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在吞食后,通常不会像人一样静止不动,反而会不断爬行。爬行中产生的摩擦是一种高效的物理消化过程,而且,运动也可以加快体内新陈代谢速度,使体温升高,保持酶的活性,从而帮助消化吞进体内的食物。
蛇的食道要比人类更宽、更长,弹性也更好,但其实它们的消化系统和我们的差不多,同样由消化管和消化腺两大部分组成,更宽的、更富有弹性的食道带给它们的优势也只是让它们可以长时间不进食。虽然蛇能马上将猎物“收入”腹内,但要完全将其消化还需要一周左右的时间,所以说,吃得快不代表消化也快。
扩展资料:
蛇消化系统的特点:
耐饥饿能力特别强。正常情况下,在蛇饱餐一顿后,半个月都可以不用再次投喂。根据观察,在食物紧缺的情况下,有时蛇几个月甚至一年不吃食物也不至于饿死。
嗜水性强,除了极少数沙漠型的蛇,如沙蟒蛇、化条蛇等长期生活在荒漠或半荒漠上的蛇,它们对水的需求不是太强外,其余的蛇都是嗜水动物,这种嗜水性体现在两个方面:
1、有水无食情况下,蛇耐饥饿时间相当长,而在有食无水的情况下,蛇会活不长久,如果是无食又无水的话,蛇很快就会死亡。
2、蛇蜕皮也需一定的水分,如果遇到因干燥而蜕不下皮的蛇,这时把它们放在水中浸泡片刻,离水后很快就能轻松蜕皮。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蛇
蛇的消化系统非常厉害,有些在吞的同时就开始消化,还会把骨头吐出来的
还有,蛇的消化还要靠在地上爬行,利用肚皮和不平整的地面来摩擦
毒蛇的毒液实际上是蛇的消化液,一些肉食性的蛇消化液的消化能力较强,溶解了被咬动物的身体,所以表现出“毒性”,人的胆汁也属这种消化液。
蛇的食欲较强,食量也大,通常先咬死,然后吞食。嘴可随食物的大小而变化,遇到较大食物时,下颌缩短变宽,成为紧紧包住食物的薄膜。蛇常从动物的头部开始吞食,吞食小鸟则从头顶开始,这样,鸟喙弯向鸟颈,不会刺伤蛇的口腔或食管。吞食速度与食物大小有关,小白鼠5~6分钟即可吞人,较大的鸟则需要15~18分钟。Barton认为非洲岩蟒只有在确定捕获物的鼻子或耳朵位置时,才开始吞食。蝮蛇亦有判断捕获物头、尾的能力。
蛇消化食物很慢,每吃一次要经过5~6天才能消化完毕,但消化高峰多在食后22~50小时。如果吃得多,消化时间还要长些。蛇的消化速度与外界温度有关,Skoczylas(1970)观察到游蛇在5℃气温下,消化完全停止,到15℃时消化仍然很慢,消化过程长达6天左右,在25℃时,消化才加快进行。
蛇的牙齿是不能把食物咬碎的,蛇的消化系统如咽部,以及相应的肌肉系统都有很大的扩张和收缩能力。
蛇主要是用口来猎食。无毒蛇一般是靠其上下颌着生的尖锐牙齿来咬住猎物,然后很快用身体把活的猎物缠死或压得比较细长再吞食。毒蛇还可靠它们的毒牙来注射烈性毒液,使猎物被咬后立即中毒而死。蛇在吞食时先将口张大,把动物的头部衔进口里,用牙齿卡住动物身体,然后凭借下颌骨作左右交互运动慢慢地吞下去。当其一侧下颌骨向后转动时,同侧的牙齿钩着食物,便往咽部送进一步,继之另一侧下颌骨向后转动,同侧牙齿又把食物往咽部送进一步。这样,由于下颌骨的不断交互向后转动,即使很大的食物,也能吞进去。
喜欢偷食蛋类的蛇,有些是先以其身体压碎蛋壳后才进食。但也有些蛇类,能把鸡蛋或其他更大的蛋整个吞下去。在吞食时先以身体后端或借其他障碍物顶住蛋体;然后尽量把口张大将整个蛋吞进去。有趣的是,非洲和印度的游蛇科中的一类食蛋蛇,具有特殊适应食蛋的肌体结构。它们颈部内的脊椎骨具有长而尖的腹突,能穿破咽部的背墙,在咽内上方形成6―8个纵排尖锐锯齿,当把蛋吞进咽部时,随着咽部的吞咽动作进行“锯蛋”把硬蛋壳锯破,并且凭借颈部肌肉的张力,使蛋壳破碎,同时把蛋黄、蛋白挤送到胃里;剩下不能消化的蛋壳碎片和卵膜被压成一个小圆球,从嘴里吐出。
当蛇吃近了鸟蛋等有不易消化的部分的食物时,会用身体的蠕动将那些不易消化的东东吐出来!
蛇胃里的蛋白酶会把肉分解消化,然后它们会把骨头毛皮都吐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