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 菊
【宋】王安石 苏 轼
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遍地金。
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宰相王安石作咏菊诗,写下了开头两句,还没写完。苏东坡看到后,不以为然,认为菊花敢傲霜雪,哪有落瓣之说呢?于是,他便依照原韵续上了后二句。王安石看后一笑置之。后来,苏东坡被调到黄州当了团练副使。重阳节后赏花,不禁大吃一惊:菊花棚下,果然是满地铺金,枝上全无一朵!他这才知道,同是菊花,也有落瓣和不落瓣之分。
这首由两位大诗人组合而成的诗,蕴含着多方面的哲理。首先。说明了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其次,还体现了事物的个性(特殊性)与共性(普遍性)相互关系的原理。一方面,“一般只能在个别中存在,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任何个别不论怎样,都是一般。”(列宁语)黄州之菊尽管特殊,但仍然具有菊的共性,如秋天开花,一片金黄等等;另一方面,“任何一般只是大致地包括一切个别事物。任何个别都不能完全地包括在一般之中。"(同上)黄州之菊除了具有菊花的共性之外,还有自己的个性、特殊性,这正是它区别于其他菊花的特点。
话说苏东坡到相府拜会王安石,王外出,苏在书房等待,见到王的两句吟菊花诗,“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苏以为有误,当即续上“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然后离去。诗人的即兴之作,写完就完,早就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一晃十年过去,东坡再次拜访王安石,恰巧王又不在,东坡在等待时,随手翻阅一本被王翻卷了边的《离骚》时,书里掉出一张书笺,一看竟是十年前的那首菊花诗,只是诗笺上多了一行小字:“子瞻可能没有熟读《离骚》。”东坡大吃一惊,难道菊花落英出在此书?立即翻书查找,果然见到两句话: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东坡顿觉无地自容,遂提笔再续两句诗:
楚辞一篇荆公教,十年方识菊落英。
读读这个版本,自成一说,也蛮有味道。
王安石 咏菊二首
院落秋深数菊丛,缘花错莫两三蜂。
蜜房岁晚能多少,酒盏重阳自不供。
补落迦山传得种,阎浮檀水染成花。
光明一室真金色,复似毗耶长者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