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到底是不是以儒家为底色的士人?——与我醉欲眠君且去先生商榷
2016-01-22 10:19:00
下载LOFTER我的照片书 |
拙文以为:读苏词当看他沉郁低回处,而不当看他豪迈高旷处。东坡生命的底色,本也是沉郁的、痛苦的,只是大多数时候,他用庄情释理,把这一底色掩住了。
@我醉欲眠君且去- 先生评论道:东坡恐怕未必这样认为。《书黄子思诗集后》云,他欣赏的是“苏李之天成,曹刘之自得,陆谢之超然。”只字未道性情,“李太白、苏子美,以英伟绝世之姿,凌跨百代,而魏晋以来,高风绝尘,亦少衰矣”,他欣赏的是古代诗人身上那种“超然”,“高风绝尘”,而不是如世俗一般人那样被悲欢离合世事所羁绊。文章后面提到的韦应物、柳宗元,也是“发纤穠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司空图“诗文高雅”,“梅止于酸,盐止于咸,饮食不可以无盐梅,其美常在咸酸之外”,都是强调超越于世俗悲欢离合之外的高情逸致。我觉得对东坡更好的解读应该是世缘与仙怀同在,这本是他生命中一而二,二而一的事情,他的世缘俗情之中永远寄托着仙怀,仙怀之中又永远保留着挥之不去的世缘俗情,所以不管在他的诗里面也好,词里面也好,我们总能看到这两个交叉命题同时存在。比如,“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又如上面引到的“饮食不可以无盐梅,其美常在咸酸之外”,我觉得这两个命题对东坡都很重要,离了哪个都不成其为东坡,但我觉得东坡总体而言还是看重自己仙怀的那一面。我觉得读古人诗文,最好是能做到无我,就古人自己看重的那一部分去学习,这才叫向古人学习。否则,驱驾古人的词句来表达自己的诗学主张,那你完全可以把这里的苏东坡换成任何别的诗人,苏东坡就变成了数学里面的xyz,只是一个符号而已,可以任意代换,只要你的解释技巧足够高,都能言之成理。虽然你也能做到言之成理,但是,这样的学习,还叫学习吗?这叫诠释。东坡的诗学主张其实跟徐老师本来就是相反的,理由和证据除了我上述列出来的以外,最好的就是苏东坡的《送参寥师》,在这首诗里面,苏东坡其实更多的是表达了一种跟韩愈诗学主张完全不同的另一种见解。韩愈是什么见解?看一下《送高闲上人序》就很清楚了“…往时张旭善草书,不治他技。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细读之下我们会发现这种主张跟徐老师非常类似,不就是徐老师一直以来强调“哀乐过人”性情说吗,所谓“忧愁不平气,一寓笔所骋”。但苏东坡恰恰是反对韩愈的这种主张的,他说“细思乃不然”,他认为,“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他认为要空静不要性情,才能真正做到“了群动”、“纳万境”,具体如何做呢,要像浮屠人那样“视身如丘井”,要想更好地观察自己阅历人生,必须要“卧云岭”,卧在高高的云岭之上,超然物外,不被世俗感情所羁绊才行。岂是徐老师所说的“哀乐过人”?又岂是韩愈所主张的“忧愁不平气,一寓笔所骋”?
我回覆道:看作家要第一看人生经历,第二看作品,最后再看理论,如果理论与前二者矛盾,服从前二者。如果作品理论与前者矛盾,服从前者。我当年理科很好非常容易就考进清华了,依然改变不了我厌恶理科的本色。
@我醉欲眠君且去- 先生又继续说:你确定你所还原的作家人生经历是作家真实的人生经历?你确定你所理解的作品含义就是作家真实含义?一定要理论服从于作家人生经历和作品本身,岂不就变成了一定要让理论服从于你自己的理解本身?那你还读什么诗,好好研究一下你自己不就得了。
我再次回覆:你这样是否定了历史记述,那什么都不要谈了。你只需要相信你自己对理论的感觉就行了。
@我醉欲眠君且去- 先生又道:
我相信这些转发徐老师微博的人多半没有好好阅读前面我那些评论,你们这样做本身就是对徐老师最大的反驳。为什么?你们自己就没有做到先阅读我的“作品”,而是只看徐老师的说法,只觉得看起来挺有道理的,于是就转发,这不就是徐老师所瞧不起的“据理悬断”么?
这个问题我不作覆。相信大家都有自己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