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古代战争的死亡率那么高

2025-01-28 12:17:48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最佳答案】
古代打战直接死亡率并不高,而是医疗水平的落后导致士兵受伤后感染后导致的死亡率居高不下!
汉朝之前的铠甲都是用皮革的,而且普及率非常低,士兵的铠甲都是要自己花钱购买,所以各国的正规军跟杂牌军没什么区别,这个时期的战死亡率比较高,像秦赵之战双方就死了60多万人。
从汉朝开始才出现了铁制铠甲,而且这个时候的士兵都是职业军人,不需要再一边训练一边跑回家兼职种田;有了铁制铠甲的出现以及铁制盾牌的出现大大减少了士兵的死亡率,无论是汉朝铠甲还是后来的锁子甲都可以直接抵挡弓弩的射击,顶多就受点被穿透的皮外伤,一般都是拿着盾牌挡住面部和主要部位,可以说第一轮的弓箭发射一般都是仪式性的射击,主要是震吓对手和扰乱阵形的作用,对快速冲过来的骑兵杀伤是最大的,但都是击落坠马杀死的,并非直接击杀。
死亡率最高的当属双方冲击的时候,大部分士兵不是被车撞死就是被马踩死,或者被大刀的冲击力震死,如果在平地上互砍,刀剑是无法击穿铠甲的,所以到了唐宋时期,一场几十万人的战争往往死万数千人。

回答2:

《资质通鉴》里八成内容都在打仗,我觉得数据可以借鉴。经常有两军交战,士卒死伤过半的描述。古代医疗条件差,重伤根本救不回来。所以士兵中50%的死亡率是常有的。
西汉二师将军讨伐西域,回师剩不到20%。这样的事件也很多。因此80%的死亡率也不少。
其他全军尽灭,或者投降被全军扑杀的也出现过几例。100%也有。
补充兵员有两种办法:一个是在辖区内强制征兵,一个是农民主动参军。主动参军也不少,因为战乱年代没法耕作,在家只能等死,参军反而是条活路。
古代军民界限没那么清晰,战乱时差不多全民皆兵。算上死于动乱的百姓,一场战争后人口基本只剩前朝的三四成(好像极端还有剩不到10%的),所以每个新皇帝登基第一件事就是鼓励生育和种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