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音:jiàn、 kǎn
二、释义:
1、jiàn(1)关动物的木笼。(2)囚禁犯人的笼子。(3)栏杆,栏板。在此诗句中的意思为栏杆。
2、kǎn门下的横木,也称门限、门坎。
春风拂槛露华浓的“槛”意思为栏杆,故应该读jiàn。
三、出处:《清平调·其一》唐代·李白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四、译:见云之灿烂想其衣裳之华艳,见花之艳丽想人之容貌照人。春风吹拂栏杆,露珠润泽花色更浓。若不是在群玉山头见到了她,就是在瑶池的月光下来相逢。
五、赏析:
此诗想像巧妙,信手拈来,不露造作之痕。诗中语语浓艳,字字流葩,读这首诗,如觉春风满纸,花光满眼,人面迷离,无须刻画,自然使人觉得这是牡丹,是美人玉色,而不是别的。
第一首,以牡丹花比贵妃的美艳。首句以云霞比衣服,以花比容貌;二句写花受春风露华润泽,犹如妃子受君王宠幸;三句以仙女比贵妃;四句以嫦娥比贵妃。这样反复作比,塑造了艳丽有如牡丹的美人形象。然而,诗人采用云、花、露、玉山、瑶台、月色,一色素淡字眼,赞美了贵妃的丰满姿容,却不露痕迹。
六、作者: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槛 kan 三声 这是来自李白的诗
李白
云想衣裳花想容, 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 会向瑶台月下逢。
云想衣裳花想容,”把杨妃的衣服,写成真如霓裳羽衣一般,簇拥着她那丰满的玉容。“想”字有正反两面的理解,可以说是见云而想到衣裳,见花而想到容貌,也可以说把衣裳想象为云,把容貌想象为花,这样交互参差,七字之中就给人以花团锦簇之感。接下去“春风拂槛露华浓”,进一步以“露华浓”来点染花容,美丽的牡丹花在晶莹的露水中显得更加艳冶,这就使上句更为酣满,同时也以风露暗喻君王的恩泽,使花容人面倍见精神。下面,诗人的想象忽又升腾到天堂西王母所居的群玉山、瑶台。“若非”、“会向”,诗人故作选择,意实肯定:这样超绝人寰的花容,恐怕只有在上天仙境才能见到!玉山、瑶台、月色,一色素淡的字眼,映衬花容人面,使人自然联想到白玉般的人儿,又象一朵温馨的白牡丹花。与此同时,诗人又不露痕迹,把杨妃比作天女下凡,真是精妙至极
如果不相信自己在手机上拼一下就知道了!
kǎn
槛
李白
云想衣裳花想容, 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 会向瑶台月下逢。
云想衣裳花想容,”把杨妃的衣服,写成真如霓裳羽衣一般,簇拥着她那丰满的玉容。“想”字有正反两面的理解,可以说是见云而想到衣裳,见花而想到容貌,也可以说把衣裳想象为云,把容貌想象为花,这样交互参差,七字之中就给人以花团锦簇之感。接下去“春风拂槛露华浓”,进一步以“露华浓”来点染花容,美丽的牡丹花在晶莹的露水中显得更加艳冶,这就使上句更为酣满,同时也以风露暗喻君王的恩泽,使花容人面倍见精神。下面,诗人的想象忽又升腾到天堂西王母所居的群玉山、瑶台。“若非”、“会向”,诗人故作选择,意实肯定:这样超绝人寰的花容,恐怕只有在上天仙境才能见到!玉山、瑶台、月色,一色素淡的字眼,映衬花容人面,使人自然联想到白玉般的人儿,又象一朵温馨的白牡丹花。与此同时,诗人又不露痕迹,把杨妃比作天女下凡,真是精妙至极
槛 jiàn 栏杆:“阁中帝子今何在?~外长江空自流”。或“云想衣裳花想容, 春风拂~露华浓。”古人一般不说“门槛”,而说“门限”。在清代,才有念kan(三声),最早在文学作品里出现“门槛”的是《红楼梦》。(槛 kan 三声)《红楼梦》第十五回“王凤姐弄权铁槛寺,秦鲸卿得趣馒头庵”不要随便念成kan(三声),免得贻笑大方。
这里应读jiàn, 古人多凭栏(槛)远眺,如:独自莫凭栏,白了少年头;
无言谁会凭栏意;槛外长江空自流。而门槛的作用在过去有“聚财”的意思,即防止财物从门底下溜走,再后来成为身份高低的象征,所以通常有凭栏之意的古诗,应当读jiàn,而非kǎ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