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辰排列顺序为:子 、丑 、寅 、卯 、辰、巳 、午、未、申 、酉、戌、亥。
古代人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等于现在的两小时。
按照现在的24小时制,每个时辰代表的时间如下:
子时:23:00~24:59
丑时:01:00~02:59
寅时:03:00~04:59
卯时:05:00~06:59
辰时:07:00~08:59
巳时:09:00~10:59
午时:11:00~12:59
未时:13:00~14:59
申时:15:00~16:59
酉时:17:00~18:59
戌时:19:00~20:59
亥时:21:00~22:59
扩展资料:
时辰与养生
在中医理论中,不仅四季的变换是一个完整的循环,有一套相应的养生理论,一天24小时也是如此。由于古人将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因此这套养生之法又被清代养生家尤乘称为“十二时辰无病法”。
中医认为,人体内的经气就像潮水一样,会随着时间的流动,在各经脉间起伏流注,且每个时辰都会有不同的经脉“值班”。如果能够顺应这种经脉的变化,采用不同的方法,就可以达到良好的养生效果。
亥时(晚9~11时),为三焦经当令。“亥”字在古文中是生命重新孕育的意思,所以你要想让身体有一个好的起点,就要从此刻拥有好的睡眠开始。对老年人而言,可能存在睡眠困难问题,但不管采取什么方式,尽量在晚上11点半前进入睡眠状态。
子时(子夜11~凌晨1时),胆经当令。这段时间正是中医养生中特别强调的“子觉”时间。《黄帝内经》里,“凡是十一藏取决于胆”讲的就是人体内有11个脏器都依赖胆经的功能支持,因此要有足够优质的睡眠以保胆经获得充足的能量。
丑时(凌晨1时~3时)为肝经当令。静心养气是最好的保肝方法。要特别指出的是,某些年轻一族如在这个时间喝酒,将会对肝造成极大的损伤。
寅时(凌晨3时~5时),肺经当令。按照中医理论,寅时是人体阳气的开始,也是人体气血从静变为动的开始,必须要有深度睡眠,最怕有人打扰。
卯时(早晨5~7时),大肠经当令。早起不贪睡,晨起首先活动四肢筋骨,打太极拳,叩齿摩面或双手扣后脑,做“鸣天鼓”。
辰时(上午7~9时),胃经当令。活动后喝一杯开水,用木梳梳发百遍,然后洗漱。早餐应该清淡,要吃饱。饭后可以百步走,但不宜做强度锻炼。
巳时(上午9~11时),脾经当令。开窗通风后,可从事脑力活动,但要注意劳逸结合,让眼睛得到及时的休息。
午时(上午11时~午后1时),心经当令。这是午餐时间,除要营养丰富,荤素搭配外,建议可以喝点汤,菜要少盐。酒可喝但不能醉。饭后宜睡半小时,不要过多。
未时(午后1~3时),小肠经当令。午睡后可做少量和缓的运动,喝一杯茶。
申时(午后3~5时),膀胱经当令。这是最好的学习时间,记忆力和判断力都很活跃。除用脑学习外,要注意多喝水。
酉时(午后5~7时),肾经当令。这是肾虚者补肾的最好时机。晚饭宜吃少、清淡,可以喝点粥。
戌时(晚7~9时),心包经当令。准备睡眠,睡前要静心养气,用冷水洗脸、温水刷牙、热水洗脚,睡宜采取右侧卧位。
总之,这种养生法的核心就是顺应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规律,重点睡好子午觉,以此达到养生的目的。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时辰
人民网-中医有个十二时辰养生法
子时代表23:00~1:00、亥时代表21:00~23:00
子时 23:00~1:00
丑时 1:00~3:00
寅时 3:00~5:00
卯时 5:00~7:00
辰时 7:00~9:00
巳时 9:00~11:00
午时 11:00~13:00
未时 13:00~15:00
申时 15:00~17:00
酉时 17:00~19:00
戌时 19:00~21:00
亥时 21:00~23:00
时辰,是过去人看时间的单位,就好比现在说的几点几点一样,时辰是用十二地支来代表的。
时辰,就是看时间的一个名词,过去看时间不是问几点几分,是用时辰,我们的先人把时间以年、月、日、时辰来划分,一天二十四小时划分成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等于现在的两小时。相传先人是根据中国十二生肖中的动物的出没时间来命名各个时辰的,每个时辰对应的北京时间要记下来,不能搞错。
