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2岳麓版,根据1~3课内容写3道选择题带答案!要求是绝对经典的题!

2024-11-30 13:22:11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1. 祈盼“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是我国劳动人民的一个美好愿望,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一个特点是
  A.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有家畜养殖的传统
  B.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C.用牛力耕田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D.采用“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知识的能力,B项正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答案:B
  2. 下面图一到图二两则史料的变化可以直接用来论证
  A.我国古代农业经营方式的变化
  B.我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
  C.我国古代经济结构的变化
  D.我国古代手工业技术的进步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从图一耜到图二铁犁的最大变化就是从使用人力到使用畜力,耕作方式发生了变化,由此可以看出选项B是正确的。
  答案:B
  3. 北宋苏洵说:“耕者之田资于富民……而田之所入,己得其半,耕者得其半。”这反映的是
  A.自耕农式经营 B.千耦其耘式经营
  C.田庄式经营 D.租佃式经营
  解析:从题目中“耕者之田资于富民”和“田之所入,己得其半,耕者得其半”可以看出采用的是租佃式的经营方式。
  答案:D
  4. 关于右图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是继汉代犁耕发展后农具改革的又一次突破
  B.自此之后,牛耕得到广泛的推广
  C.与旧犁相比具有省力、提速、适应范围广的特点
  D.标志着中国传统耕犁的基本完善
  解析:牛耕得到广泛的推广是在战国时期,而题目图片反映的是唐代的曲辕犁,故B项符合题意。
  答案:B
  5.“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材料及右图所反映的经济现象应该出现在
  A.原始社会晚期B.夏商周时期
  C.春秋战国时期D.秦朝
  解析:从题目中“公”“私”土地的说法可以判断出,当时出现了“私田”,这种现象是在春秋时期出现的,故C项正确。
  答案:C
  6. 右图为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的牛骨刻辞,上面刻有“王大令众人曰协田”。关于卜辞中“众人协田”所包含的信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耕作方式为集体协作
  B.小农经济形态已经出现
  C.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
  D.其中的“众人”多为奴隶
  解析:采用排除法。小农经济形态出现于商朝之后的春秋时期,B项说法错误。
  答案:B
  7.在传统农业社会中,人流、物流和信息流的运动半径很小。下列解释不确切的是
  A.做到了“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B.绝大多数人口生活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
  C.土地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居民流动性很小
  D.传统农业社会建立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基础上
  解析:抓住关键词“运动半径很小”,而选项中的“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出自老子言论,小国寡民思想,是老子的理想社会,故选择A项正确。
  答案:A
  8. “一方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是中国古代农民向往的理想生活。这突出反映了小农经济怎样的特点
  A.封闭保守 B.精耕细作
  C.耕织结合 D.艰难脆弱
  解析:注意“反映”在此处的指向。B、C是小农经济的内容,D项不能反映古代农民的向往。排除B、C、D项。
  答案:A
  9. 《庄子•让王》:“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这句话
  ①反映了小农经济下人们的理想和追求 ②展现了自给自足,生活富裕的画面
  ③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④表达了人们对社会安定的期盼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本题可采用排除法解决,在庄子生活的战国时代,农民是不可能出现生活富裕的画面,故排除有②的选项,答案为D。
  答案:D
  10. 郭沫若在《奴隶制时代中国古代史的分期问题》一文中认为:《春秋》在鲁宣公十五年(前594年)有“初税亩”的记载,虽然仅仅三个字,却含有极其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这里所说的“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主要是指
  A.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B.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C.土地国有制度不断完善
  D.井田制在历史上完全消失
  解析:初税亩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故C不正确;它出现后,井田制开始瓦解,但没有完全消失,故D不正确;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是商鞅变法,而非初税亩的实行,故B不正确。
  答案:A
  11. 《礼记》有“天下为籍千亩”、“天下亲耕于南郊,以供斋盛”的记载,《礼记》有仲春“后率外内命妇始蚕于北郊”的记载。汉朝以后逐步形成一种国家礼仪,皇帝和皇后常常在春季举行“籍田礼”和“亲蚕礼”,这表明
  A.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
  B.统治者关心百姓疾苦
  C.统治者常能与民同乐
  D.统治者“以民为本”
  解析:从题意可以看出统治者举行这样的礼仪表明其对农业的重视,故A正确,其他选项不能反映题意的要求。
  答案:A
  12. 马克思指出:“东方小农不能自己代表自己,一定要别人来代表他们。他们的代表一定要同时是他们的主宰,是高高站在他们上面的权威。”上述情况从一个角度说明
  A.东方小农在思想上信奉皇权主义
  B.封闭的自然环境和农耕经济促使专制的产生
  C.小农经济是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经济基础
  D.儒家学说是中国专制主义的理论基础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是封建自然经济,建立在其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则是中央集权制,选项A的说法错误,选项B与题意不符,选项D则与题意无关,故C正确。

