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的五蠹主要都讲了什么

2024-12-21 12:27:48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五蠹( dù ),指当时社会上的五种人:(一)学者(指战国末期的儒家),(二)言谈者(指纵横家),(三)带剑者(指游侠),(四)患御者(指依附贵族私门的人),(五)工商之民.韩非曰:“此五者,邦之蠹也.”蠹,蛀虫.韩非认为这五种人无益于耕战,就像蛀虫那样有害于社会。

回答2:

第一段: 通过上古、中古、近古三个历史时期的不同情况而产生的不同办法来说明“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的观点。
其目的在于批驳儒家学者“法先王”的保守主张,作为改革的理论依据。
从论证方法看,本段先列出上古有巢氏、燧人氏因发明创造之功而被推举为王,中古之世大禹因治水之功而被推举为王,近古之世汤、武因征伐桀、纣之功而称王这样三件历史故事,其目的是为了下面的推理: 即“有构木钻燧于夏后氏之世者,必为鲧禹所笑……”然而,作者的最终目的是要推出这样的结论: “有美尧舜、鲧禹、汤武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这就推论出当代的“新圣”改革的必要性,得出本段的论点: “不期修古”。以上是举例论证法和分析论证法,接着,下边用比喻论证法再次加以论证。比喻论证法的运用应注意所用来论证的比喻故事述完之后,必须扣到论题上。所以,作者一句话将此故事扣到论题: “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一个“笑”字将论题与比喻故事有机地联系起来: 一个是为新圣所“笑”,一个是身为宋国“笑”,雄辩地揭示出“法先王”观点的幼稚可笑。
第二段: 从经济方面分析古今之不同。
理由是古代“人民少而财有余,故民不争”;今天则是“人民众而货财寡……故民争”。韩非在本段中提出了人口发展的问题,所谓五子生五子,“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孙”的说法,实际上是人口论的观点。
第三段: 举出两个例子对比。
用对比论证法证明古代天子是为了躲避“监门之养”和“臣虏之劳”;今天的县令所以不让其位是因为可以使“子孙累世驾”。
第四段: 举出两个例子证明上段提出的论题。
一个是“山居而谷汲者”与“泽居苦水者”对水的不同态度;一个是“饥岁之春,幼弟不饷”与“穰岁之秋,疏客必食”,用以说明人与人的关系不取决于“仁义”,而是取决于财富的多寡,从而进一步从理论上论证上段的论题,得出本段的论点: “古之易财,非仁也,财多也;今之争夺,非鄙也,财寡也。”这是说明人们在经济方面的态度。进而作者又推论人们的政治态度: “轻辞天子,非高也,势薄也;重争土橐,非下也,权重也。”接着得出结论: “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世。”
第五段: 例举历史故事加以论证。 用它论证论点“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事例是: 周“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徐“偃王行仁义而丧国”,正反对比,说明“世异则事异”。
第六段:例举另一个历史故事加以论证。
论证的论点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事例是舜“修教三年,执干戚舞,有苗乃服”。干戚用来舞蹈,表示偃武修文,以仁义教化代替武力征伐,得出结论“事异则备变”。
第七段: 小结。
重点在于“当今争于力气”,这是法家学者的重要主张,即重视耕、战,加强国力,以武力征服天下。
第八段: 例举一件历史事实再次论证仁义之不可行。
子贡说齐,而齐兵伐鲁,充分证明了仁义智辩的苍白无力,而战争的胜负取决于武力。作者又将“偃王仁义而徐亡”与“子贡辩智而鲁削”同时援引来证明“仁义辩智非所以持国也”这一道理。为了深入论证,作者又从反面说明,如果徐、鲁两国重视耕战,那么,恐怕将会另一种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