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ngsCar 朋友 您好!
首先肯定的回答您,癔症不遗传,最多就是在互动的过程中对孩子有些影响;
从您反应的情况来看,您爸爸不是癔症,您说您在网上看到的癔症的表现形式有些地方跟您爸爸相似,您所说的“好夸耀自己,显示自己,乐于成为大家注意的中心,喜欢得到别人的赞扬”等是人格特质,那里说的意思是,有癔症的人是存在着这些人格特质的,而并非说有这些人格特质的人就会得癔症。
妈妈说:爷爷以前也有这些行为模式,说明爸爸在成长过程中,从爷爷那里模仿到了许多东西,其中就包含有这些,也说明爸爸与爷爷的关系一般,因为他不接纳爷爷的一些不好的行为,这是很神奇的事情,只要孩子不接纳父母任何一方。他就会去模仿他的缺点和不足。
爸爸是我们的唯一爸爸,因为他是人、不是神,他肯定存在许多缺点和不足,我们要接纳爸爸的优点,同时也要接纳他的缺点和不足,您只要做到了这些,您的心理就会非常健康!
提前祝您春节快乐!
这不一定是癔症,此病多见于女性,情感反应强烈,自我中心,高度暗示性、丰富的幻想等。
有时突然倒地,气急不能说话等。我看你父亲还不象。
他可能是有些情感型精神障碍存在,只是较轻的心理障碍,虽有一些过激的行为言语,不构成癔症。
同意楼上,从描述来看未见明显症状,更像是人格障碍,属心理而非生理问题,不应该妄断。可以留意但不要过于疑病,不然很容易激化家庭矛盾,强化令尊有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造成更坏的后果;从你的叙述来看,你对家庭关系的问题认识多少有些粗暴草率,而如果自己不够耐心谨慎的话,无论令尊状况如何都是不利于解决问题的。望思之。
遗传之外的诱因有哪些?
癔症从被正式纳入疾病范畴后就被定性为心因性疾病,即精神出现异常导致的。而导致这种精神异常的因素有很多:如负性事件的刺激、躯体疾病、疲劳、月经期、健康状况不良等。这些因素最后通过癔症性人格产生作用,导致癔症发作。而癔症性人格的形成,跟遗传因素不无关系。
癔症的遗传率分析
国外资料表明癔症患者的近亲中本症发生率为1.7%~7.3%,较一般居民高。女性一级亲属中发生率为20%。本病呈家族聚集,血缘关系越近,亲属的患病率越高,加权平均遗传率为60.5%.
研究显示,癔症病人的父亲、兄弟、儿子癔症发生率分别为1.7%、2.7%和4.6%;母亲、姊妹、女儿的患病率分别为7.3%、6.0%和6.9%。全部男性亲属的患病率为2.4%,女性为6.4%,这些结果表示癔症与遗传有一定的关系。血型研究发现,癔症病人中A型血型的比例大于正常人群。
我国福建省部分癔症患者具有阳性家族史者占24%,这说明遗传因素对部分患者比精神因素更重要。
精神医学专家通过抽样调查研究发现,癔症患者一、二、三级亲属的预期发病率分别为2.6%、0.66%和0.44%,由此得出的癔症遗传率为30.3%.父亲年龄与子女患病之间的偏相关系数为0.704。
另外,研究结果还显示,癔症的发病与家族史、季节、家庭暴力、家庭环境和父母养育方式等因素有关。癔症的每一亚型均有着其相同或不同的发病危险因素。
癔症:遗传占主导 后天可促发
从上述分析可看出,遗传因素在癔症的发病中起主导作用,环境因素是促发因素,癔症各亚型之间存在着发病机制的共性和差异。因此,对有癔病史的家族来说,对后代的教育要颇为谨慎。应尽量创造能让后代健康成长的环境,避免剧烈的精神刺激。这样一来,癔症遗传基因就不会起作用,也就不会有癔症的困扰了。(文:蘑菇)
癔症早期症状有哪些?
一、病史及症状
(一)本病多见于女性,有明显的癔症性格特征,发病多与心因有关,既往有类似发病史。
(二)临床表现多样化。按症状的性质和形式分为两型:
(1)分离型:
①以精神症状为主,有情感暴发,在精神因素作用下急性发病,表现为哭、笑、打滚、喊叫等。情绪转变迅速,常伴有戏剧样表情动作。
②意识范围缩小,朦胧状态,精神活动局限于引起发病的不愉快体验上,感知迟钝,定向不完整,持续时间短,事后大多不能回忆。
③昏睡状态,患者终日闭目卧床不动,呼之不醒,双眼紧闭,检查时可见眼球回避,瞳孔不缩小。其它可表现为遗忘症、交替人格、Ganser综合征、童样痴呆等精神症状。
(2)转换型:
主要表现为躯体的功能障碍,可发现运动、感觉、反射及植物神经功能障碍。但详细检查却未发现相应器质基础,也不符合神经解剖的生理特点。常见表现有痉挛发作、肢体震颤、瘫痪、起立不能和步行不能、不言症和失音症、感觉过敏、感觉减弱或消失,癔病球及特殊感管障碍,如癔症性耳聋、失明和癔病性呕吐、呃逆,过度换气等植物神经机能障碍。
二、体检发现:
无阳性神经系统损害体征,既便有感觉、运动障碍体征,但不符合神经解剖的生理特点。
三、辅助检查:
无相应器质性损害的阳性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