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学生零用钱数量的调查报告(1000字)

2024-11-28 12:16:41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98.6%的中学生都有零用钱

  调查数据显示:有零用钱的学生占了被调查总数的98.6%,没有零用钱的学生仅占1.4%。

  研究人员认为,现在的学生都是家里的"独苗"、被喻为祖国的花朵,家长对自己小孩几乎是百依百顺,疼爱有加,即使自己再省吃俭用,孩子那里总是应用尽有,谁不想让自己的孩子过的好些呢?有些父母在孩子上学前总会在他们兜里放上几元钱,给孩子买些零食和学习用品。在孩子出门玩耍时也会给孩子准备一些花费,这些零花钱也是家长对自己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部分投资。只有极少数家庭的孩子可能每天的生活都是由父母来安排所以也不用什么零用钱了。

  ·初中生零用钱每月多在50元以下,高中生的消费层次更为平均

  调查数据显示,在初中生中,每月零用钱在50元以下的占了绝大多数,其比例为70.2%;而51-100元的占14.9%;101-200元的占6.4%;201元以上的占8.5%。而高中生零用钱的数目则相对更为平均,在不同的区间中所占的比例均比较接近。其中所占比例最高的为201元以上,占30.4%。其次为151-200元的占26.1%;而100元以下和101-150元的零用钱段均占21.7%。

  研究人员认为,初中生年龄尚小,平时花费不多,加之初中学生的判断能力和行事能力都相对较弱,家长们一般不会给小孩太多钱支配,只有在一些郊游、外出时间较长的情况下才会相对更为"慷慨"一些,一般在平时就每次给个几元钱,以应付日常花销和每日车费为主。因此大多数初中生的每月零用钱金额在50元以下。

  相对来说,高中生各方面的开支比较多,学习上的花费要明显多于初中生,对于自己孩子在学习上的正常开销,家长们的出手是毫不犹豫的,同时孩子们平时的生活花费和日常零用钱,也开始随之"水涨船高"。

  ·94.4%的中学生零用钱来自父母

  注:多选题合计》100%

  那么中学生们的零用钱是从哪里来的呢?调查数据显示:孩子的零用钱绝大多数来自父母,占了94.4%的中选率;来自祖父母、外祖父母的占了19.7%;其他亲戚给的占7.0%;以及自己打工而来的(以高中生为主)占4.2%。交叉分析发现,高中生相对初中生来说,通过奖学金和打工获得一些零用钱的比例略高一些。

  研究人员认为,没有经济来源的学生,生活开销一般都是依赖自己的父母,少部分学生与祖辈或其他亲属同住的,也会经常收到他们给的零用钱,这也是基于长辈对幼辈的爱护。因此,他们的零用钱绝大多数来自父母。

  少部分期望"自食其力"的学生还会通过打工来改善自己的生活条件,同时也接触了社会,丰富了社会经验。但中学生的年龄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小,能同意他们利用课余打工的家长还是不多。

  ·中学生零用钱的三大"流向":购书、储蓄、买零食

  注:多选题合计》100%

  那么青少年学生的零用钱平时都用在了什么地方呢?统计结果显示:零用钱用来购买书籍的学生人数占总数的47.7%;进行储蓄和买零食的均占46.5%;这3类用途的中选率明显高于其他用途。而玩游戏(包括一些家庭用电脑游戏)的占25.4%;体育运动花费占14.7%(其中初中生占初中生总数的8.3%;而高中生则占了23.5%);用自己零用钱买衣服的(包括服装和鞋类)占5.0%。

  交叉分析发现,初中生和高中生的零用钱花费存在一定的差异。高中生在玩游戏、体育运动和买衣服上的投入均明显高于初中生,而初中生的每月花费则相对更多的集中在买书籍上。

  研究人员认为,书籍是学生成长的精神养分,现在的文化书市也较为繁荣,课外的,课内的;娱乐性的,电脑知识类的;趣味爱好类的,文学小说类的,等等书籍在图书市场上都能买到,家长对于孩子购买书籍也持赞成态度,总希望孩子能多长知识,所以书籍消费成了学生零用钱的一大消费方向。

