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资料收集整理
1.资料收集
农用地分等涉及统计数据、各类文字资料、问卷调查和专家访问座谈等方面的资料。统计资料以近期为主,最早不超过开展工作时的前 3 年;气候资料采用气象部门近 10 年的数据资料;土地方面的资料采用土地详查资料、土地变更调查资料以及坡耕地、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资料;农业方面的资料采用农业部正常年景调查统计数和农业试验数据;土壤资料采用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水文状况、浇灌与排水等方面的资料采用水利部门近期资料。
1)自然状况相关资料
(1)气候,包括 1 月平均温度、7 月平均温度、≥ 0℃积温、≥ 10℃积温、降水量、蒸发量、无霜期、灾害气候等。
(2)水文,包括水源类型(地表水、地下水)、水量、灌溉保证率、水质等。
(3)土壤,包括土壤类型(褐土、草甸土、盐碱土等)、土壤有机质含量(表层土壤,耕地指耕作层有机质)、土壤质地(表层土壤,耕地指耕作层质地)、有效土层厚度(土壤 A 层和 B层的厚度)、土壤盐碱状况、剖面构型(障碍层次数量、主要障碍层的厚度及埋深)、土壤侵蚀状况(土壤风蚀与水蚀状况)、土壤养分状况(表层土壤,耕地指耕作层土壤的养分状况)、土壤污染状况、土壤保水供水状况、土壤中砾石含量等。
(4)地形,包括地貌类型(山地、丘陵、平原等)、海拔、地形坡度。
(5)农田基本建设情况,包括灌溉条件(灌溉保证率)、排水条件。
2)利用状况相关资料
标准耕作制度中涉及的指定作物的面积、单产、总产的统计资料、土地利用条件样点基本情况资料、农业生产实测资料、农业技术实验资料等。
3)经济状况相关资料
主要收集亩均资金投入、亩均纯收益等数据;同时,以村为单位将收集结果填入全省统一格式的调查表中(表 3-6)。
4)其他资料
农业区划资料、土地利用现状调查资料、土地利用规划资料、土地利用变更调查资料、农业统计资料、当地农产品市场价格资料等。
5)图件资料
根据分等工作需要进行图件准备,主要包括:
(1)县级土地利用现状图(1∶5 万~ 1∶10 万);
(2)土壤图、土壤养分图(1∶1 万~ 1∶5 万乡级图,或 1∶5 万~ 1∶10 万县级图);
(3)地形图;
(4)县级基本农田分布图(1∶5 万~ 1∶10 万);
(5)其他图件。
表 3-6 ×× 县耕地投入产出统计数据调查表
注:1 种指定作物填写 1 套表格。
省级资料主要包括甘肃省 1∶100 万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壤图、近年来的农业统计年鉴、甘肃土壤及土种志、甘肃农业志、甘肃省综合农业区划等资料,以及截至 2005 年 10 月 31 日的甘肃省土地变更调查面积。
2.资料收集的方法
收集资料的主要途径是:在甘肃省农用地分等项目组的指导下,由全省各县(市、区)国土资源局负责收集,向各相关部门购买或协调对方提供。由于分等涉及的许多资料,尤其是土壤普查数据,距今已有近 30 年的时间,各县(市、区)普遍反映收集困难,因而,许多资料都是从当年参与过土壤普查工作的专家处租借得到的。
3.资料核实与整理
基础资料收集完成后,根据计算单位统一、来源可靠、无显著异常以及无明显不符合实际的和特殊的数值等原则对有关数据进行严格核实,以确保资料的真实可靠。同时,将现有数据资料根据性质、来源,统一编码、分类;对不全、不可靠的资料进行记录,以便外业补充调查时予以核实补充。
(二)外业补充调查
按照甘肃省农用地分等工作实施方案,外业补充调查工作主要由县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在全省统一技术要求下完成。农用地分等外业补充调查的目的是为了对现有资料进行验证、核实,更新补充资料,加密调查点,提高工作精度。外业补充调查的内容包括农用地自然质量状况、利用状况和经营状况三部分。农用地自然质量状况调查是为了补充和校验计算农用地自然质量所需资料,根据现有资料、分等因素选择和编制分等因素分值图的需要进行;农用地利用状况调查是为了获取计算土地利用系数所需资料,根据土地利用系数等值区划分和精度要求进行;农用地经营状况调查是为了获取计算土地经济系数所需资料,根据土地经济系数等值区划分和精度要求进行。
1.农用地自然质量状况外业补充调查
