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乐学的作文1500字

2024-11-25 13:53:06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关于乐学的作文:

巴尔扎克说过:“我认为人生最美好的主旨和人类生活最美好的结果,无过于学习了。”  

人生是一个不断学习进步的过程,只有不断学习前进,才是人生主旨。  

谈到学习,大家就会想到一大堆枯燥的公式和那永远做不完的作业。经常为学习而苦恼的学生,一定不是个好学生。好学生的两大法宝就是“敬学”和“乐学”。  

我们先说“敬学”。到底何为“敬”?朱熹说:“主一无适便是敬。”专心地对待学习,心无旁骛,就是“敬”。要怎样做,才算是“敬”?程门立雪,便是最好的榜样。

古代的杨时为了学习,想请教程颐一些问题,与自己的好友一起前往程颐家,当时程颐正在休息,杨时不想打扰他,便与好友在门外等候,突然,下起鹅毛大雪,但杨时依然坚持等在门外,待程颐醒后,门外的大雪已一尺厚了,杨时与好友像两个雪人,立在门口。

杨时的求学之心是多么炽热,对老师的尊敬也不是常人可以做到。为了学习,我们会不耻下问,会程门立雪吗?敬学,是源自内心的尊重,是对知识的渴求,是无限期望自己能更上层楼。  

第二要乐学。同梁启超的乐业一样,须知苦乐全在主观的心,不在客观的事。喜欢学习的人,常常事半功倍,因为学习中的乐趣,常让他们废寝忘食,让他们痴迷,让他们无法自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鲁迅先生从小喜欢读书。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个方法驱寒坚持读书。

鲁迅对书的热爱,超乎所有,甚至是自己的身体发肤。浓厚的学习兴趣,助使鲁迅先生成为拯救中华民族精神的一代伟人。我们坐在同样的教室里,只有一个任务,就是学习,既然逃不掉,为什么还要抱怨学习苦,嘴上说得再多,也不能减轻一丝一毫的任务。人们从事再苦的劳作,也能从中获得快乐,更何况,学习本身就是人生一大乐趣,为什么你不愿身入其中,感受这无穷尽的乐趣呢?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在有限的岁月里,能创造一次精彩无限的旅程。而这一切得益于学习,学习创造生命的价值。学习要敬学,要乐学,敬与乐都感知在心上,落实在行动上。做到敬学与乐学,不仅使学习轻松,心情愉快,更能使学习无限延续在我们的生活中。颜真卿说:“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敬与乐相调和,感情与行动,双箭齐发,美好人生在于学习。



回答2:

