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育儿“隔代教育”如何避免?

2024-11-28 14:25:37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独一代”绕不开的结

隔代教育自古有之,但近些年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年轻的父母们教养子女的时间和精力越来越少,隔代教育现象愈演愈烈。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农村,无论是在公园广场还是大街小巷,老人和孩子在一起总是一道风景。

由外公外婆或者是爷爷奶奶带大的“独一代”已步入生育的年龄,他们身上带着“贵族、娇气”的气息。而“独一代”所孕育出来的“独二代”同样延续着隔代育儿的模式,甚至越演越烈,独一代的工作压力和生活压力比父辈更重,几乎所有的育儿重任全部压在父母的身上,因此隔代育儿也被笼上了矛盾的阴影。

传统落后的下层基础与高标准的上层建筑

关于隔代教养,无论好坏,也无论是在北上广深还是广大农村,这在当下中国都是件无法避免的事情。当面对巨大的生活压力时,就算每对父母都希望避免隔代教养,他们也没多少力气去实施。

近些年关于隔代教育所催生的家庭矛盾,从根本上说,是由于当下人们对子女的要求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要高很多。但是,隔代家长们的素质却远远落后于时代发展和孩子成长的要求。

中国的家长们从来没有将教育子女当作一门科学,认为是无师自通的。一切全凭直觉和经验。

爷爷奶奶辈的人经常称,自己年轻时养活了五六个孩子,而且都健康成年,现在,你们连一个也养活不了,还要我们帮忙。我们帮忙也就罢了,还嫌我们带得不好。一方面,在观念上,隔代家长认为带孩子自己很有经验。另一方面的问题则是,他们的教育方法多半有问题。关于如何教育子女这门学问,95%以上的家长没有学习,其中,隔代家长的这个比例接近100%。

隔代教育的四种类型

第一,过分关注型。孩子本来能自己做的,隔代家长呵护备至,代为其劳。孩子本来在正常环境下能锻炼的能力,结果让隔代家长们取消了。

第二,过分监督型。什么事情都要督促孩子,经常检查孩子的行为。如此,造成了孩子的依赖性和惰性,以及对成年人的不信任感。

第三,严厉惩罚型。这种教育方法因循了中国传统的教育理念,对孩子的批评多于鼓励,责罚多于奖励。使孩子产生了严重的自卑、自闭或叛逆心理。

第四,民主、温暖和理解型。隔代家长中也有人在采用这种方法,只是数量很少。

孩子与教养人更亲近,不是亲身父母

作为父母,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来。动机必须是:我想要和我的妻子为一个生命付出。让她传承我们的一切。

但是现实是多数的父母因为工作的关系,很难有更多的空闲去参与孩子的成长,让老人承担起了孩子各种吃喝拉撒睡的任务,所以孩子就会把老人当成主要依附者,而不是自己的父母。

由于父母参与孩子成长的时间短,最常见问题的就是各种的沟通不良。部分父母遇到孩子不听话,他们无论骂孩子,打孩子还是试图讨好自己的孩子,鼓励自己的孩子。他孩子的反应只有一个:反正我做什么都是错的,你爱要我做啥就做啥吧。

这样久而久之,孩子必将与父母在情感上疏远。这种疏远对亲子关系而言几乎是致命的,这才出现许多人严重抵制隔代教养。

隔代之墙的未来

无论如何,隔代教育在中国是不可避免的。一方面,这是中国传统的家庭模式,另一方面,社会现实也使得隔代教育必不可少。当城市和农村的中青年人都在忙着赚尽可能多的钱疲于奔命时,孩子基本上就归爷爷奶奶了。

1999年中国刚刚进入老年社会时,老少共融的问题曾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当时,有学者提出,每一个父母,每一个隔代家长,希望都能够掌握让自己的晚辈健康成长的知识。但这么多年过去了,社会还没有研究出系统的、操作性强的隔代教育办法。

所以隔代也好,父母也好,谁带小孩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带小孩的人的思想观念跟小孩周围的大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