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受社会竞争加剧及知识经济时代到来的影响,人们更深刻地认识到幼儿时期各种能力习惯的学习对其后续发展的重要性,导致了人们对学前教育的高度重视,为了迎合家长盼子成才的迫切需求,许多幼儿园开始将小学的学业提前到幼儿时期进行学习,小学时期的日常教学活动占据了幼儿的大部分游戏时间,这种学前教育的小学化倾向违背了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幼儿教育的规律,超出了幼儿所能接受教育的适宜度,不利于幼儿的全面健康成长和幼儿教育的发展。幼儿教育“小学化”是指幼儿园将小学办学理念、管理模式、课程资源、教育规范、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渗透或运用于幼儿教育实践中,使之常规化、教学化、状态化,进而普遍化、趋势化的教育现象。一、“小学化倾向”的弊端1、“小学化倾向”对幼儿的身体发展有害“小学化倾向”对幼儿的身体发展有害。幼儿正处于长身体阶段,机体和神经系统都还比较弱。幼儿如果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大脑容易疲劳,会造成神经系统的伤害,并引起心理上变化,如表情呆板等。过早、过多的规范性学习还能导致幼儿近视、驼背、消瘦等身体不良症状产生。2、“小学化倾向”对幼儿的心理发展有害“小学化倾向”对幼儿的心理发展有害。过早地对幼儿实施小学教育超越了幼儿心理发展水平。幼儿期的心理发展还不完善,还不具备系统学习的能力,如果此时强迫幼儿象小学生那样学习和做许多功课,他们的智力水平是跟不上的,如果学习过于吃力,幼儿会对学习产生厌倦、畏惧情绪,从而会扼杀幼儿的学习积极性。3、“小学化倾向”对幼儿的全面发展不利“小学化倾向”对幼儿的全面发展不利。在幼儿阶段所进行的小学式教育,其实进行的只是单项智育,由于这种做法只重视单项智育或某种技能的发展,忽视了全面性发展的要求,结果,幼儿的非智力因素的发展被削弱了,其它各育的发展要求被忽视了,导致了幼儿身心发展的片面性。4、“小学化倾向”对幼儿的未来学习不利“小学化倾向”对幼儿的未来学习不利。由于一些学前班使用的是小学一年级教材,其教学内容和小学一年级是重复的。在幼儿阶段儿童如果学过了小学课本上的知识,他们刚上小学一年级时,不用花多大力气就可以获得好成绩,由于重复教育,使这些儿童养成了不动脑、不思考、生记硬背的不良习惯。当他们升入二年级以后,面对新的学习内容,一下子不能适应,结果学习成绩下降甚至学习跟不上的情况都得以产生。研究表明,急功近利的提前灌输知识和训练技能至少有三方面的问题:一是违背孩子发展规律的训练,孩子被迫付出的努力太大,使孩子牺牲了个性多方面发展的机会。据教育进展国际组织对世界21个国家的调查,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世界第一,但创造力却倒数第五,这世界第一的代价是每周比其他国家孩子多得多的时间在做数学题。在学校里,是以307分钟对217分钟,而在家里是以4个多小时对不到1小时,可以说儿童的计算能力是以牺牲其它方面的发展为代价而换取的。二是过于超前的训练所获得的即时效应意义不大,有些知识技能在孩子以后成熟到一定程度是在给予是轻而易举的事,刻意加速地发展,不恰当的拔高使孩子过早成熟,以幼儿的方式来塑造婴儿,以小学生的要求来规范幼儿,使发展的前一个阶段没有获得充实就产生跳跃,这种效应难以长久。因为许多行为只有经过一定的重复和积累,才能稳定在心理结构中。刻意加速发展,势必会导致基础不稳固,这一脆弱的基础对以后长远的发展没有足够的支持力,这种发展是没有后劲的,许多后来者居上的事实已经证明。三只训练者急于求成的浮躁心态,和所运用的强制性方法对孩子的影响,孩子被压抑的兴趣和紧张焦虑的心情,久而久之将不利于孩子的个性健康。结果我们的“教”让孩子变得被动,让孩子变得“厌学”。所以当人们为这般教育的成果而欣喜和得意时,我们是否想到:孩子的认知发展是以情感、社会性发展为代价的;孩子的眼前发展是以长远发展的牺牲为代价的。二、幼儿教育小学化产生的原因:1、是广大不懂幼教规律的家长的错误要求。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可以理解,但他们普遍对幼儿教育知识知之甚少,不懂得幼儿教育规律。当孩子回到家时,多数家长最先关心的就是:今天认识了什么字?背了几首诗?算了几道题……甚至有的家长放学时就问老师家庭作业是什么?今天学了什么?我家的孩子为什么回家不写字?