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上文殊菩萨化现的五髻童子又称孺童文殊菩萨。
从古以来相传者,有所谓仙人的,头发上结着五个发髻,衣服上挂了三个小铢饰,有的时候单独无侣,有的时候是童子成群相逐嬉戏,游行于台山五顶之间。游访五台的人,远远望到童子相偕游戏,长相庄重端严,一旦走近了,却又都失去了踪影,总之,或者走出或者进入,都是人所追寻不到的。
当时黄冠道人,一般人都称之为素衣仙。等到腾兰开山以后,就不再出现了,后来宝藏经传译到中国,从经中的记载所述,纔知道那五髻童子,原来是文殊大士。
文殊菩萨,梵名Man~jus/ri^ ,音译作文殊师利、曼殊室利、满祖室哩,意译为妙德、妙吉祥、妙乐、法王子。又称文殊师利童真、孺童文殊菩萨。为我国佛教四大菩萨(观音菩萨、文殊菩萨、地藏菩萨、普贤菩萨)之一。释迦牟尼佛的左胁侍菩萨,代表聪明智慧。因德才超群,居菩萨之首,故称法王子。文殊菩萨在道教中称文殊广法天尊。
五台山最早是道家的地盘。《道经》里称五台山为紫府山,曾建有紫府庙。《清凉山志》称文殊菩萨初来震旦(古代印度人称中国为震旦)时,居于石盘洞中。而石盘洞是在道家的玄真观内,这说明五台山为道家所踞。
五台山取佛教替代道教,最终成为我国的佛教名山,来源于佛祖的明示及佛道两家的争斗。据《文殊师利法宝藏陀罗尼经》记载,佛祖释迦牟尼对金刚密迹主菩萨说:“我灭度后,于此瞻部洲东北方,有国名‘大振那’。其国中有山,号曰‘五顶’。文殊师利童子,游行居此,为诸众生,于中说法。”这里所说的“五顶山”,就是指现今的五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