乐教、乐学、寓教于乐在教育行业是老话题。如何乐教,是职业思想,职业境界问题;如何乐学,则是如何看待学习,如何学习的问题;寓教于乐更是一个科学与科学方法的问题。下面就乐教、乐学、寓教于乐谈谈笔者的粗浅看法。
一、乐教
谈乐教,得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思想层面,二是知识层面。首先,思想上你愿意教,乐意教,以十分的热情走向讲坛,以火热的心面对学生,以自己的爱心、责任心、事业心面对教育这行工作,爱生如子,虔诚敬业,这就是乐教;其次是知识层面,你虽然乐意教,但自己知识层面不广不深,也教不了多少。上述两者缺一不可,互为依存,才是完整的乐教。单凭一股热情做事,无论如何也是不完善的。例如见人落水,呼救,亲自下水救人,但如果自己不会游泳,非但救不了人,有可能反送上自己生命。同样道理,你虽有一股教劲,但知识水平、业务水平不高,如何教?教什么?不要说教学生,可能还会被学生戏弄洒笑。当然,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当老师不等于样样精通,但起码相关的知识也应该有一定的深度、广度,能拥有对学生教的资本,思想与知识水平都达到一定的境界,才有可能谈得上乐教,寓教于乐。
二、乐学
谈乐学,也得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学生乐意学,二是教师善于引导学生乐意学。作为学生,得先要端正学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鲜明的学习态度,正确的学习方法,在学业面前迎难而上,努力刻苦学习。因此,要解决乐学,得先解决学生的学态,让学生愿意学,乐意学。而当前,在校生中有部分人就是学习目的不明,学态不端,学不得法,造成厌学,原来基础已经不坚实,如此状态,怎能乐学?因此,要想学生乐学,教师还得加强并善于引导学生乐学。
教师要加强并善于引导学生乐学,就要认识到,这里面涉及到学生自身问题,家庭问题,社会问题,整个教育大环境的问题。当今的在校生,有些是抱着父母要他来学的态度来读书的,怎能学好呢?有些本来学习基础不错的同学,但由于交上损友,迷上电子游戏、网吧等,把功课拉下了。近年来就有某大学劝退八十一名迷上网吧的大学生的报道。在家庭问题方面,有因父母离异的影响学生情绪的,有因家长耽于逸乐而失教子女的,有家庭经济丰裕而太宠爱而害了子女的等等。可见,教师引导学生向学乐学的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应动情晓理,有针对性地努力把学生引向乐学。
三、寓教于乐
前面阐析的是乐教乐学,现就寓教于乐谈谈笔者的看法。寓教于乐是个科学与科学方法的问题,说其科学,就是说教育教学有自身的特点和内在规律,教育者必须遵循其特点和规律来进行,教育教学才能收到应有效果;说其科学方法,就是说根据教育教学的特点和内在规律施以一定的方法进行教育教学,让教师教得科学,学生学得愉快,寓教于乐是乐教乐学必不可少的。
首先,寓教于乐,需要教师有比较高深广博的学识。
何为学识比较高深广博?作为教师,不但于自身所学专业的学习有一定深度,且与之相邻相关的知识也应有一定的了解,即使是自身所教学科,如语文,其文体特点不同,教学方法也应有别,不但要懂得诗歌、小说、戏剧、散文、影视文学等艺术文体的特点和教法,也应懂得一些实用文体的特点和教法才行。例如应用文,其程式固定,文法也相对固定,教学显得枯燥乏味,但教师如能社会与课堂循环结合,那学生就有可能兴趣横生。教学时涉及一些姓氏学、风俗学、社会学、经济学,他们都有可能感兴趣,因为这些知识都与生活接近,对应用文教学有帮助,他们平常知之不多,如今已近成年,认为知之有益,故能乐学。又如诗歌教学,对诗歌的节奏、韵律、平仄、粘对以及诗歌的作者,诗歌所处的历史背景等等有所了解,教起来才能高屋建瓴,游刃有余。
其次,寓教于乐,必须有针对性地结合学生实际进行教学。
教学基本常规“备、讲、批、辅、考”中的“备”,就要求“备教材、备重难点、备学生”,同样,“讲”,也应该是“依教材、依重难点、依学生”来讲,正所谓依纲靠本。例如: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教授哲学系统论的命题,即使是讲得再动听,也如对牛弹琴,收效不佳。又如与高年级的学生讲过于浅显的知识,即使讲得再动听不过,他们亦会有被忽悠之感。我曾听过某小学三年级作文评讲,作文题目“秋游”,评讲中教师极力强调写景抒情,并对之大加赞扬,而对一大部分平铺直叙的或写成流水帐的则批评得一塌糊涂。我认为,这样的评讲是失败的,是违反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的。一般地说,连流水帐都没能写好的哪能写得出注意详略甚至借景抒情的文章呢?小学三年级学生,能写景抒情固然难能可贵,但对大多数来说,能平铺直叙或写成流水帐已是很大的进步,教者能在此基础上加以肯定,并进一步加以启发,或在此基础上作进一步的写练,相信其收效会更大。但教者未能结合学者实际,非但不加以肯定,还施之打击。这些例子说明,寓教于乐,必须有针对性地结合学生的实际来进行教学,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
再次,寓教于乐,教师应具备较多且灵活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向学乐学。
1.寓教于乐,必须从深入浅出开始。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不但希望知其然更希望知其所以然,深入浅出描述事理为大家所希冀。其方法很多。前面提到的系统论的哲学命题,道理似乎很玄奥,但如借助恰当的事例或比喻进行诠释,不但能基本明白其中玄奥,亦能启发思维,开拓视野,引起再学习的兴趣,有百利无一害。比较鉴别也能化繁为简,深入浅出。叶圣陶《南州六月荔枝丹》是说明文,作者由外及内剖析说明荔枝果实的结构与特点,既有实物的剖析,又有杜牧诗句的引用,但一切目的都是为了介绍、说明而非论证。朱光潜《咬文嚼字》也列举了韩愈与贾岛的“推敲”故事及引用了诗句,其旨在为议论提供论据,不在说明,而在论证。议论文举例、引用是论证方法,并以之作为论据证明论点,整个过程包括提出观点,举出事例作为论据进行分析阐述再归结出结论来证明观点。说明文的举例、引用只是对事物的结构用途等加以说明介绍,无须论证阐析。教学中不仅要认识两者的共通处,更要认识其不同处。通过比较鉴别,化繁为简,进而深入浅出地认识说明文与议论文特点与规律。
2.寓教于乐,抓重知难是关键。卫晓波主编的《旅游文学作品欣赏》,编入教材中的唐宋诗词有:王之涣《登鹳雀楼》、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范仲淹《渔家傲?秋思》、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等二十三个唐宋诗词名家和三十四篇作品。名家名作多,时间少,要向学生一篇篇地讲授,有困难且不切实际,只能抓重点破难点来处理教材。例如:王诗《登鹳雀楼》与孟诗《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两者都运用起兴手法,只要讲清这点,相信学生不会难理解全诗意境的壮阔及真正主旨。而范词《渔家傲?秋思》与柳词《望海潮?东南形胜》就有可能要复杂一些,要更多的演绎和模拟,抑或通过音像等手段让学生在欣赏中感知词的意境美与主旨。可见,寓教于乐不能单纯在“乐”,还有“教”,这乐应有教的内容才行,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得抓重知难。
3.寓教于乐,更多的是调动各种感觉器官对事物多重感知。其方法,一是转换感知,即通过对文字的诠释或模拟来调动各种感觉器官转换感知。例如:鲁彦《听潮》有一段这样的描写:
“海在我们脚下沉吟着,诗人一般。那声音仿佛是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那样温柔;又像是情人的蜜语那样芳醇;低低地,轻轻地,像微风拂过琴弦;像落花飘在水上。”
文章题目是“听潮”,自然是围绕着“听”、“听那潮声”是怎么样的来写。作者在这段话中运用了比喻、通感等多种修辞手法来描写这潮声,教者只要充分地对文字和修辞手法加以诠释或模拟,调动学者思维力想像力来体会感知,就能体会到这段文字和修辞手法所表现出来的意境美。二是直接感知,即借助音像设备,通过声音图像让学者直接感知,笔者认为,前者即能“通过对文字诠释或模拟,调动各种感觉器官转换感知”的,就尽量运用前者,其收效是后者即“借助音像设备直接感知”所不可比拟的;当然,后者也有后者的长处,就是直接了事,特别是那些不能模拟的就更见奇功。例如诗歌教学,通过音像,在诗情画意的熏陶下去感知,这比单纯的口头演绎要好得多。三是两者综合运用,各用其长,对事物既有直接的感知,又有转换的感知。它们相通之处就是把人们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感觉器官调动起来多重感知事物,达到沁人心脾、融会贯通的地步,因此都能收到更好地教学效果。
4.寓教于乐,行思结合,实践出真知。作为中职生,就业在即,自然有应聘、面试等机会,因此自我介绍、复述等口头表达能力就似乎显得更为重要。在这个时候既动手写自我介绍的文稿,又加强口头表达的模拟训练,让学生既行又思,其收效自然会好。或根据教材要求,演绎一些简单剧目,或者根据课文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让学生实践中感知所教内容等,从而达到训练口语的教学目的。上书法课,过多地介绍书法理论,或者只单纯要求操练都不是好的方法,应该是既介绍一定的书法理论及名家特点,又要求学者通过练笔感知这些理论,行成于思,思而又行,互为促进,达到写好字、学习书法艺术的目的。以上种种说明,寓教于乐,教师应具备多种教学方法灵活地引导学生向学乐学才行。
总之,如何乐教,是职业思想,职业境界问题;如何乐学,则是如何看待学习,如何学习的问题;寓教于乐更是一个科学与科学方法的问题。乐教、乐学、寓教于乐,在教育界将是永恒的话题,仍有待我们及后来者在实践中认真研究与探讨。

