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就是人的本性。当代人学家张荣寰2009年4月全新诠释了人性:人性是真理性在人身上的自由表达。当人理智的释放人性的自由时,自我的良心就给予意志上的平等,自我的欲望就回归到美善的表达,爱的情感随之产生,人就会在人格上得到某种满足,身体上的满足是快乐,心灵上的满足是欢喜,这种人格(身心)上满足就是幸福。人性就是爱的满全,当真理在人身上的具体表现爱时,爱是法律精神的源泉,爱是人良心的机能,爱是人对真、善、美的向往、回应和给予。爱是真理性在人身上的最高表达,因为人人都拥有真理,真理性是人和宇宙的共同本质,显示了人生的上升真相。人性的本质,即每个人都拥有真理的真相,真理性是人和宇宙的共同本质,作为存在的人不会失去真理性,所体现的真理性是真正平等的。这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将人的地位确立在与宇宙同等的位置,人的真理性与宇宙真理性同等发展,人可以通过人格的上升,将生命的意义和脚步遍及宇宙。
1、哲学定义
在其现实性上,人性,就是人的本质。
马克思给出的定义是“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恩选集第一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1995年6月第2版第56页)。
实际上,人的本质不仅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个人和他人的关系,即外因,也包括每个单个的人所具有的个性。所以,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固然是人性的一个重要方面,但不是全部,还应该加上个人所具有的个性,比如自私、自由等。
2、一般定义:
「1」即人的本性。人为了生存而占有空间以及食物等,从其以外的其它物角度讲,可以有善和恶(这个由利益的得与失而产生的)两种说法;从人自身角度讲,并无善恶可言(其得以生存并非因为善;得以终结亦非因为恶);而从社会学角度讲,人性这个词 被赋予了种种行为规范,符合了某个利益体的行为规范,就叫“有人性”,同时换个利益体角度又可以叫“没人性”。圣哲们琢磨出种种“善”的行为规范,更聪明的人——强人 决不拘泥圣哲之言,而让愚昧的人们照着去做,( 愚昧的人都是常人——从识字而没头脑的文人、贤士,到善良的老百姓)。强人并不具有这个 社会学角度的人性,强人骨子里只有动物性:无情无义、卸磨杀驴、心狠手辣、惟利是图,决无常人的廉耻观,所谓暴君是也;毒蛇猛兽、衣冠禽兽是也;男盗女娼亦是也,(常人的廉耻观在强人看来极为可笑。)但强人嘴上得喊仁义道德,表面得装做正人君子,让愚昧的人们保持循规蹈矩,并视其为好人。——这种强人的本性在学术上不归为人性范围之内,而称为兽性。实际上相对于人性来讲,有时兽性这个词远远表达不了这种人的狠毒。(qtmdrydd2008)
「2」人性:人性残忍的一面:你可以简单的理解成:动物的本性.人性仁慈的一面.你可以简单的理解成.植物性的一面.人性=动物性+植物性.人性=生物性.如果你能发现人是很矛盾的.那么这条公式肯定是人性的基础公式.1+1=1就怎么简单.森罗万象.既是世界上最简单的.亦是最复杂的.