在中国古代,人们用“铜壶滴漏”的方法计时,把一昼夜分为十二时辰,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对应于今天的二十四小时。
半夜十一点到一点的时间为子时,一点到三点为丑时,三点到五点为寅时,其余的以此类推。古代的一个时辰相当于今天的两个小时,所以,当钟表刚刚传入中国时,就有人把一个时辰叫做“大时”,新时间的一个钟点叫做“小时”。
以后,随着钟表的普及,“大时”一词也就消失了,而“小时”却沿用至今。
刻———古代用漏壶计时。
漏壶分播水壶和受水壶两部。播水壶分二至四层,均有小孔,可滴水,最后流入受水壶,受水壶里有立箭,箭上刻分100刻,箭随蓄水逐渐上升,露出刻数,以显示时间。而一昼夜24小时为100刻,即相当于现在的1440分钟。可见每刻相当于现在的14.4分钟。所以“午时三刻”相当于现在的中午11时 43.2分
旧小说有"午时三刻开斩"之说,意即,在午时三刻钟(差十五分钟到正午)时开刀问斩,此时阳气最盛,阴气即时消散,此罪大恶极之犯,应该"连鬼都不得做",以示严惩。阴阳家说的阳气最盛,与现代天文学的说法不同,并非是正午最盛,而是在午时三刻。
古代行斩刑是分时辰开斩的,亦即是斩刑有轻重。一般斩刑是正午开刀,让其有鬼做;重犯或十恶不赦之犯,必选午时三刻开刀,不让其做鬼。皇城的午门阳气也最盛,不计时间,所以皇帝令推出午门斩首者,也无鬼做。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时辰
排列的顺序因该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时间是从前一天的23点开始,每个时辰两个小时。子时 23:00--00:59 丑时 1:00-- 2:59 寅时 3:00-- 4:59 卯时 5:00-- 6:59 辰时 7:00-- 8:59 巳时 9:00--10:59 午时 11:00--12:59 未时 13:00--14:59 申时 15:00--16:59 酉时 17:00--18:59 戌时 19:00--20:59 亥时 21:00--22:59一个时辰是两个小时,从子时开始是0点到2点,丑时是2点到4点,依此类推,亥时是22点到24点(也就是0点)子;zi (晚上 11 时正至凌晨 1 时正) 鼠 鼠在这时间最跃。 丑:chou (凌晨 1 时正至凌晨 3 时正) 牛 牛在这时候吃完草,准备耕田。 寅:yin (凌晨 3 时正至早上 5 时正) 虎 老虎在此时最猛。 卯:mao (早上 5 时正至早上 7 时正 )兔 月亮又称玉兔,在这段时间还在天上。 辰: chen (早上 7 时正至上午 9 时正) 龙 相传这是「群龙行雨」的时候 巳:si (上午 9 时正至上午11时正) 蛇 在这时候隐蔽在草丛中 午:wu (上午11时正至下午 1 时正) 马 这时候太阳最猛烈,相传这时阳气达到极限,阴气将会产生,而马是阴类动物。 未:wei ( 下午 1 时正至下午 3 时正 )羊 羊在这段时间吃草 申:shen ( 下午 3 时正至下午 5 时正) 猴 猴子喜欢在这时候啼叫 酉:you (下午 5 时正至晚上 7 时正) 鸡 鸡於傍晚开始归巢 戌:xu (晚上 7 时正至晚上 9 时正 )狗 狗开始守门口 亥:hai (晚上 9 时正至晚上 11 时正) 猪 夜深时分猪正在熟睡时柱, 用干支表示人出生的时辰. 一个时辰在农历记时中跨两个小时,故一天共十二个时辰. 子时: 23点 --凌晨1 丑时: 1 点 --凌晨3 寅时: 3 点 --凌晨5 卯时: 5 点 --凌晨7 辰时: 7 点 --上午9 巳时: 9 点 --上午11 午时: 11点 --上午13 未时: 13点 --上午15 申时: 15点 --上午17 酉时: 17点 --上午19 戌时: 19点 --晚上21 亥时: 21点 --晚上23 正子时者,乃明日之早,非今日之夜也。一时有两点钟,前一点钟是夜子,后一点钟是正子。
中国的时辰排列:
一昼夜共分为十二个时辰,分别用十二地支来代表的名字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子时代表23----1点 ; 亥时代表 21----23点。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昼夜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当于现在两个小时,十二个时辰用十二地支的名字命名,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每个时辰分为三个部分,为初时、正时和末时;每天的半夜十一点至凌晨一点为子时,其余类推。由此可见,中国传统上新一天的分界线是午夜十一点,而不是现行公历使用的十二点(零点)。
