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不同患者口腔溃疡的病因和严重程度不同,治疗效果因人而异,因此无法确切地说何种方法最快最有效。
目前常用的治疗口腔溃疡的办法是药物治疗,应在确诊后在医生指导下选用,常用的药物有止痛药、消炎药、促进愈合的药物、免疫制剂、口服维生素等。
止痛药:如利多卡因凝胶、喷剂,复方苯佐卡因凝胶,苄达明喷雾剂等,将其涂于溃疡面,对于口腔溃疡发作期疼痛难忍的患者效果较好。
抗菌药物:如含漱剂(氯己定含漱液等)、口含片(西地碘片)等,起到抑制口腔内细菌生长的目的,加快溃疡的好转。
促进愈合药物:如散剂(口腔溃疡散、冰硼散、西瓜霜)及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将其涂于溃疡面或含漱使用,这些药物可以有效地帮助口腔溃疡破损的黏膜愈合。
免疫制剂:包括左旋咪唑、沙利度胺、转移因子、胸腺素等,口服此类药物具有增强细胞免疫功能,对本品过敏者禁用。
维生素:包括维生素C片、维生素B族片等,此类药物可对机体缺乏的维生素进行补充,促进口腔溃疡的好转,并有效防止复发。
除了以上药物治疗,患者还需要注意多吃蔬菜和水果,适量补充水分,保持大便的通畅以及口腔的湿润,保证充足的睡眠,同时加强体育锻炼, 增强自身的免疫力。如果口腔溃疡长期存在或反复发作,建议再次就诊,排查是否为其他疾病。
口腔溃疡是口腔黏膜上的浅表性溃疡,可从麦粒至黄豆大小,成圆形或椭圆形,溃疡面微凹如同菜盘底、周围充血呈红晕状,可有自发性疼痛或因食物刺激后产生疼痛,一般7~10天内可自行痊愈。
口腔溃疡初起时,黏膜充血、水肿,很快出现大小不等的溃疡。溃疡常发生于舌、颊内黏膜,唇内黏膜及上腭,有时也可蔓延至口角及咽喉。溃疡边缘很清楚,溃疡面上多覆盖一层黄色脓苔,医学上称为假膜,这层假膜不易剥离,如强行剥离后可形成糜烂面,有时溃疡成片,可引起下颌淋巴结肿大。
出现口腔溃疡的原因有:⑴长时间地精神刺激、焦虑、憋屈生气、化疗、理疗、洗血、熬夜、过度疲劳、久坐电脑旁(由于不活动,精神又紧张)等。⑵经常吸烟、喝酒、喝饮料、吃辣椒等强刺激性食物。⑶长时间地受凉、受热和身体缺水。⑷常吃生冷、干硬、烧烤等食物。(5)吃刚摘收的小麦、玉米、白薯等粮食作物。(6)与消化系统有关,如消化不良、胃炎、便秘。(7)也有少部分人与遗传因素有关。(8)另外与内分泌失调有关系,有些人在月经前会得口腔溃疡。由于上述某一种或几种因素,导致上火,或内分泌失调,进而引起植物神经紊乱,微循环通道断裂和堵塞,使某种或几种微量元素缺乏(VB2、VB6、B12 、VC等),致使原发性病毒乘隙而入,于是就会感染复发性溃疡。特别是口腔部位最容易产生溃疡,其次是肛门、胃部和女性阴道部位。为什么这些部位容易产生溃疡呢?那是因为这些部位能够分泌高精度、高质量的液体,以供给身体的需求和调节身体的平衡。所以这些部分需要的微量元素就多,一旦供应微量元素的通道出了问题,这些部位就不健全,就很容易产生溃疡。因上诉原因使某些部位出现了问题,溃疡就逐渐出现了,一般从出现发展到高峰需要一星期左右,如果微量元素满足了最快也得一星期才能自愈,否者,长期不愈。
复发性口疮是口腔粘膜疾病中发病率最高的一种疾病,最容易复法,治疗起来也比较麻烦。治疗口腔溃疡一是要用药物治疗,二是生活起居要注意,多锻炼身体,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与口腔溃疡有关的不良习惯要克服,这样大大有利于溃疡的康复。
