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所说的湿气是什么呢?
湿气,是中医的一个名词。
中医的东西都很抽象,所以不好学,因为中医很多都是用取象比类的方法来名确作用,和特点的。
一年四季,都有自己的特点
比如春季多风,夏季多火热,秋季多燥,冬季多寒,长夏多湿。
这风寒暑湿燥火是正常的天气,叫六气。可是当这六气太过或不及造成人体因此而患上疾病后,叫六淫。
中国的先人们就是观察自然界中这六气,然后用取类比象方法,而总结出六淫的特点。
比如风,为春季主气,四季都有,而且什么风都有,你看有东南西北风。风还有速度,人们观察到这些,所以就总结出风的特点,因为风四季都可以有,而寒热暑湿都是有固定的季节,风邪伤人常挟杂寒热暑湿,因此就说风为百病之长,因为风可以跑,而且什么风都有,就说风性善行,而数变,因为风不可能静止,就说风性善动。
因此当人们发现,有的人起的疹子,这一片,那一片,一会又没有了,如同风一样神出鬼没一样,这正符合了风性善行而数变的现象,就认为是受风引起的。
也就是当人体出现了什么症状,看症状的特性是什么,就归属于谁。
三伏天,就是桑拿天,三伏天是长夏,中医认为是湿为长夏主气,三伏天,身上粘粘的,热热的,如同在大蒸笼里一样。
空气中湿度很大,一不注意通风,很多东西都容易发霉。
其实就是因为夏天雨水多,而天气太热,日光暴晒水,使空气中含水量增多造成的湿气过多。因为热所以是粘的。
湿源于水,所以湿就有水的一部分特性。
水往低处流,水有一定的重量,所以湿性重浊趋下,湿源于水,水性本寒,所以湿为阴邪,易伤阳气,因为三伏天的粘,所以说湿性粘腻。因为这个粘,易阻气的循环,就说湿易阻碍气机。
中国先人们总结湿的特性就是,湿为阴邪,其性,重浊,趋下,粘腻,阻碍气机。
所以当人体出现了这些特性的症状或东西时就认为湿气过多造成的。
比如粘痰,是不是粘稠的水啊。
比如大便有的粘在马桶上就是冲不掉。
比如有的人腿酸重的抬都很费力。
比如有的人脑袋同样重的像有什么东西裹在头上一样。
这些就是湿的特性。但湿又分寒湿,湿热。
三伏天是湿热。还有一种天气,当下雾的时候,初在雾气中行走什么事也没有,可当过一段时间,身上就湿了,这就湿的另一种,寒湿。
所以人体内的湿也分湿热和寒湿。
这就是中医的取类比象,不好学,不好理解,因为人体内不可能出现风,不可能出现火,真出了火那不就火化了吗?
但是中国的先人们总结出的是这些东西的特点,火的热,寒的冷,燥的干。
所以学中医要善于观察大自然,不要在书本上死学,那样也不好理解。
总的来讲,中医说的湿气,是人体受某些致病因素影响后,产生的一类独特的反应。你可以简单把它理解为,是导致人体正常的生理机制失常的因素之一。
湿气又称湿邪,为中医理论“六淫”之一。
很多人都在问,你说湿气,湿气用现代医学来说到底是什么物质?
这个问法,其实很蠢。湿气不是什么物质,而是一类概念。
中医与现代医学的指导理论不同,包括湿气在内的六淫,它们不是病因,而是病理性质。
或者说,湿气的定义,并不是直接的,它指的是人体对某种致病因素发生的反应。湿气并不属于“症状学”,而属于“发病学”范畴。
就好像说“上火”,你看得见“火”这种物质了吗?湿也一样,指的是人体产生的反应,而不是具体的物质。
相对来说,包括湿气在内的六淫,主要反应的是脏腑组织结构上的变化特征。
不论是中医还是现代医学,都认为,病变的性质,一直随着病情程度的发展而变化,各种致病因子在不同的机制里,会表现不同病理性质的特征。
比如现代医学所说的“感染”,细菌、病毒,都可以造成感染。感染是用什么来界定的呢?就是以人体受这些致病因子损害后,表现出的症状来作为划分的依据。
感染不是也分细菌感染、病毒感染吗?六淫也一样,只不过六淫是分成六类,湿气是其中一类。
综上,所谓“湿气”,其实并不是实质性的物质,它只是一种概念。可以用现代医学“发病学”来解释,是人体受某些致病因素影响后,产生的一类带有某些独特特征的机体反应。
也就是说,凡是发病符合中医湿气理论的情况,全部都叫湿气。