23-1 子时 属于 水 1-3 丑时 属于 土
3-5 寅时 属于 木 5-7 卯时 属于 木
7-9 辰时 属于 土 9-11 巳时 属于 火
11-13午时 属于 火 13-15 未时 属于 土
15-17申时 属于 金 17-19 酉时 属于 金
19-21 戌时 属于 土 21-23 亥时 属于 水
一、更与点:1、更:古代把一夜分为五更,按更击鼓报时,戌时为一更,亥时为二更,子时为三更,丑时为四更,寅时为五更。2、点:古代又把每更分为五点。每点24分钟。
二、古代辰制:1、十二时辰制: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2、二十四时辰制:宋以后把二十时辰中每个时辰平分为初、正两部分,这样,子初、子正、丑初、丑正......依次下去,恰为二十四时辰,同现在一天二十四小时时间一致。3、十时辰制:出现于先秦。昼夜各五分。据《隋书.天文志》,昼为朝、禺、中、晡、夕,夜为甲、乙、丙、丁、戊(后用五更来表示)。4、五时辰制:其名称为晨明、朏明、旦明、蚤(早)食、宴(晚)食、隅中、正中、少还、铺时、大还、高舂、下舂、县(悬)东、黄昏、定昏。参阅《淮南子.天文训》。5、百刻制:即把昼夜分成均衡的一百刻。其产生与漏刻的使用有关。可能起源于商代。汉时曾把它改造为百二十刻,南朝梁改为九十六刻、一百零八刻,几经反复,直至明末欧洲天文学知识传入才又提出九十六刻制的改革,清初定为正式的制度。6、古代不一定具备严格的时间意义,而又常见常用的有关名称亦颇不少。一般地说,日出时可称旦、早、朝、晨,日入时称夕、暮、晚。太阳正中时叫日中、正午、亭午,将近日中时叫隅中,偏西时叫昃、日昳。日入后是黄昏,黄昏后是人定,人定后是夜半(或叫夜分),夜半后是鸡鸣,鸡鸣后是昧旦、平明——这是天已亮的时间。古人一天两餐,上餐在日出后隅中前,这段时间就叫食时或早食;晚餐在日昃后日入前,这段时间叫晡时。
三、十二时辰现代地支天色别名备注23--01子时夜半午夜,子夜,中夜,宵分,未旦,未央 01--03丑时鸡鸣昧旦,荒鸡 03--05寅时平旦日旦,骑旦,平明,黎明,早晨夜与日的交替之际05--07卯时日出日始,破晓,旭日太阳刚露脸,冉冉初升那段时间,为古代官署开始办公时间07--09辰时食时早食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09--11巳时隅中日禺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11--13午时日中日正,平午,平昼,亭午,中午,正午 13--15未时日昳日侧,日映,日跌,日央太阳偏西为日跌15--17申时晡时日哺,日铺,夕食 17--19酉时日入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19--21戌时黄昏日夕,日暮,日晚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21--23亥时人定夤夜,定昏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是人静四、现代计时法与地支计时法对应关系的说明理论意义上的时辰划分,是把北京时间的二十四小时被十二时辰均分,即每个时辰两小时,从23:00-1:00为子时,依次类推至21:-23:00为亥时.这种划分方法,在一些地域的特定时间里.是有应用价值的,然而,中国地原辽阔,东西所跨经度60余度,五个时区,黑龙江东部的人上午8点,正是上班高峰,此时新疆西部的人依然还在梦乡.可见同一北京时间内,由于地域不同,环境变化差异极大,再加上季节变化造成的昼夜交替长短变更,使时辰的正确确定更富灵活性。
(一)一般版
子时 下午11时 至上午 1时
丑时 上午 1时 至上午 3时
寅时 上午 3时 至上午 5时
卯时 上午 5时 至上午 7时
辰时 上午 7时 至上午 9时
已时 上午 9时 至上午11时
午时 上午11时 至下午 1时
未时 下午 1时 至下午 3时
申时 下午 3时 至下午 5时
酉时 下午 5时 至下午 7时
戌时 下午 7时 至下午 9时
亥时 下午 9时 至下午11时
(二)简易版
子 23~01点
丑 01~03点
寅 03~05点
卯 05~07点
辰 07~09点
巳 09~11点
午 11~13点
未 13~15点
申 15~17点
酉 17~19点
戌 19~21点
亥 21~23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