「3」人性:顾名思义,指人的本性。人性有两种含义,一种含义是作为中性词,在中国文化中,对人的本性,有人性本善论的观点,以儒家孟子为代表,也有人性本恶论的观点,以儒家荀子为代表;一种含义是指作为人应有的正面、积极的品性,比如慈爱、善良,类似于英文中的Humanity。通常所说的人性,以后一种涵义居多。
「4」人性,实在是个古老的话题,也是个答案众多的话题。孔子曰性相近,承认有人性,但未说人性是什么;孟子说人性善,荀子说人性恶,告子说无所谓善恶,又说食色性也,等等。中国的圣哲前贤们大都从社会伦理角度阐发人性。文艺复兴后的欧洲资产阶级则把人性看作感性欲望、理性、自由、平等、博爱等等,他们大都从人的本质存在、天然权利等角度来阐发人性,起因则在于反对封建制度对个性的束缚。
「5」人性,是目的与智慧的统一体,是运用自身智慧以实现自身目的的过程。艺术批评的任务,就是到作品中去发现、命名这样的人性概念。
从理工科思维的角度看人性 人性这个词向来是非常“文科思维”的,所谓文科思维也可以称为艺术思维,因此,文科思维可以用一系列的复杂的语文水平来对人性这个词进行描述,而结果经常是让人不得要领。本贴子将从理工科思维的角度来研究人性。 那么,从理工科思维的角度看,人不过就是一种生物,或者一种高级的哺乳动物。因此,我们在研究人性的时候,当然也就是要研究这种动物,这种生物的性质,它肯定也包括了一般的生物的共性,因此在下面的研究中我们也经常观察其它的一些生物来对人性作一些推断。 而任何一种生物,物种是由什么决定的呢?是由它的遗传密码决定的,或者叫脱氧核糖核酸,或者叫DNA。是DNA中的信息,也就是众多碱基对的排列,决定了各种生物的特性。 因此,人性,在理工科角度看来,就是DNA性,就是包含在人类的身体的每一个细胞中的DNA的密码特性。或者,我们也可以称之为先天的特性,是生来具有的特性。 那么,在描述人的DNA性的时候,有一句古话说得特别好,就是“饱暖思淫欲”,就是说,任何一个人,从他的DNA性来说,首先要有足够的食物供应,或者能量供应,这叫“饱”,还要有适应的温度,被称之为“暖”,当一个人有了足够的能量供应,还有适合的,让他感到舒服的湿度之后,他会思考什么呢?思考交配。而交配的目的是什么呢?繁殖。因此,“饱暖思淫欲”也可以用更精确的话,说成“饱暖思繁殖”。而这并不仅仅是人的DNA性,而是任何生物的DNA性。 可以说,生物和非生物的本质区别,在于生物能够繁殖,能够将它的DNA密码一代又一代地传下去。因此,在饱暖和繁殖这两件事情中,繁殖才是根本,而饱暖是为了繁殖而创造条件,因为,繁殖就需要有足够的能量和适合的温度。甚至可以说,没有繁殖,就没有生物。因此,繁殖性,即是最基本的生物性,当然也就是最基本的人性,或者人的DNA性。 任何物种如果没有繁殖的欲望和能力,必将灭绝。而任何物种的基本的DNA的排列,导致了这种物种的大多数的个体,都会有繁殖的愿望。极少数的DNA的变异,导致了某些个体丧失了繁殖的愿望,这样的个体当然只好趋近于灭绝。 而物种要想繁殖,就必须要有合作。首先交配就是一种合作,公和母之间的合作。还不光如此,哺乳动物及鸟类动物中,光是交配还是不足以让繁殖成功的。这一点和一些鱼类不一样。许多鱼类,交配以后雌鱼将受精卵产在水草中,就再也不管了。但是,还有许多动物,也包括一些鱼类,刚出来的幼体是不能够适应大自然的环境的,因此需要成虫来照料。因此,繁殖的整个程序并不仅仅是交配,而是包括了将幼体抚养长大的一个系统工程。 而这种照料幼体的程序,一定是事先编好在物种的DNA中的,因此必然是先天的,属于基本的DNA性。因此,通过交配生下孩子,将孩子抚养成人,一定也存在在人的DNA中,这种特性是利它的,这个它,就是孩子,因此,人的DNA性就包括了利它性。 这种利它性是不是只包括在母体而不包括在公体中呢?是不是男的就没有利它性呢?我们知道,当一个妇女怀孕,直到生产,直到婴儿长大前,在原始社会中,如果没有他人的照料,她将是处在危险之中的,处于更容易被野兽侵袭的危险境地,如果有其它的自然灾害发生,如洪水,地震等灾难,孕妇将更容易受到威胁。因此,保卫孕妇的安全更是男人的责任。再孩子生出后,在长大成人前,也是需要父母的保护的,这在其它的物种中也不鲜见。因此,相信这种由繁殖性导致的利它性,也一定是存在在男人的DNA中的。 我们将这种繁殖后代,将后代养大,希望后代能够存活下去,这样一种基本的DNA性,或者基本人性,称之为“为后代性”。
人性,这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早在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的大哲们就开始了人性的大辩论。这场大辩论对后世影响十分深远,比如我们所熟知的儒道法,之所以形成不同思想体系,根基之一正是基于对人性的不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