  大多数中学生们都把自己的零用钱用在了购书上,这实际上是中学生们对于文化消费的一种表现,许多青少年们朋友对未来生活充满着渴望,因此许多青少年通过各种各样的书籍来填充自己的业余生活和精神需要,这一现象应该引起家长们的注意。现在的学生课余生活丰富了许多,市场经济已经使得消费领域无孔不入。无直接经济来源的学生也成了许多商家的目标群体。在不少学校大门的两侧,学生经济正在迅速发展:杂货店、文具店、书店、网吧、小吃摊、电脑游戏光盘店等等一应俱全,五花八门。市区一些商业街上也开出青少年用品专卖店,无疑都是瞄准青少年学生这一消费群体,不少知名运动品牌也把这一群体作为重点消费对象。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学生消费市场上也在进一步启动。可以发现青少年的零用钱花费中,精神消费上的购书是居于首位的,但是目前国内的文化消费市场上针对青少年朋友的书籍还是非常的少,许多都是习题集和课内补习资料,可以填补青少年精神空间的书籍少的可怜,而国外的一些卡通漫画,故事书却充斥着市场,吸引了大批青少年,这实际上恰恰反映了国内相关书籍资源的缺乏,因此必须重视中学生的文化消费需求,挖掘中国式的精神消费内容,丰富青少年的业余生活。

  值得一提的是有46.5%的中学生朋友会把未花完的零用钱进行储蓄,而且相当多的学生储蓄是有明确消费目的的,是一种积攒行为。这个结果表明,勤俭节约的中华美德在我们小辈的身上也得到了继承和发扬。

  另外许多青少年学生比较喜欢吃零食,因此用于零食上的开销也占有较大的比例。

  ·近半数中学生自己保存,超过1/3的储蓄"回流"父母

  那么这些年龄相对较小的学生朋友们是如何处理自己的储蓄的呢?

  调查结果颇有趣味性,数据显示:有45.5%的学生是由自己保管自己的储蓄,同时有34.6%的学生会把储蓄"上缴"父母,由他们来保管,只有7.8%的学生会把储蓄存在银行里

回答2:

回答3:

随着人们经济能力的提高,如今的青少年一代在小学就开始有独立消费的行为,到了中学时代,他们一般都有一笔固定的消费资金(零花钱),有了经常性的独立购买活动。例如购买衣物:饰品、音像制品等自己喜欢的东西和上网交友娱乐等方面,虽然高消费的学生并不多,但是有关专家认为,十几岁的中学生对一些社会现象的辨析能力不强,在一些变味的“人迹关系”的影响下,难免会模仿。因此,良好的消费观念对于青少年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现今,中学生的生活,学习环境与其父母一代已完全不同,大部分家庭中的独生子女的高消费生活越来越严重。再者,由于目前一般家庭的经济状况比以前有极大的改善。父母大多不愿自己的子女“受委屈”,又随着家庭观念的转变,家长更尊重子女的意见,鼓励子女发展自身能力。因此,中学生在诸多的影响下消费观念产生了极大的变化。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有零用钱的学生占了被调查总数的98%,没有的仅占1.4%,现在的学生都是家里的“独苗”,家长对自己小孩几乎是百依百顺,疼爱有加,即使自己在省吃俭用,孩子那里总是应有尽有,可是谁也不想让自己的孩子过得好些呢?有些父母在自己的孩子身上放上零花钱,这些零花钱是家长对孩子成长的一部分投资。只有少数家庭的孩子可能每天的生活都是由父母来安排,所以也不需要什么零花钱了。但是对父母来说,高中生各方面的开支较多,学习上的花费明显多于初中生。对于在学习上的正常开销,家长们的出手毫不犹豫的同时,同学们的生活花费和日零用钱,也随之“水涨船高”。
因此中学生的消费行为反映了以下的几种消费心理特点:
|
1、求新性。中学生处于求新求异、富有好奇心的年龄阶段对外界新事物的接受能力特别强。于是在社会许多新鲜玩意的吸引下,“试一试”的想法成了这种心理的源泉。
2、兴趣性。据了解,由于有的学生是“追星族”便将每月开支中的大部分用在购买自己偶像的磁带或cd上等等,总的来说,主要消费对象自己的兴趣爱好有关,换言之,兴趣爱好越广泛,所花费的款项也就可能同比例增长,更何况现在的学生,兴趣广泛是普遍的事。
3、从众性。身在周围都是同龄人的环境中,加之有不少学生的家境不错,特别容易出现攀比的风气。这便使许多人产生“别人有什么,我也要有什么”的想法,加上时下的某些时尚主题,促进了这种心理的形成,跟进了流行大军。
4、盲目性。这种心理特点的形成是基于前几种心理的,且从众性心理起了主导作用。
古人曰,“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俭以养德”。养成刻苦节俭习惯,可以避奢侈,取道义,去邪心,有利培养高尚品德和坚韧意志。有道是“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纵观历史,大到邦国,小到家庭和个人,无不是兴于勤俭,败于奢靡。青少年的财政来源主要来自家长,家长应负起管教指导责任。家长要让子女了解家庭的收入和开支,根据家庭的经济状况,制定合理的消费计划,并从中学习承担家庭经济责任。学校应该进行消费观念教育,灌输“量入为出”的用钱方法,通过学习理财知识,了解借贷责任,力戒享乐奢靡陋习,帮助我们青少年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

