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和林徽因有过感情经历。
1921年,16岁的林徽因游历欧洲结识了当时在英国留学的徐志摩。林徽因被徐志摩渊博的知识,风雅的谈吐所吸引。而徐志摩也被林徽因出众的才华与美丽所吸引,两人也都是以书信往来。徐志摩为林徽因写过很多情诗。
扩展资料
《猛虎集序》中有提到,他在二十四岁以前,与诗“完全没有相干”,是与林徽因的相遇,激发了他的新诗创作。同年3月与发妻张幼仪提出离婚。
徐志摩和林徽因一起组织活动和演戏,并常有书信来往。1924年泰戈尔访华期间,徐志摩和林徽因共同担任翻译,之后徐志摩陪同泰戈尔去了日本,林徽因到了宾夕法尼亚大学,当徐志摩与林徽因再次见面的时候,已是四年之后。
这期间,徐志摩已与陆小曼完婚,林徽因也嫁给了梁思成。
徐志摩对林徽因的影响也很大。他是林徽因文学道路上的引路人。多年以后,林徽因也曾对自己的儿女说:“徐志摩当初爱的并不是真正的我,而是他用诗人的浪漫情绪想象出来的林徽因,而事实上我并不是那样的人。”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林徽因
与林徽因相见之时,徐志摩已是一个两岁孩子的父亲,二十四岁的他与林徽因
相比大了八岁,是大哥哥辈的人物了。当时,他的妻子张幼仪与孩子都来了伦敦。
在徐志摩发动多次猛烈攻势之后,林徽因看似牢固的防线最后决了堤,她是这样对
他说的:我不是个感情随意的女子,你必须在我与张幼仪之间作出抉择。浪漫的徐
志摩即回家告诉张幼仪,准备离婚。张幼仪虽然感到太突然,但仍理智地对待这件
事,随即带着孩子往德国留学去了。林徽因就这样当了第三者,这一插足后果比较严重。事实上,徐志摩也做了第三者,因为林徽因当时也已经许配了梁思成。
林徽因并没有在英国跟徐志摩相恋过,所谓"康桥之恋"只不过是后人希望看到才子佳人圆满成真而yy出来的片段,并非是她逃避徐志摩对她的感情所以才这样说,而是徐志摩爱的确实是他用诗人的浪漫情绪想象出来的林徽因。
十六岁的林徽因对徐志摩有好感,甚至可以说是仰慕这位大诗人,她钦佩徐的才华并认为徐志摩是一个在她眼里可爱的朋友,可是当一个十六岁未成年少女遇见一个比她大八九岁并且是个已婚男子而且还是一个三岁孩子父亲时,在这样不对等的情况下林徽因就对他不太可能对徐志摩有爱情方面的幻想,不然她不会第一眼见到徐志摩张奚若就叫他们"叔叔",林徽因喜欢徐志摩的诗,她知道徐志摩很有才华,可是她也很清楚徐志摩身上有股她不喜欢的俗气,她也清楚徐志摩的为人"不安分",多年后,她也曾对子女这么议论过徐志摩说他也是那种会喜欢上"穿粉红鞋子的女人",可见她对徐志摩的喜欢与爱更多是趋于友情,而梁思成他却是那个能够看到她所有的缺点并且还能够爱着她的人。
林长民给徐志摩这一封信:
志摩足下:长函敬悉,足下用情之烈,令人感悚,徽亦惶恐不知何以为答,并无丝豪(毫)mockery(嘲笑),想足下悮(误)解耳。星期日(十二月三日)午饭,盼君来谈,并约博生夫妇。友谊长葆,此意幸亮察。敬颂文安。
林徽因莫逆之交费慰梅(WilmaFairbank)的话说得更详尽,她在《梁思成与林徽因》一书(曲莹璞、关超等译)中写道:
在多年以后听她(按,指林徽因)谈到徐志摩,我注意到她的记忆总是和文学大师们联系在一起——雪莱、基兹、拜伦、凯塞琳?曼斯菲尔德、弗吉尼亚?伍尔芙,以及其他人。在我看来,在他的挚爱中他可能承担了教师和指导者的角色,把她导入英国的诗歌和戏剧的世界,以及那些把他自己也同时迷住的新的美、新的理想、新的感受。就这样他可能为她对于他所热爱的书籍和喜欢的梦想的灵敏的反应而高兴。他可能编织出一些幻想来。
我有一个印象,她是被徐志摩的性格、他的追求和他对她的热烈感情所迷住了,然而她只有十六岁,并不是像有些人所想像的那样是一个有心计的女人。她不过是一个住在父亲家里的女学生。徐志摩对她的热情并没有在这个缺乏经验的女孩身上引起同等的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