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林黛玉有很多情节都可以代表她的人物性格,黛玉葬花虽然是最广为人知的,但在原作中却只有寥寥数笔,且无心理描写,窃以为并不能代表其人物个性。这里具一个个人觉得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也就是她吃闭门羹的片段:
晴雯偏生还没听出来,
便使性子说道:
"凭你是谁,二爷吩咐的,一概不许放人进来呢!"林黛玉听了,不觉气怔在门外,
待要高声问他,逗起气来,自己又回思一番:"虽说是舅母家如同自己家一样,到底是客边.如今父母双亡,无依无靠,现在他家依栖.如今认真淘气,也觉没趣."
一面想,
一面又滚下泪珠来.正是回去不是,站着不是.正没主意,只听里面一阵笑语之声,细听一听,竟是宝玉`宝钗二人.林黛玉心中益发动了气,左思右想,忽然想起了早起的事来:
"必竟是宝玉恼我要告他的原故.但只我何尝告你了,你也打听打听,就恼我到这步田地.
你今儿不叫我进来,难道明儿就不见面了!"越想越伤感起来,也不顾苍苔露冷,花径风寒,独立墙角边花阴之下,悲悲戚戚呜咽起来.原来这林黛玉秉绝代姿容,具希世俊美,不期这一哭,那附近柳枝花朵上的宿鸟栖鸦一闻此声,俱忒楞楞飞起远避,不忍再听........话说林黛玉正自悲泣,
忽听院门响处,只见宝钗出来了,宝玉袭人一群人送了出来.
待要上去问着宝玉,又恐当着众人问羞了宝玉不便,因而闪过一旁,让宝钗去了,
宝玉等进去关了门,
方转过来,犹望着门洒了几点泪.自觉无味,方转身回来,无精打彩的卸了残妆.......那林黛玉倚着床栏杆,两手抱着膝,
眼睛含着泪,好似木雕泥塑的一般,直坐到二更多天方才睡了.一宿无话.
简述:黛玉探望宝玉,却发现宝钗已在里面,而晴雯又正发脾气没听出她的声音,关了她的闭门羹。致使黛玉柔肠百转,忍不住簌然泪下。
因为黛玉的性格似乎比宝钗更加的鲜明和张扬.黛玉性格较宝钗而言更加直率而无顾忌
.第三,黛玉的处境纸面读来实在悲惨.自身--多病多愁,家庭--父母双亡,寄人篱下,感情--一往情深,
终难得愿,结局--痴情难断,香消玉陨.第四,黛玉仙子的身份,其与宝玉前世的情缘给人浪漫凄美之感,相比宝钗的种种故事皆是凡尘之事,自然在境界上高其一等.
林黛玉生性孤傲,天真纯洁,和宝玉一样,憎恨繁文缛节,从不逼宝玉做不愿意做的事。她蔑视功名权贵,当贾宝玉把北静王所赠的雍正所赐的名贵念珠一串送给她时,她却说:“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这东西!”她和宝玉有著共同理想和志趣,真心相爱,林黛玉泪尽而逝。
林黛玉首先是个内慧外秀的女性,“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
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这首词中尽现了黛玉迷离、梦幻、病态、柔弱、动静交融的美丽和气质,我找不到一个更好的形容词来综合形容这样脱俗的美和媚,或者“秉绝代姿容,具希世俊美”,也或者“此女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见几回!”
林黛玉之美,还表现在她才学横溢和浓郁的诗人气质。
林黛玉性格上的缺陷掩盖不了她叛逆思想的光芒。当她的爱情幸福被扼杀时,表现得那样的勇敢、决绝,她以死向黑暗的社会表示强烈的反抗。至此,她的叛逆性格到了高峰。一个美丽、柔弱、勇敢、决绝的悲剧形象,便深深铭刻在读者心中,屹立在中国文学史上。
这是第三回
贾雨村夤缘复旧职
林黛玉抛父进京都时作者借宝玉的眼描写的林黛玉的容貌气质:
细看形容,与众各别:两弯似蹙非蹙ズ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ь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判词: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这是第一一六回
得通灵幻境悟仙缘中宝玉见潇湘妃子的一段描写:
只见一女子,头戴花冠,身穿绣服,端坐在内.宝玉略一抬头,见是黛玉的形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