回答4:

随着人们经济能力的提高,如今的青少年一代在小学就开始有独立消费的行为,到了中学时代,他们一般都有一笔固定的消费资金(零花钱),有了经常性的独立购买活动。例如购买衣物:饰品、音像制品等自己喜欢的东西和上网交友娱乐等方面,虽然高消费的学生并不多,但是有关专家认为,十几岁的中学生对一些社会现象的辨析能力不强,在一些变味的“人迹关系”的影响下,难免会模仿。因此,良好的消费观念对于青少年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现今,中学生的生活,学习环境与其父母一代已完全不同,大部分家庭中的独生子女的高消费生活越来越严重。再者,由于目前一般家庭的经济状况比以前有极大的改善。父母大多不愿自己的子女“受委屈”,又随着家庭观念的转变,家长更尊重子女的意见,鼓励子女发展自身能力。因此,中学生在诸多的影响下消费观念产生了极大的变化。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有零用钱的学生占了被调查总数的98%,没有的仅占1.4%,现在的学生都是家里的“独苗”,家长对自己小孩几乎是百依百顺,疼爱有加,即使自己在省吃俭用,孩子那里总是应有尽有,可是谁也不想让自己的孩子过得好些呢?有些父母在自己的孩子身上放上零花钱,这些零花钱是家长对孩子成长的一部分投资。只有少数家庭的孩子可能每天的生活都是由父母来安排,所以也不需要什么零花钱了。但是对父母来说,高中生各方面的开支较多,学习上的花费明显多于初中生。对于在学习上的正常开销,家长们的出手毫不犹豫的同时,同学们的生活花费和日零用钱,也随之“水涨船高”。
因此中学生的消费行为反映了以下的几种消费心理特点:
|
1、求新性。中学生处于求新求异、富有好奇心的年龄阶段对外界新事物的接受能力特别强。于是在社会许多新鲜玩意的吸引下,“试一试”的想法成了这种心理的源泉。
2、兴趣性。据了解,由于有的学生是“追星族”便将每月开支中的大部分用在购买自己偶像的磁带或cd上等等,总的来说,主要消费对象自己的兴趣爱好有关,换言之,兴趣爱好越广泛,所花费的款项也就可能同比例增长,更何况现在的学生,兴趣广泛是普遍的事。
3、从众性。身在周围都是同龄人的环境中,加之有不少学生的家境不错,特别容易出现攀比的风气。这便使许多人产生“别人有什么,我也要有什么”的想法,加上时下的某些时尚主题,促进了这种心理的形成,跟进了流行大军。
4、盲目性。这种心理特点的形成是基于前几种心理的,且从众性心理起了主导作用。
古人曰,“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俭以养德”。养成刻苦节俭习惯,可以避奢侈,取道义,去邪心,有利培养高尚品德和坚韧意志。有道是“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纵观历史,大到邦国,小到家庭和个人,无不是兴于勤俭,败于奢靡。青少年的财政来源主要来自家长,家长应负起管教指导责任。家长要让子女了解家庭的收入和开支,根据家庭的经济状况,制定合理的消费计划,并从中学习承担家庭经济责任。学校应该进行消费观念教育,灌输“量入为出”的用钱方法,通过学习理财知识,了解借贷责任,力戒享乐奢靡陋习,帮助我们青少年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