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网上摘抄的,供参考。
比喻强调的是甲乙两物的相似性,而比拟却是利用它们之间的不同特性,使两体融为一体,这是区别比喻和比拟最重要的标志。
(1)故人已经成为瓮中之鳖,不好玫暂且围着算了。(徐海东《奠基礼》)
(2)他确乎有点像一橡树,坚壮、沉默,而又有生气。 (老舍《骆驼祥子》)
(3)月亮一露面,满天的星星惊散了。(杨朔《金字塔夜月》)
(4)真理它却不会弯腰。(臧克家《胜利的狂飚》)
例(1)取瓮中之鳖待擒这一点说明敌人当时的处境,二者有相似点, 能给人具体形象的感受,这是比喻。例(2)从树的外形特点联想到样子的外貌、气质特征,两者有相似点,也属比喻。例(3)“月亮”、“星星”本是无生物,并无“露面”、“惊散”这样的特征,现以生物的特征描写它们.只是为了让其情态逼真,跃然纸上,这是比拟。例(4)将无形的抽象物“真理”人格化、形象化,也属比拟。
拟人修辞方式:把事物人格化,把本来不具备人的一些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的。这个就不用多解释了吧。例子:小鸟在枝头快乐地唱起歌谣。
比拟就是把一个事物当作另外一个事物来描述、说明。
比喻就是用某些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明的事物。
拟人就是把事物人格化,把本来不具备人的一些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的。
希望能帮到你 (*^__^*)
一、拟人
1、词语概念:拟人修辞方法,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就像童话里的动物、植物能说话,能大笑)。
2、例句:
(1)小鸟在枝头快乐地唱起了歌谣。
(2)小树在跟小朋友们招手。
(3)太阳公公正冲我笑呢!
(4)懒狮子说:“我才不吃苦头呢!”
(5)看,秋婆婆边走边说:“秋天将要过去,冬天就要来临。赶快穿些衣服吧!”
(6)阳光透过窗子,射进了屋子,轻轻地对我说:“美好的一天又开始了,好好加油吧!”
(7)一朵朵白云微笑地看着人们劳动。
二、比喻
1、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是修辞学的辞格之一。也叫“譬喻”、“打比方”,中国古代称为“比”、或者“譬(辟)。著名文学理论家乔纳森·卡勒为比喻下的定义:比喻是认知的一种基本方式,通过把一种事物看成另一种事物而认识了它。也就是说找到甲事物和乙事物的共同点,发现甲事物暗含在乙事物身上不为人所熟知的特征,而对甲事物有一个不同于往常的重新的认识。依据描写或说明的方式比喻可分为“明喻(直喻)”、“暗喻(隐喻)”、“类喻”、“借喻”、“对喻”、‘博喻”、"简喻”、“详喻”、‘引喻”、“虚喻”。
2、例子:
(1)夜和失明的野藤,还在那里摸索着,碑上的字迹。(「夜和野藤」是本体,喻体是「人」,但不写出来,保留了人失明和摸索的特征。)
(2)有时开着自己的车从这里路过,总是看到路轨伸展着生锈的臂膀通向远方。(「路轨」是本体,喻体是「人」,但不写出来,保留了人伸展着臂膀通向远方的特征。)
三、比拟
1、比拟就是把一个事物当作另外一个事物来描述、说明。 比拟的辞格是将人比作物、将物比做人,或将甲物化为乙物。运用这种辞格能收到特有的修辞效果:或增添特有的情味,或把事物写得神形毕现,栩栩如生,抒发爱憎分明的感情。诗歌、小说、散文、寓言、童话等经常使用比拟的辞格。
2、例句
(1)“她似乎衣袋里全装着天真,一掏出来就可以用。”——(韩少功《火宅》)
“天真”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在这个例中被比拟成一个有形的事物,十分形象。
(2)在这里的人们中间,我最不愿与之离别的就是海涅,我恨不得把您也装进我的行李袋中去。”——(马克思《给海涅的信》 )
在这个例句中,马克思将海涅当做行李一样来处理,是拟物的手法,显得十分风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