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的天敌是什么动物

2024-10-31 09:14:45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蛇类在自然界中堪称强者,能吞食各种活的小动物,但它的致命天敌也不少,有许多动物不仅不怕蛇,还专以蛇为食,成为蛇类的直接天敌,如野猪、猫头鹰、穿山甲、刺猬、黄鼠狼、蠓、鸢等;有些蛇类还以食蛇为主,如毒蛇中的眼镜王蛇、眼镜蛇、金环蛇、银环蛇、赤链蛇等,无毒蛇中的王锦蛇也以食蛇而著称。此外,还有山谷溪涧中的棘胸蛙,它们本是蛇的食物,但在棘胸蛙的数量大、处于优势时,会一起扑到蛇身上乱抓乱咬,直到把蛇折磨死。蛇是捕鼠能手,但在冬眠季节,天气寒冷,蛇的活动能力明显削弱,处于被动局面时,反而会被鼠类咬死。蛇类天敌中最小的动物是蚂蚁,它专门与蛇作对。如非洲的劫蚁,蛇要是遇着了它们,即咬不着也压不死,反而被成千上万只蚂蚁进攻作为美餐。
此外,蛇类最大的“天敌”就是我们人类。由于受利益的驱使,有些人大肆猎捕蛇类,有些珍稀蛇种甚至到了濒临绝种的境地,如蟒蛇、眼镜王蛇等。为此,我们呼吁有关部门,在积极开展蛇伤防治的同时,应做好蛇类的保护工作,使蛇类这一宝贵的野生动物资源得以繁衍生息。

回答2:

蛇的天敌-侏儒 人们常把獴称为捕蛇能手。这种动物身体细长,头小,嘴巴尖,四肢短小,有点像黄鼠狼。它们是天生的冤家对头,一旦狭路相逢,总要拼个你死我活。即便是人工饲养长大的,从未见过蛇的獴,见到了塑料做成的假蛇时,也会猛扑过去,一口咬住蛇的脖子。 在云南西双版纳的密林中,一只体毛浓密的印度獴,在草丛中发现了可怕的眼镜蛇,獴与眼镜蛇的战斗即将开始了,印度獴出于捕蛇的天性,飞快地冲了上去。眼镜蛇面对生死大敌,不敢怠慢,立即竖起上身,处于一级戒备状态。 獴围着对手不断地绕圈子,因为眼镜蛇是十分厉害的,如果不能一口咬住蛇的脖颈,自己就可能反遭其害。在最初的15分钟,精力充沛的眼镜蛇占了上风,獴只顾躲避,根本没有还击的余地。为了对付眼镜蛇的凶猛进攻,獴蓬起周身的毛,整个身躯看上去好象比平时大了一倍。这一招很管用,在激烈搏斗中万一有个疏忽,被眼镜蛇咬中的也只是一撮毛而已。眼镜蛇探出身子,一次又一次去咬对方,然后迅速收回。这样经过多次反复后,眼镜蛇也已疲惫不堪,进攻的节奏逐渐缓慢下来,这是因为眼镜属于爬行动物,在血液循环上要比哺乳动物獴差一些,体力上不如印度獴。印度獴反击的时刻到了,它窜上去一口咬住眼镜蛇的颈部,死死不放,双方立即扭成一团。没多久,被利齿紧紧咬住的眼镜蛇,最终丧失了抵抗能力,成了獴的腹中之物。 据有的动物学家观察,有时獴与眼镜蛇之作性命相搏的决斗是被迫的。斯里兰卡生物学家普.杰拉尼雅加拉曾做过专门实验。他将一只獴和一条眼镜蛇一起锁在铁笼子里。只见眼镜蛇上身耸起,有半米高,要比獴高出两倍,虎视眈眈地打算居高临下,给獴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打击。对于眼镜蛇的挑衅,獴根本不予理睬,只是千方百计地想钻出铁笼。直到獴确信逃离囚笼的希望已成为泡影,它才发出一声短而急促的叫声,尾巴神经质地颤动着狂怒地转向毒蛇。双方对峙了一秒钟。正当蛇嘴稍微张开,并将头向后仰,准备发动进攻时,獴闪电般地窜起,用牙齿一下咬住了蛇的颈部,并用四只脚爪抓住蛇的身体。一对劲敌在地上扑腾翻滚着:獴时而压在蛇身上,时而被蛇卷倒在地。整个战争持续了约50分钟,最后獴大获全胜。 在与蛇的搏斗当中,獴并不总是常胜将军。也许在对付眼镜蛇时,獴有一套独特的绝招:獴自身行动敏捷,不易受对方攻击;而眼镜蛇又比其它蛇行动迟缓呆笨,再加上毒牙较短,嘴巴只能张开45度,不像有的毒蛇能张开180度,这些致命弱点使它在与獴搏斗时屡遭败绩。可是獴若遇到印度群岛上的另外两种毒蛇――-枪头蛇和巴西蝮蛇,情况就会截然不同。它们对獴发起的进攻既快又猛,如果獴知难而退,还能留得一条性命;假如獴不自量力,用老一套方法对付这两种毒蛇,那么它就会落得个可悲的下场。不仅如此,如果遇到了较大的眼镜蛇,獴也不能保持不败纪录。

回答3:

蛇的天敌很多,诸如鹰、雕、犀鸟和鹫等猛禽,当它们盘旋于天空时,经常就是为了找寻蛇的踪迹;而像是鼬、浣熊、刺猬和狐狸、獴等小型陆地哺乳动物,也普遍以蛇为食。 但是,动物界的这些天敌,对蛇数量的影响并不大,真正会对蛇造成影响的是人类,由于人类大量的捕捉蛇类,使得蛇类的数量快速减少,生态也失去平衡!

回答4:

蛇的天敌太多了 哺乳动物中的獾、鼬、浣熊、刺猬等 鸟类中的鹰、雕、鹫、犀鸟、鹳等 两栖动物中的大蟾蜍和牛蛙也吃蛇,还有许多以其他蛇类为食的蛇如眼睛王蛇等。 其实蛇最大的天敌是人 要说爬行动物,那只有一个:獴

回答5:

蛇的天敌,如鹰、_、刺猬等进入蛇园为害。放养蛇的数目要经常点对,发现缺少要查明原因。如毒蛇逃走,必须及时追捕,以免伤人。应制定必要的管理制度,器械应放在固定位置,便于使用。应备有蛇伤急救药物。冬季蛇类在洞内冬眠,其冬眠可因环境温度的提高而暂时被打破,如有时中午太阳晒到洞口蛇会出洞取暖。蛇活动的活跃程度,自春至秋仍受着气温的制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