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常德的传说与神话?

只要常德的。。。。
2024-12-19 17:04:11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桃花源
一千五百多年前,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写了一篇千古名文《桃花源记》(为其诗《桃花源》之序)。说是武陵地方的一个渔夫,沿着一条小溪航行,忽然看到山中有一个缺口,就丢下船从这缺口里走进去,发现了另外一个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土地平旷,房屋整齐,人民生活古朴而富裕,男女老少熙熙为乐,看到渔人大吃一惊,纷纷请他回家吃饭饮酒,自称祖先是为了逃避秦时的战乱,逃进桃花源来生活。这些人不知道秦以后有过汉朝,汉朝以后又有晋朝。渔人在这桃花源里住了好几天,想家了,就与他们告别。出了桃花源,以后再去寻找,就找不到了。

【桃源行】
作者: 王维
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去津。
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忽视人。
山口潜行始隈隩,山开旷望旋平陆。
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
樵客初传汉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
居人共住武陵源,还从物外起田园。
月明松下房栊静,日出云中鸡犬喧。
惊闻俗客争来集,竞引还家问都邑。
平明闾巷扫花开,薄暮渔樵乘水入。
初因避地去人间,及至成仙遂不还。
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
不疑灵境难闻见,尘心未尽思乡县。
出洞无论隔山水,辞家终拟长游衍。
自谓经过旧不迷,安知峰壑今来变。
当时只记入山深,青溪几曲到云林。
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

【桃源行】
王安石
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去津。
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不见人。
山口潜行始隈隩,山开旷望旋平陆。
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
樵客初传汉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
居人共住武陵源,还从物外起田园。
月明松下房栊静,日出云中鸡犬喧。
惊闻俗客争来集,竞引还家问都邑。
平明闾巷扫花开,薄暮渔樵乘水入。
初因避地去人间,及至成仙遂不还。
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
不疑灵境难闻见,尘心未尽思乡县。
出洞无论隔山水,辞家终拟长游衍。
自谓经过旧不迷,安知峰壑今来变。
当时只记入山深,青溪几度到云林。
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

【桃 花 溪】
张旭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

回答2:

一千六百多年前,东晋诗人陶渊明写下了千古流传的《桃花源记》。关于此记之缘由,众说纷纭。然《桃花源记》中的“世外桃源”在我的家乡这里,还真有一处真迹,取名为“桃花源”。

回答3:

毛主席的这首词:常德德山山有德,长沙沙水水无沙:常德德山山有德说的就是位于常德德山的“乾明寺”;据说:当年乾明寺在方圆500里,只要发生大灾大难的时候,乾明寺就开仓赈粮,并且,敲响寺庙里面的大钟,告知所有灾民可以到寺庙里面领救济物质。为此。当地就有了一个歇后语:打德山鼓。

回答4:

  常德花山的刘海砍樵。
  刘海砍樵》
  是湖南花鼓戏中的名篇。刘海故里为陕西西安户县阿姑泉欢乐谷, “刘海砍樵[1]”这段爱情传说在湖南可以说家喻户晓,而随着花鼓戏《刘海砍樵》的演绎和传唱,也为全国不少观众所熟悉。
  编辑本段历史渊源
  但是,很少有人知道这个戏曲的发源地———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周新国先生《武陵藏珍》记载:“古城常德多古井,著名的有四眼井、丝瓜井、葵花井等。丝瓜井位于城内泮池街文条巷与丝瓜井巷交汇处。传说井水中有丝瓜影像,取井水置水桶和木盆等容器中同样现出丝瓜影像,因而得名。临井而观,井口直径五尺余,深约三丈多,上口小,下腹大,似缸倒置,井水清洌,冬暖夏凉,久旱不竭。丝瓜井历史悠久,具体建于哪个时代,无从考证。流传于常德民间的‘刘海戏金蟾’、‘刘海砍樵’源于刘海和胡秀英一段坚贞的爱情故事。
  编辑本段神话传说
  相传常德城内丝瓜井里有金蟾,经常在夜里从井口吐出一道白光,直冲云霄,有道之人乘此白光可升入天堂。住在井旁的青年刘海,家贫如洗,为人厚道,事母至孝;他经常到附近的山里砍柴,卖柴买米,与母亲相依为命。一天,山林中有只狐狸修炼成精,幻化成美丽俊俏的姑娘胡秀英,拦住刘海的归路,要求与之成亲。婚后,胡秀英欲济刘海登天,口吐一粒白珠,让刘海做饵子,垂钓于丝瓜井中。那金蟾咬钓而起,刘海乘势骑上蟾背,纵身一跃,羽化登仙而去。后人为纪念刘海行孝得道,在丝瓜井旁修建蟾泉寺,供有刘海神像。
  编辑本段相关作品
  唱遍祖国大江南北的湖南花鼓戏《刘海戏金蟾》《刘海砍樵》两个剧本,就是取材于这一典故。
  编辑本段戏文
  (女)我这里将海哥好有一比呀!刘海砍樵(7张) (男)胡大姐, (女)哎 (男)我的妻, (女)啊 (男)你把我比作什么人罗! (女)我把你比牛郎,不差毫分哪。 (男)那我就比不上罗! (女)你比他还有多咯, (男)胡大姐你是我的妻罗, (女)刘海哥你是我的夫哇。 (男)胡大姐你随着我来走罗, (女)海哥哥你带路往前行哪, (男)走罗嗬, (女)行罗嗬, (男)走罗嗬, (女)行罗嗬, (合)得儿来得儿来得儿来哎哎哎。 (男)我这里将大姐也有一比呀, (女)刘海哥, (男)哎 (女)我的夫, (男)啊 (女)你把我比作什么人, (男)我把你比织女,不差毫分哪, (女)那我就比不上哪! (男)我看你俨像着她罗。 (女)刘海哥你是我的夫哇, (男)胡大姐你是我的妻罗, (女)海哥哥你带路往前走哇, (男)我的妻你随着我来行哪, (女)走哇, (男)行罗, (女)走哇, (男)行罗, (合)得儿来得儿来得儿来哎哎哎。
  还有德山的善卷先生。
  常德一带还有这样一个关于善卷先生的神话传说。