长期应对措施:尽量杜绝或限制上述因素对身体的干扰和破坏,给自己身体始终造成一个良性微循环的环境,从根本上杜绝溃疡滋生的条件。目前这也是根除口腔溃疡的基本方法。
短期应急治疗措施:1、口服三黄片。2、往溃疡面上点口腔溃疡散,或冰硼散,或六神丸,或用云南白药外敷溃疡面。3、补充微量元素(补充维生素短期很难凑效,3至4个月才能达到效果,所以维生素要压成面,睡前直接涂在溃疡面上,这样效果来得更快些)4、多喝稀饭,多饮水,多吃蔬菜和水果,以利修补微循环通道。5、涂抹“姜氏口疮灵”是治疗口腔溃疡的最佳方法(这种药正准备申请专利,目前你很难得到这药,魏县界的朋友可以自己来取,最近可以免费试用)。一般患者涂抹一次就愈。用药方法:先用消毒棉签把溃疡面擦去,然后把口疮灵涂抹上去。不痛不痒,严重者三次就可痊愈,也没有副作用。
用药物根除的方法是不会有的,因为口腔溃疡和感冒、拉稀、发烧、头痛等疾病一样。人遇恶劣天气变化,身体就要应对,这时身体抵抗力最差,感冒菌就会乘虚而入,于是感冒就发生了。肚子受凉,或吃冷饮,肠道抵不住凉的侵袭就要用拉稀的方式来保护身体。发烧也是杀死细菌的一种自我保护意识。所以,人的身体遇到某种条件或环境,它就要发生某种疾病,人只能避开它们产生的条件或坏境,才能避免此病的发生,所谓根除,也只能是避开它产生的条件才可以谈上根除。有些人的口腔溃疡是不好根除的,原因是他们有遗传因素。还有的与职业有关系,如果不能避开那种环境,就不可能解除口腔溃疡的袭扰。
当前,正规医院也没有很有效的方法,对口腔溃疡的治疗方法虽然很多,但基本上都是对症治疗,目的主要是减轻疼痛或减少复发次数,但不能完全控制复发,治疗至少需要一个星期,多者一个月,甚至更长时间。不去除产生口腔溃疡的滋生条件,就很难祛除口腔溃疡顽症, 所以预防此病的复发更为重要。
溃疡经久不愈易生癌变
其实日常多见的复发性溃疡与肿瘤引起的口腔溃疡还是比较容易区分的。前者形状是圆的,摸起来柔软,反复发作,一般一周左右就愈合。后者则呈现不规则的形状,而且在溃疡的周围和基底都可摸到硬块,早期疼痛不明显,但发展却非常迅速,很长时间都治不好。
此外,口腔内的经久不愈的溃疡,由于经常受到咀嚼、说话的刺激,日久可能会癌变。即与牙齿接触的那些部位,由于病人不愿拔除残存破损的牙齿,或者假牙制作得不合适,锐利边缘不断刺激,刮破了黏膜产生溃疡。如不去除刺激因素,溃疡不但不会痊愈,只会日益加重。这种经久不愈的溃疡,就是一种癌前病损,极易癌变。
多数学者认为口腔溃疡的发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免疫、遗传和环境可能是口腔溃疡发病的“三联因素”,即遗传背景与适当的环境因素(包括精神神经体质、心理行为状态、生活工作和社会环境等)可引发异常的免疫反应而出现口腔溃疡特征性病损。也有人提出“二联因素”论,即外源性因素(病毒和细菌)和内源性诱导因素(激素的变化、精神心理因素、营养缺乏、系统性疾病及免疫功能紊乱)相互作用而致病。大多数医生认为,口腔溃疡与以下因素有关: 1、消化系统疾病及功能紊乱 患系统性疾病的患者易发生口腔溃疡,主要是通过影响免疫系统而致病。口腔溃疡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溃疡性结肠炎、局限性肠炎、肝炎等有关。研究表明:30%-48%的口腔溃疡患者有消化道疾病,如腹胀、腹泻或便秘等情况。其中9%以上有消化道溃疡。 