……还有家长给校领导三番五次大电话提意见老师不给孩子布置家庭作业。当家长拿这些内容作为考察幼儿的主要发展时,所带来的结果必然是推动幼儿教育趋向小学化。2、有些教师不熟悉幼儿教育的特点,也是造成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重要因素。在农村大多数幼儿园缺少专业的幼儿教师,所聘用的老师一部分是刚从学校毕业的学生,他们的教学理论尽管先进,但实践经验比较欠缺,接受培训、教育的机会也比较少,因而便受社会的影响和家长的心理需求,采取简便的,家长也比较认可的小学化教学。还有一部分是年龄比较大,从小学退下来的老教师,小学教学是他们的拿手好戏,但在幼儿教育教学中,已有的教育教学经验和方式方法未必是适合幼儿教育的。从而在理论思想和方式方法上促进了幼儿教育的小学化倾向3、升学压力迫使幼儿教育小学化。幼儿升入小学时,要通过一系列的考试、考核,小学教师也把幼儿对汉字、拼音的掌握程度及计算能力作为衡量幼儿能力的唯一依据,同时也无形中成为了评价幼儿教师的依据。4、班级人数过多也促进了幼儿教育小学化。现在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越来越重视,这是我们社会的进步,但同时给幼儿园带来了压力,由于校舍原因,班级人数都在40-50人之间在,这样对于班级教学带来了相应的困难,比如小组活动、教师与幼儿的交流,幼儿之间的合作都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出于安全的考虑,在管理的方式方法上,也难免小学化。5、安全教育促使幼儿教育小学化。幼儿天性活泼好动,户外游戏是他们最喜欢的运动之一,但他们身体的灵敏性和协调性又很差,活动中他们难免要奔跑、跳跃、钻趴、攀登等,所以常会遇到幼儿突然跌倒,抛接的物品落到自己或同伴身上而发生危险的情况。所以有些老师为了安全,让幼儿坐在教室里和小学生一样,规规矩矩的写字画画。这样虽然保证了安全,但违背了幼儿教育的规律。6、有些幼儿园办园目的不纯,在经济利益的趋使下搞小学化教学。幼儿园本应是具有一定公益性质的社会服务机构,服务是其非常重要的一项职能,通过优质服务,获得孩子家长和社会的认同,进而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这才是正常之道。幼儿教育“小学化”,实际上也是幼儿教育向教育的庸俗化,幼儿园向幼儿家长的功利取向妥协的结果。有相当部分幼儿园,特别是民办幼儿园,他们以满足家长的要求,留住生源。他们不仅上课时间长,而且教学条件差,师资力量不足,班内人数较多。这些现象都表明他们是把盈利作为首要目的。怎么做能节省办园资金,他们就怎么做。一味迎合家长,只要家长掏腰包,你就是我的上帝。许多被学生家长叫好的幼儿园的办园“秘诀”就是多凸显孩子的外显行为,如语言、识字、英语、速算、早期阅读、体育专项训练等,因为这些方面周期短,在孩子身上见效快,家长能看得见,摸得着。而幼儿良好行为习惯、个性、兴趣、智力潜能等方面的培养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易在孩子身上迅速体现,因而幼儿园就“避重就轻”,以博得家长的满意。总之,趋利性、媚俗化,使一些幼儿园放弃了正确的办园理念,背弃了正确的价值取向。这样一种以断送以后长远发展为代价的提前发展是不值得的。教育必须“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幼儿的长远发展”(《纲要》)。《纲要》明确指出,“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奠基意味着和未来发展的关系。近几十年来的脑科学、生理学、心理学研究成果,也都揭示了一个共同的事实,那就是早期经验与未来发展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一切告诉我们,幼儿教育的功能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着眼于未来的奠基工程,具有潜在效应和长远效应,为此,必须改变人们对教育急功近利的期望,幼儿园教育应着眼于儿童发展的长远目标,要特别注重那些对儿童一生产生影响的品质,为其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这就是发展的可持续性原则。三、改变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措施:1、加大幼儿教育的宣传力度。