  在很久很久以前,德山附近有一对中年夫妇,男耕女织,格外勤劳,过着丰衣足食的日子。只可惜俩口子没有子嗣,“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为这事急坏了俩口子。没办法,他们请了一个算命先生算一算。算命先生说,您俩口子命中无子。这下可把俩口子急傻了,这怎么得了呢!他们求算命先生无论如何要给化解化解。算命先生叹了一口气,给他们留下一句话,要想生子,多做善事。

  从此以后,俩口子行善积德。叫化子要饭,给上一把米,遇上吃饭时留叫化子吃饭,傍晚来了叫化子还留宿一夜。一年两载之后,还是没有生仔的迹象,俩口子更加着急。

  一天, 俩口子过江有事,看到渡船破得实在是不成话,渡船四眼漏穿,行船渡水非

  常危险。俩口子一商量,倾其所有捐了一条渡船方便行人。

  就在俩口子捐出渡船的第二天,家里来了一个老叫化子,蓬头垢面,饥饿难耐。俩口子热情招待饭菜,还帮他洗去身上的污垢,老叫化子感激涕零。老叫化子临走的时候,从他的一个竹篓里取出一条金色的鳝鱼作为报答,还特意嘱咐要把这条鳝鱼做给娘子吃,他说吃了这条鳝鱼发子发孙的。

  十月之后,女主人生下一男娃,白白胖胖,就是头有点像鳝鱼,俩口子都说是吃了那条鳝鱼变的。男娃长大成人,是一位白面书生。因为头长得像鳝鱼的头,并且头发卷曲,加之他也和父母一样行善积德,因此,这个白面书生人们称他善卷先生。

  善卷先生天姿聪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读书过目不忘。远近有不少人拜在他的门下受教。通过他的教化,把一个个蛮霸的“枉人”教成了文明人。受善卷的教化,德山方圆百里之内,人们知礼义、明廉耻,其乐融融,过着丰衣足食的太平日子。

  然而,从东海来的一条恶龙破坏了这里的幸福生活。东海龙王的三太子喜欢游玩。一日,它沿着长江进入洞庭湖,玩了几日之后觉得索然无味,想返回长江继续向上游玩,不料误入歧途,进入了沅江。当它发觉这条江又浅又窄,才知道找错了路,它只好在沅江的一个深潭里暂时安身。这个深潭就是德山脚下的老龙潭。龙王三太子在潭里住了几日,还是找不着归路,发起躁来,在潭里不停的翻身。它这一翻身可不得了,翻起的巨浪排山倒海冲击两岸,如摧枯拉朽,造成江堤溃决,两岸一片汪洋,地势低洼处的百姓喂了鱼鳖。住在德山上的善卷先生望着山下的深潭,恨不能亲手捉住这条恶龙,将这条孽畜碎尸万段。手无缚鸡之力的善卷先生显然不是孽龙的对手,善卷先生只好望江兴叹。

  这时,一位老叟来到他身边,这是善卷先生的邻居。老人说,先生,要制服这个畜牲不难,我这里有一把祖传的宝剑,可以斩妖屠龙。善卷先生一看,宝剑熠熠生辉,锋利无比。善卷先生拿起宝剑就想下江杀龙,被老人一把拉住。老人说,我这里有一点吃的东西,你吃饱了才有力气去杀龙。善卷先生吃了老人送给他的一个奇大的蛋,吃完之后才知道这是一个龙蛋。善卷先生顿觉自己力大无朋。

  善卷操起宝剑杀入江中,与龙王三太子展开一场恶斗。经过三天三夜的较量,龙王三太子渐渐力乏,善卷先生却越斗越勇。善卷先生挥剑砍断四只龙爪,痛得龙王三太子满地打滚。善卷先生趁势一把按住龙头,手挥宝剑要剁下龙头之际,被云端里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劝住,观世音菩萨要善卷先生饶龙王三太子不死,让它悔过自新。善卷先生只好放过它。

  观世音菩萨告戒龙王三太子,如再作恶定斩不赦,要龙王三太子在善德山下的潭中修身养性。这个潭就是现在的德山老龙潭。观世音菩萨给龙王三太子上了铁锁,把它锁在一个铁桩上。龙王三太子问观世音菩萨几时它才能翻身?观世音菩萨说,你要等到铁树开花水倒流之时。

  到了宋代,一位朝廷高官来常德德山拜谒善卷先生的圣迹,由于爬山,累得满头大汗,顺手将自己的乌纱帽挂在德山的铁桩上,不料顿时满天乌云翻滚,沅江涌起大浪,吓得这位高官赶紧戴好帽子准备下山。非常奇怪的是,这位官员一戴好帽子就云开雾散,沅江也波浪不兴。原来是龙王三太子以为铁树开了花,它可以翻身了。

  古时候人们乘船经过德山老龙潭,切记不能打鼓,以免惊动了龙王,它一翻身就不得了。现在常德人还用“心里在打德山鼓”来形容心里的紧张。

  制服孽龙之后,善卷先生依然教书授徒,以德化民。善卷先生有功德于民,人们就把善卷先生居住的枉人山改叫善德山,简称德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