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曲高和寡 [ qǔ gāo hè guǎ ] 原比喻知音难得。后用“曲高和寡”比喻言论或作品不通俗,不能为多数人所了解或欣赏。和(hè)。
出 处:战国·楚·宋玉《对楚王问》:“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翻译:曲调越高深,能跟着唱的人就越少。
2、弦外之音 [ xián wài zhī yīn ] 比喻言外之意。即在话里间接透露而没有明说的意思。
出 处:南朝宋·范晔《狱中与诸甥侄书》:“弦外之意,虚响之音,不知所从而来。”
翻译:弦外之意,空响的声音,不知道从哪里而来。
3、高山流水 [ gāo shān liú shuǐ ]比喻知音或知己。也用以比喻乐曲的高雅精妙。
出 处:《列子·汤问》记载,春秋时伯牙善弹琴,钟子期善听琴。一次伯牙弹琴时,琴声时若高山,时若流水,只有钟子期能领会其中的含意。
4、余音绕梁 [ yú yīn rào liáng ] 形容歌声优美,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出 处:《列子·汤问》:“既去;而余音绕梁X;三日不绝。”
翻译:韩娥去齐国,路上断了粮,便以歌唱求食。唱后歌声绕着屋梁三天不绝。
5、四面楚歌 [ sì miàn chǔ gē ] 楚汉交战时,项羽的军队驻扎在垓下,兵少粮尽,被汉军和诸侯的军队层层包围起来,夜间听到汉军四面都唱楚歌,项羽吃惊地说:“汉军把楚地都占领了吗?为什么楚人这么多呢?”(见于《史记·项羽本纪》)比喻四面受敌,处于孤立危急的困境。
出 处:朱自清《航船中的文明》:在这四面楚歌里,凭你怎样伶牙俐齿,也只得服从了。
1 哀而不伤:形容诗歌、音乐优美雅致,所表现的伤感情调适度。也比喻事适中,没有过于不及之处。也形容装出悲哀的样子,但并不真正伤心。2哀丝豪竹:指悲壮动人的音乐。3大吹大擂:许多乐器同时大声吹打,表示庆贺。现多比喻大肆宣扬,过分的夸张显示。4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得或乐曲高妙.5黄钟大吕:形容音乐或文辞正大、庄严、高妙、和谐。6黄钟毁弃,瓦釜雷鸣:黄钟被毁坏弃置一旁,声音低沉的沙锅却发出雷鸣般的声响。7急管繁弦:形容乐曲复杂热闹,也作“繁弦急管”。8胶柱鼓瑟:把瑟上调音的拄用胶粘住再弹奏。比喻拘泥死板不知灵活变通。9靡靡之音:指低级趣味,使人萎靡不振的音乐。10轻歌曼舞;形容轻松愉快的音乐和柔美的舞姿。11声情并茂;形容演唱时的音色优美,所表达的感情丰富动人。12异曲同工:曲调虽然不同,却都同样的美妙。比喻做法不同,但效果却相同。13亡国之音;指颓靡的乐曲。14弦外之音:指除弦乐器的丝线上发出的声音以外的声音。比喻说话中间接透露,而不是直接说明的意思。
断章取义、靡靡之音、南风不竞、不同凡响、黄钟大吕、弦外之音、轻歌曼舞、余音袅袅、有板有眼、黄钟毁弃、一唱三叹、周郎顾曲、五音六律、一板三眼、郑卫之音、引商刻羽、顿挫抑扬、箫韶九成、钧天广乐、丝竹管弦、亡国之音、击节称赏、正声雅音、朱弦三叹、变徵之声、八音遏密、金鼓喧阗、不知肉味、弹丝品竹、击节叹赏、北鄙之音、驷马仰秣、峨峨洋洋、鼓吹喧阗、桑间之音、一片宫商、亡国之声、巴人下里、北鄙之声、一倡三叹、龙言凤语、穷极要妙、吹弹歌舞、吹篪乞食、狗马声色
声震林木 阳关三叠 繁弦急管 曲高和寡 靡靡之音 绕梁三日 珠落玉盘 出谷黄莺 一唱三叹 五音不全 天籁之音 高山流水 余音绕梁 若即若离 虚无飘渺 铿锵有力 荡气回肠 震耳欲聋 不绝如缕
威望对你有用
余音绕梁、绕梁三日、琴瑟和鸣、抑扬顿挫、珠圆玉润、一字一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