可以发动报社、电视台、电台切实加强对学前教育的宣传,让全社会充分认识学前教育的宗旨、意义和目的,纠正“小孩上幼儿园主要就是学习知识”的错误认识,调整对幼儿园的评价标准,促进幼儿健康成长。2、幼儿园要有明确的办园方向。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产生的又一个主要原因在于没有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从而迷失了正确的办园方向。面对家长的不正确地认识与要求,作为幼儿园不应处于一种被动盲从的地位,而应充分发挥我们在幼儿教育中的专业主导地位。因为作为幼儿园,专业的幼儿教育机构;以及幼儿教师,专业的教育人员,我们的教育目光不能短浅,不能只看到现在,而更应着眼于儿童的未来。幼儿园应当认真学习贯彻《幼儿园工作规程》和《幼儿园指导纲要》,坚持公益性、服务性的办园指导思想,坚持素质教育、准备教育的办园方向,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使幼儿教育脱离庸俗化和功利化,防止“小学化”。3、提升幼儿教师的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纠正和防止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需要建设一支数量足够、素质合格并逐步优良的幼儿保教队伍。幼儿教师的素质决定着教育的质量。因此,可以通过农村幼儿教师在职培训,教师之间的听课评课,教师集体观看优秀教学视频等,加强幼儿教师的理论学习和专业学习,更新教育理念、提高认识、改善教学方法,正确把握幼儿教育方向。作为幼儿教师只有耐心和细心是不够的,要有更多的理论知识和科学的教育方法。在平时的工作中,教师要有终身学习的思想,总结工作中的得失,积累经验,丰富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4、要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在很大程度上受家长的教育观念和需求的牵制,可以利用幼教专家讲座、大众传播媒体、家园合作等形式广泛宣传幼儿教育的科学理念,帮助家长树立科学的幼教态度,从而使家长淡化对幼教的功利心态。用详实的事实,雄辩的理论,让家长充分认识到急功近利的拔苗助长方式并不利于幼儿的长远发展。在教育孩子时,应保持一颗平和的心态,着眼于幼儿的长远发展。同时教师与家长积极配合,给予家长一些具体的科学育儿方法的指导。让他们在教育孩子的观点上做到与幼儿园一致,只有这样,家庭与幼儿园的教育也就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同步。5、以丰富多彩的活动,取代沉闷的小学化课堂。在单调而枯燥的环境下,人的视觉、听觉神经容易疲劳,从而导致注意力分散,思维凝滞;在丰富多彩的环境下,人的视觉、听觉神经能保持较长时间的兴奋,因而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对于注意力容易分散的幼儿,更应该以丰富多彩的课堂形式,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兴趣,让他们积极参与到教师的活动中来,以达到预期的教育教学目标。6、加强硬件建设,逐渐改变大班化趋势。纠正和防止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需要创造幼儿教育必要的条件和环境。农村幼儿园的校舍有些还是比较紧张,户外活动器材和室内玩具相应比较缺乏。国家教育部对幼儿教育越来越重视,随着社会的发展,幼儿园建设一定会得到更快的发展。地方教育部门要统筹兼顾,大力发展幼儿园建设。总之,要改变幼儿教育的小学化现状,就必须按照国家的幼教法规办事,幼儿园应当“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和条件”,通过“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引导广大家长积极配合幼儿园的教育工作,只有社会、学校和家庭相互配合、共同协作,才能使幼儿在欢乐和谐的幼儿园整体教育环境中获得全面健康的发展。如何看待“教学小学化”或“游戏功利化”的弊端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