是中医四大病理产物之一,气滞、痰饮、食积、血瘀在临床上最为常见。湿气只是其中之一,他是人体的水液代谢失常引起的,可以导致许多症状,比如腹泻、水肿、咳嗽、呕吐、眩晕等等,同样其它三大病理产物也会引起水液的代谢失常,临床上要分清主次矛盾。以上是本人临床经验,跟教科书上的有所出入。
湿气是一种中医理论概念,中医认为自然界中气候潮湿,食肉等是湿气的来源,湿邪过重则容易伤阳气,所以可以通过饮食,起居等方式调节湿气。
湿气——万恶之邪
吃肉吃得太多,吃的食物里有污染,运动量少,身体阴盛阳虚,湿邪内郁,所以大便无法正常。为什么成型的大便很少呢?中医里讲,脾虚则便溏,中国人本应以五谷杂粮为食,以肉食为主了,很多人一天不吃肉就觉得很亏,长期这样,伤害的是脾胃,脾是运化水湿的,脾受到伤害,水湿不能完全运化,就在身体内堆积。所以,大便不成形意味着脾虚,也意味着体内有湿气。
在致病的 风、寒、暑、湿、燥、火 这“六淫邪气” 中,湿邪比较难调治。
湿是最容易渗透的。湿邪从来不孤军奋战,总是要与别的邪气狼狈为奸。湿气遇寒则成为寒湿,这就好比冬天的时候,如果气候干燥,不管怎么冷,人都还是能接受的,但如果湿气重,人就很难受了。南方的冬天比北方的冬天更令人难受,就是因为南方湿气比较重,寒湿袭人。湿气遇热则成为湿热,这就好比夏天的桑拿天,又热又湿,让人喘不过气来,明显不如烈日当空、气候干燥的时候来得痛快。湿气遇风则成为风湿,驱风很容易,但一旦成了风湿,就往往是慢性疾病,一时半会儿治不好了。湿气在皮下,就形成肥胖,也是不好处理的 健康 问题……
为什么现代人的病那么复杂,那么难治?因为他们体内有湿,体外的邪气总是和体内的湿气里应外合,纠缠不清!以前仅仅盛行于我国西南的川菜,风行全国,就是因为川味是辛辣的,以前只有生活在湿邪比较重的西南一带人需要用它来化解体内的湿气;全国人体内都有湿气了,这就需要辛辣来化解。
湿气是中医认为的一种病理产物和外在的致病因素之一,由于脾运化水湿功能的异常,使水湿得不到正常的代谢,储于体内而出现以苔腻、困重、腹胀、便溏、厌食等为表现的病证,另外,由于体内脏腑功能失调,也容易导致外界的湿气侵犯人体而出现以上症状的病证,或者湿邪郁表的病证!
风、寒、暑、湿、燥、火在正常情况下称六气,代表着自然气候的变化,作为致病因素叫六淫,风、寒、暑、湿、燥、火中的湿是六淫之一,也是致病因素之一。湿是长夏的主气,在夏秋之交,阳热下降的时候,水汽蒸腾,潮湿充斥,为一年之中湿气最盛的季节。湿邪为病,既有外感和内湿之分,外湿多是由于气候潮湿或者涉水淋雨、久居潮湿之地等外在的湿邪侵入人体而致;内湿一般是由于脾失健运,水湿停聚所形成的病理状态。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是湿邪重浊,重是指湿邪沉重,有下降的意思。一般感受了湿邪以后,常见的是头重如裹,周身困重,四肢酸懒沉重等等症状。排泄物一般都是黏腻或便溏,小便是浑浊的,女子可以白带过多。湿又是阴邪,容易阻遏气机,容易损伤人体的阳气,脾又主运化水湿,脾是和长夏相对应的,所以暑湿伤人的时候,最容易伤脾而表现出腹泻、尿少、水肿等等症状。湿性的特点是黏滞,黏就是黏腻,滞就是停滞的意思,表现湿邪感染人以后,容易引起排出物或者分泌物多黏滞而不畅。湿邪为病多缠绵难愈,病程较长,反复发作,不容易祛除。湿性趋下,容易伤及人体的阴位,容易出现淋浊带下以及泻痢,多是由于湿邪下注所引起。
古人不了解病理原因,借用潮湿的湿气对一些病理现象进行描述。同样的“湿气”现象,可能有多种病因所致。头疼的病因有多少种?太多了哦。现代国人还在相信这一套,呵呵。
“湿”乃水分子没有“气化”而凝的表现。有的见湿就利水,要知道人体百分之七十以上水,水分子充斥细胞而支撑着身体,进行物质交换,至关重要。
见湿就利水,水是祛不完的,如果没水就成了“木乃伊”了。
这与阴天潮湿重,晴天潮自干的道理是一样的。
湿气就是没有被运化的营养物质,聚而成涎状物。健脾则湿祛,也就是说,饥饿可以从根本上化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