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前鉴不远,覆车继轨

2024-11-21 23:05:33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在一片树林里要是有哪棵树长得太高而突出于其它的树木,大风刮过来必定最容易催断这棵突出的树,告诫人们不要太过在众人里出风头,风头出多了,必将遭到外部势力的首先发难。
一个人,你虽然很优秀,但你必须学会适应环境,审时度势,不可清高自傲,一意孤行,我行我素;应虚怀若谷,团结同事,用自己的行动,带动大家的能动性和创造性。这样,你才能在社会上有一席之地。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另外,在用人才方面;首先,正视人言。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高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傲才往往会成为大家攻击的对象。有道是,人言可畏。有的领导者可能因不辨真伪,偏听偏信,而对傲才横加制裁,或打入“冷宫”,结果人言虽然平息了,但人才也流失了。因此,领导者应正确对待人们对傲才的议论,一方面,对傲才要常提醒、勤敲打,促其改正自身存在的问题,但对那些毫无根据的飞短流长,则要明察秋毫,以正视听;另一方面,要多给傲才提供与群众接触的机会,让他们在相互沟通中多一些理解。
前鉴不远,覆车继轨:前车翻倒了,后面的车仍沿着前车留下的辙行进。比喻不吸取教训,继续错误行事。

回答2:

出自三国魏人李康《归明文选·运命论》,“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意为:若一棵树在树林里面长得过于高大,必定是风先摧折的对象;若一土堆高过岸头,流水必定先湍之而急,推平而顺;行为出众的人,许多世俗之人必然要诽谤他。李康所作的《运命论》旨在探讨国家治乱与士人个人出处之间的关系问题。他强调“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可是志士仁人“蹈之而弗悔”,目的是为了“遂志而成名”。不想这话今天竟成了中国人古来已是嫉妒成性的证据。在一个庸俗的世界里,人不能太杰出。一个出类拔萃、与众不同的人往往洁身自好,不肯同流合污,于是他(她)就不能融合到他(她)所处的环境中,于是就会有那么一些人在暗中紧紧地盯着,因为那些人本来也是踌躇满志的,他们担心你的光芒会掩盖住他们的风头,他们害怕你会威胁他们的既得利益和实际地位,因此,他们会心生嫉妒,对你百般挑剔,或散布对你不利的言论。严重者则是对被嫉妒者想方设法进行人身攻击或诬陷、诽谤、中伤,使被嫉妒者感到压力或痛苦,而嫉妒者则以此求得心理平衡和满足,或达到一定的目的。嫉妒者常常以致被嫉妒者于死地而倍感快乐。我们常常会碰到这样一种情况:某个人一旦成名或取得了某项成果,接下去就会有很多闲言碎语或直接人身攻击出现。这可能就是“人怕出名猪怕壮”、“树大招风”的原因所在吧。

回答3: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出自三国魏人李康的《运命论》。
《运命论》魏晋:李康
节选:
故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前监不远,覆车继轨。
译文:
所以树木高出树林,风肯定会把它吹断;土堆突出河岸,急流肯定会把它冲掉;德行高于众人,众人肯定会对他进行诽谤。前车之鉴不远,后来的车也继续翻覆在前车翻覆的路上。
秀:特出。堆:土墩。湍:急流之水。行:品行。非:非议。监:通“鉴”,前车之鉴。覆车继轨:紧跟着又翻车。

凡事都具有两面性,因此必须辩证客观地去对待每一件事。既要勇于不断进取,敢于承担责任,努力做优秀的人才;同时也要注意把握好分寸,做事不能过于锋芒毕露,并且团结好各方力量,处理好人际关系,先进带后进,才能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爱戴的人才,永远立于社会的不败之地。

回答4:

【典故】“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这句话原出自三国魏人李康的《运命论》。李康所作的《运命论》旨在探讨国家治乱与士人个人出处之间的关系问题。他强调“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可是志士仁人“蹈之而弗悔”,目的是为了“遂志而成名”。不想这话今天竟成了中国人古来已是嫉妒成性的证据。 【评论】在一片树林里要是有哪棵树长得太高而突出于其它的树木,大风刮过来必定最容易催断这棵突出的树,告诫人们不要太过在众人里出风头,风头出多了,必将遭到外部势力的首先发难。 不过在当今这个崇尚个性的时代,这个原本含贬义的句子也含有了更多积极的意义,如果你是一个有才有德之人,你张扬你的个性,将你的优点发挥到极致,对朋友无害,对社会无害,甚至对国家有利,那么木秀于林也应值得提倡。中国人有一个缺点,就是太注重类同于大众,不注意发扬自身的个性之有利的一面

回答5:

一棵树长的太高,风必定要摧毁他;岸边的土堆太突出,水流必定要冲刷掉他;行事都比别人高明,众人必定非议他。前面的教训并不遥远,后面倾覆的车子却依然继续这样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