农用地自然质量状况外业补充调查不是全面调查,而是对现有资料的补充和校核,是对被列入农用地分等因素(即主要因素)进行的调查。是对全县土壤图、土地利用数据库的补充调查,对地形坡度、灌溉保证率、土壤情况的进一步核实。调查路线应覆盖所有需要补充资料的分等区域,区域不大时,可采用一纵一横的路线;在选择的路线上,随机布置调查点,按等间隔分段编号。调查时,应请当地农民将被调查样点的农用地质量状况进行对比,排出顺序。对条件有明显变化、现有资料精度不够的区域,若不在随机选定的范围之列,应加密调查点,若缺乏土壤资料,应有新挖的土壤剖面,以便顺利对分等因素进行指标诊断。同一分等指标区内可设置数个调查点,实测分等因素指标值。
调查结果填入甘肃省统一制定的“农用地分等外业调查表”中,土壤剖面照片和景观照片统一编号装订。
根据分等因素的外业调查成果,综合各县(市、区)专家的意见和收集的相关资料,分因素编制分等因素级别分布图。
2.农用地利用状况与经营状况外业补充调查
农用地利用状况与经营状况调查是一次全面调查,主要收集农用地投入产出状况数据。调查以村为单位进行,采取分层抽样方式均匀布点,按土地条件,从优到劣分为 3 个层次(即高产田、中产田、低产田),试点县的每个层次设置 3 个样点,全面开展时每个县(市、区)每个层次至少设置一个样点,要求每个样点对其所在层次的自然属性和经济属性具有代表性(典型地块),每个样点的投入产出数据能与标准耕作制度确定的基准作物、指定作物的种植安排相对应。调查内容包括样点面积、样点土地质量状况、单产、种子、化肥以及劳动力等的投入值等数据,调查表由全省统一设计。
对于部分只有乡级界线,没有确定村级界线的县(市、区),按照当地地形地貌及农业生产状况在该乡内划分若干个区片开展调查。
产出状况按甘肃省标准耕作制度确定的基准作物和指定作物的实物产出量计算,以单位面积产量表示(千克 / 亩)。
投入状况按标准耕作制度确定的基准作物和指定作物的实际投入量计算,以单位面积投入量表示(元 / 亩)。投入量包含物化劳动投入和活劳动投入。物化劳动投入包括种子、化肥、农家肥、农药、地膜、水费、电费、农具使用费等。其中,种子、化肥、农药、地膜等根据国家市场指导价计算;农家肥、水费、电费、农具使用费等按当地平均价格计算。活劳动包括各生产环节的劳动力投入和必要的农田维护劳动力投入,按当地平均价格计算,一般控制在 10 ~ 25元之间。乡镇提留不属于生产成本,投入量中不包含此项。
上述调查采用实测、评估和历史资料分析相结合的综合分析方法,调查结果要满足农用地分等要求,填入甘肃省统一制定的“县耕地样点外业调查表”。
以上调查成果是农用地分等的重要基础资料,原始记录文字、表格、图件、剖面照片和其说明以及环境照片和其说明,都以每一点为一组整理成册,分等工作完成后整理入基础资料汇编,存入档案。
3.外业调查资料核实与整理
用于农用地分等的资料数据必须经严格核实,计量单位应统一、来源可靠、无显著异常,对明显不符合实际和特殊的极值要予以剔除。样点数据应经过整理,剔除异常数据再进行数理统计分析,样本数据应能够通过数理统计检验。
室内收集与外业调查的资料要根据性质、来源和初步分区,统一编码、分类;对不全、不可靠的现有资料要作好记录,以便于弥补;现有资料要妥善保管,农用地分等工作结束后编制成基础资料汇编,存入档案。
社会经济统计资料应以村为单位进行整理。
外业调查表格式见表 3-7 和表 3-8。
表 3-7 农用地分等外业调查表
表 3-8 ×× 县耕地样点外业调查表
(三)资料的电子化录入
各县(市、区)调查资料收集后上报的表格与图件成果多为手工填写和勾绘,项目组成员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整理、录入和装订。根据各县(市、区)提交的资料,为保证数据的统一化、规范化,图形资料收集完成后,甘肃省统一选用 MapGIS 软件作为农用地分等图形处理平台,选用 Excel 软件作为表格录入与计算平台。
利用 MapGIS 软件对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壤图进行矢量化录入,构件拓扑关系,将工作所需图件统一为 MapGIS 文件格式下的统一坐标位置;从土壤报告中整理出了不同土壤类型的表层土壤质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 pH 值、有效土层厚度等因素的级别,并与土壤图图斑一一对应进行挂接;根据各县(市、区)资料收集的情况,分析各分等因素状况,采用定性或定量方式表达。
甘肃省农用地分等项目组工作人员通过一年多的艰苦工作,形成了电子化、规范化的全省各县(市、区)的农用地原始资料成果;同时,在录入的过程中进行了初步的资料分析和筛选剔除,方便了下一步各种因素图及分等单元图间的空间叠加分析,保证了数据的交换、计算以及工作流程的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