境。窗子许里面的人看出,同时也许外面人看进来,所以在热闹地方住的人要用窗帘子,替他们私生活做个保障,晚上访人,只要看窗里有无灯光,就约略可以猜到主人在不在家,不必找开了门再问,好比不等人开口,从眼睛里看出他们的心思。关窗的作用等于闭眼。天地间有许多景象是要闭了眼才看得见的,譬如梦。假使窗外的人声物态太嘈杂了,关了窗好让灵魂自由地去探胜,安静地默想。有时,关窗和闭眼也有连带关系,你觉得窗外的世界不过尔尔,并不能给你什么满足,你想回到故乡,你要看见跟你分离的亲友,你只有睡觉,闭了眼向梦里寻去。于是你关起了窗。因为只是春天,还留着残冷,窗子也不能整天整夜不关的。
18.文章第一段说“屋子外面的春天太贱了”,“春天应该镶嵌在窗子里看的”,原因是什么?(4分)
(1)“屋子外面的春天太贱了”是因为:
答:
(2)“春天应该镶嵌在窗子里看的”是因为:
答:
19.文章第二段引陶诗《归去来辞》中的诗句,是为了说明什么?(4分)
答:
20.作者在文章最后说到关窗,他的用意是什么?(6分)
答:

2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只有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才能欣赏到真正的春光,作者说“春天是该镶嵌在窗子里 看”,表现了他好静的性格,也体现了文人的矜持。
B.本文通过对窗的描写,表达了一种既想开窗让心灵自由,而又害怕外界的纷乱的一种矛盾的心境。
C.本文为我们展现了广博的历史风情和深郁的文化氛围,透过“窗”这个表象,我们可依稀体悟人生百味,强烈感受到作者对自由交流思想的呼唤与向往。
D.作者精心选择了“窗”这一独特的审视角度,将众多而零散的材料统摄于“窗”,又借“窗”传达了精深的人生要义。
E.本文综合运用多种手段,或借景抒情,或写人叙事,或抒发胸臆,或直抒已见,浑然天成,毫不做作。
答:[ ][ ]

18. (1)阳光和鸟语都太多 (2)有阴深、沉闷、寂静作衬托,春天显得更美
19. 窗子打通了大自然和人的隔膜,使人得到享受。
20. 保障个人的私生活,让灵魂自由,提防“残冷”,有时心灵也要设防。
21. A、 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