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使用初中政治教材中的资源

2024-12-23 11:46:33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新课程改革后,新编的思想品德政治教材,冲破了原先的政治课理论性强,离学生的生活较远,缺乏感性认识,深奥难懂,不易掌握的怪圈。具有科学性、思想性、实践性。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结合学生特点、国情和地区性特色充实了大量可感受性材料:图片、图表、故事、名人名言、社会新闻等。为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添了知识链接,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还设置了大量的议一议、想一想、说一说、探究、感悟、实践等活动栏目。这些栏目的设置,增加了学生的体验感,对学生学习知识,增强社会的责任感,增强爱国意识,培养高尚情操,树立远大理想,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也为教师的教学构建的广阔的平台。那么作为一名政治课老师如何适应新课程背景下的政治课教学,合理开发和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呢?下面本人就九年级第二单元第一节《共同的问题,共同的选择》的教学,谈谈自己的做法,与大家共勉。 一、利用教材资料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学开始时,我投影赵名鸣家乡经济发展、环境变化的文字资料,并自己配以图片,同时,还配上赵名鸣与父亲的对话的话外音。赵名鸣说:“小镇这样的繁华能维持多久?照此下去,二十年后的小镇会是什么样子?古迹还会有吗?树木、小河还会有吗?”父亲乐呵呵地说:“孩子,那不是我们管的事情,挣钱才是最重要的.”看完后,抛出问题:赵名鸣的担心是多余的吗?你能说一说如果照此下去小镇的未来会是什么样子?现实生活中,小镇所反映的问题带有普遍性吗?如果各个地方都像小镇的那样发展、人人的想法都像赵名鸣的父亲那样,我们生活的世界会是什么样的后果?引入了新课,既把学生引入了情境,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引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用材料承上启下,引人入胜,环环相扣,步步深入 仍然利用导入材料,让学生讨论“小镇的未来会是什么样子?”这样就自然过渡到下文的学习,又引发学生对“生态危机危害”的深入思考,急于寻找问题的答案,这样就抓住了学生。教师在这种情况下作深一步设问如:面对全球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我们有没有什么可行的解决办法呢?启发学生会主动学习,全心投入,教学就起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三、用材料来印证知识,加深理解,提高运用能力 教学时我让学生认真阅读课本材料:“竭泽而渔”、“焚林而猎”、“杀鸡取卵”、“网开三面”、“里革断罟”这几个词的含义是什么?你看到过现实生活中与此类似的现象吗?对这些现象你会提出什么好建议?通过对材料的思考、问题的研讨,学生对生态危机相关的知识加深了印象,更加认识到只有走可持续发展战略之路,才能保护我们的共同家园——地球。同时通过材料的分析学生也学会了方法和技巧,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利用教材活动建议,培养自主探究 实践性是《思想品德》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特点,学生通过自主参与、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做中思考,在做中体验,形成和发展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如我在讲“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的危害时,为了留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探究空间,激发学生的主动研究、投入的欲望。我充分利用教材的“活动建议”。让学生展示自己课前收集的“世界上严重的环境破坏事故或公害事件”、交流“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与过去相比有了哪些变化。”通过实践活动,学生体验、感悟到破坏生态环境的危害性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 五、适当拓宽课本资源,展示图片材料,从感性上加深认识 教学中选取了一些生态环境破坏前后的对比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如水质变化资料:50时年代淘米洗菜,60时年代水质变化,70时年代鱼虾死光,80时年代洗马桶盖等材料进行投影展示,通过对比让学生感受我们生活的生态环境的变化,树立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当然,课本资料的运用要注意合理性。要经过认真的考虑,不是随心所欲,想怎么用就怎么用,而要认真的组织,什么材料有利于情境的创设,什么材料有利于对旧知识的回顾,什么材料有利于引出对课文的学习,什么材料有利于知识的理解……心中要有数,要区别对待,要有周密的安排,要结合知识加以整合,要切合学生实际,不能千篇一律。更不要为了使用材料而用材料,可以适当穿插课本外的资源,但不要去堆砌材料,充分发挥材料对学生情感、价值观、态度的培养;对知识的理解、巩固运用作用。要让鲜活的材料充满灵气。另外,在使用材料的同时要注意学生能力的培养,要把阅读、交流、感悟、探究等活动结合起来,举一反三。只有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材料的合理使用能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促进学生良好心理素质、法制观念、道德品质、社会责任感的形成,能培养学生实践精神和创新能力。有助于实现学科教学目标的多元化,教学过程的民主化,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成为学生在参与中掌握知识,在体验中培养情感,在探究中学会思考,在交流中展开个性的空间。让我们的思想政治课成为学生掌握知识,培养品德,锻炼意志,陶冶情操的乐园。这样才不负教材编者的良苦用心,才能充分发挥课本资源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