  1.司马迁把全国划分为四大经济区的依据是( )

  A自然条件 B气候条件 C主管臆想 D汉代经济分布的特点

  2、西汉时最大的粮食产地是 ( )

  A 山东 B山西 C江南 D龙门碣石以北

  3、两汉时江南地区落后于黄河流域的原因有:( )

  ①地势复杂 ②气候过于炎热潮湿 ③人口稠密 ④生产技术落后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4、全国的经济区域呈现出多样性和经济实力发展不平衡特点,其形成过程在( )

  A春秋战国时期 B战国到秦朝 C战国到西汉 D战国到东汉

  5.“北人避胡多在南,南人至今能晋语”对唐朝张籍的这句诗理解最准确的是( )

  A北方人大多害怕胡人 B南方人与北方人有不同的的特点

  C北方人为躲避战乱大量南迁D南北的语言融合比较好

  6.中国古代中原人口大量南迁的高潮有( )

  ①永嘉之乱后②安史之乱后③靖康之变后④陈桥兵变后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7西晋时期,我国历史上出现第一次人口南迁的高潮,其主要原因是( )

  A少数民族内迁中原 B汉族统治阶级内乱

  C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恶化 D南方自然条件诱人

  8、与中原人口南迁第二次高潮密切相关的是( )

  A安史之乱 B永嘉之乱 C少数民族大量内迁 D靖康之变

  9、 中原人口南迁产生的最主要影响是( )

  A南方人口增加,逐步超过北方

  B对南方过度开发,破坏了生态平衡

  C江南经济开发加快,经济重心南移

  D南北风俗融合,文化重心南移

  10、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于( )

  A孙吴 B东晋南朝 C中唐以后 D南宋

  11、中国古代农耕经济重心由北方黄河流域移至南方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因素是( )

  ①中原人口南迁使南方劳动力得到补充②南迁人口使南方生产技术大大提高

  ③北方逐渐失去了经济重心地位④南方社会环境相对稳定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1、D
  2、A 解析:西汉时的山东包括现今的诸多省份和地区,是当时最大的粮食产地。
  3、B 解析:两汉时江南大部分地区人口稀少。
  4、D 解析:全国的经济区域的特点正是在从战国到东汉的历史过程中逐渐呈现出来的。
  5、C 解析:联系时代背景分析,可以更准确的把握材料解析.唐以前人口的迁移多是因为少数民族的内迁和北方战乱,而语言等民族融合的现象是人口迁移作用的表现.
  6、A
  7、B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分析能力。西晋王朝爆发永嘉之乱,导致社会经济凋敝。出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人口南迁的高潮。
  8、A
  9、C 解析:最主要的影响是经济重心的逐步南移。南方人口增加属于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之一;生态破坏是一个重要方面,但不是主流;文化中心的南移是经济重心南移影响下的产物。
  10、D
  11、D 解析:北方失去经济重心地位是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而不是原因.

回答2:

1.个体小农经济是我国古代社会主要的农业生产方式,对这一经济形式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D )
A.生产力的进步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产生 B.个体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是“男耕女织”
C.个体小农经济形式下的家庭结构比较稳定
D.个体小农经济大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2.战国以来中国封建土地私有制得以确立,从根本而言,是因为 ( D )
A.周王室的衰弱 B.各国的变法运动
C.封建地主阶级的出现 D.农耕技术等生产力不断发展的结果
3.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于 ( D )
A.孙吴 B.东晋南朝 C.中唐以后 D.南宋

回答3:

第一题选b答案,,文中先提到的谷再提到的家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