回答3:

乐学,就是对学习的兴趣了。有些同学讲,无论怎么样也培养不起学习的兴趣。在这里,告诉大家一个窍门。大家一定都有课外兴趣吧?像画画、练字、电脑游戏、体育运动等,很多人认为课内学习和课外兴趣之间有不可逾越的鸿沟,顾此就要失彼。其实,它们之间是可以相辅为用的。我的爱好是军事知识,于是,我可以像订作战计划一样制定学习措施,也常如军队集结一般进行课前准备。解难题时,就想象是在率领装甲集群攻克堡垒;默写课文时,会假设自己正驾驶轰炸机进行凌空轰炸。我还可以为自己的学习制定一个大战略,也能够为鼓励自己举行庆功大会。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但要注意,一定要把学习放在首位,切勿本末倒置 哎,我也只能写着200多字了~

回答4:

围 绕“我的兴趣”这个话题写一篇400字左右的作文
推荐内容
围 绕“我的兴趣”这个话题写一篇400字左右的作文
围 绕“我的兴趣”这个话题写一篇400字左右的作文

最佳答案
人的爱好多种多样,有新奇绝妙的,有平淡无奇的,我的爱好虽不新奇,却广泛的连父母也时常感叹。而在这众多的爱好中。我还是对读书情有独钟。
我从小就喜欢看书。小时侯,爸爸给我买的书籍不计其数,我一有空闲时间就沉醉于那优美的语句,丰富的想象中。
书就像一位博学多才的老师,带我徜徉知识的海洋,教给我用之不竭的知识。
有一次,我正在 津津有味地读着《格林童话》,正当我读地看得入神时,妈妈大喊一声:“开饭了!”我口口声声地回答:“来了,来了,请等一下。”但我还无法回过神来,仍然梦一般地沉浸在这本奇妙的书的境界里,还在聚精会神地看书,没挪一寸地方。妈妈又喊了一声,可这回我却爱理不理的。 妈妈推开门,怒气冲冲地走进来,眼神简直

回答5:

我去。你多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