2、内分泌变化 有些女性患者往往在月经期发生,可能与体内雌激素量下降有关。有些女性每逢经期或行经前后就会出现口腔溃疡,用药治疗只能暂时缓解,下月行经时依然如故地出现,疼痛难忍,与此同时,还常伴有口干、心烦、易怒和大便干结等令人烦恼的症状。临床研究发现,月经期出现口腔溃疡主要是由于体内黄体酮水平增高而雌激素(孕酮等)的水平降低所致。 3、精神因素 有的患者在精神紧张、情绪波动、睡眠状况不佳的情况下发病,可能与植物神经功能失调有关。 4、遗传因素 如父母双方均患有复发性口腔溃疡时,其子女约有80— 90%患病,若双亲之一患此病时,其子女约有50—60%患病。 5、其他因素 如缺乏微量元素锌、铁、叶酸、维生素B12、营养不良等,可降低免疫功能,增加复发性口腔溃疡发病的可能性。病毒可能是口腔溃疡的始动因子,但目前尚未在患者血清中查出相关抗体,亦未见从口腔溃疡病损组织中分离出病毒的报道。细菌对口腔溃疡的作用已提出了多年,与口腔溃疡关系密切的细菌有血链球菌及幽门螺杆菌[14]。体内超氧自由基的生成和清除率不平衡、血栓素B2 和6酮前列腺素比例失调及总体水平下降可引发口腔溃疡。微循环障碍致血流速度慢,血液流量低,毛细血管静脉端管径扩张,造成局部缺血、缺氧从而引起黏膜膜损伤,溃疡形成。血清中缺锌、缺铁、高铜等与RAU的发生有一定相关性。有报道称戒烟亦可诱发口腔溃疡。牙膏中的成分12-烷硫酸钠(SLS)可能刺激黏膜,诱发口腔溃疡 。 云南白药疗法用消毒棉签蘸云南白药粉末涂敷溃疡面,绝大多数人用药3天后即可痊愈。
治疗上,你试一下云南白药疗法:用消毒棉签蘸云南白药粉末涂敷溃疡面,绝大多数人用药3天后即可痊愈。
口腔溃疡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现代医学认为,复发性口腔溃疡首先与免疫有着很密切的关系。有的患者表现为免疫缺陷,有的患者则表现为自身免疫反应,也就是由于各种因素,使人体正常的免疫系统,对自身组织抗原,产生免疫反映,而引起组织的破坏而发病。其次是与遗传有关系,在临床中,复发性口腔溃疡的发病,有明显的家族遗传倾向,我们常常看到,父母一方或多方若患有复发性口腔溃疡,那么,他们的子女就比一般人更容易患病。另外,复发性口腔溃疡的发作,常常还与一些疾病或症状有关,比如消化系统疾病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慢性或迁延性肝炎,结肠炎等,另外贫血,偏食,消化不良,腹泻,发热,睡眠不足,过度疲劳,精神紧张,工作压力大、月经周期的改变等等。随着一种或多种因素的活跃、交替、重叠就出现机体免疫力下降,免疫功能紊乱,也就造成了复发性口腔溃疡的频繁发作。
口腔溃疡应该如何预防?
口腔溃疡在很大程度上与个人身体素质有关,因此要想完全避免其发生可能性不大,但如果尽量避免诱发因素,仍可降低发生率。
具体措施是:
1、注意口腔卫生,避免损伤口腔黏膜,避免辛辣性食物和局部刺激。
2、保持心情舒畅,乐观开朗,避免事情和着急。
3、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避免过度疲劳。
4、注意生活规律性和营养均衡性,养成一定排便习惯,防止便秘
口腔溃疡什么维生素都不缺,它不是因为维生素缺乏所引起的。口腔溃疡所指的就是一个复发性口腔溃疡,又叫复发性阿弗他溃疡,这个是遗传相关的一个口腔溃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