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谭嗣同。他在能够出走的情况下没有出走,而是选择了舍身取义,准备用他的鲜血来唤醒沉睡的国人。真正是做到了“我以我血荐轩辕”!有人说他愚昧,而事实上,谭嗣同的死,对后世的影响及其长久深远,绝对如他自己所说,是死得其所!这也是大义,不是一般人的大义,也更值得人们尊重和景仰!
2.文天祥在《正气歌》中高歌:“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或为辽东帽,清操厉冰雪。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或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或为击贼笏,逆竖头破裂。是气所磅礴,凛烈万古存。”真是荡气回肠,可歌可叹!
宋末抗元民族英雄文天祥在被元军杀害前曾写下绝笔说:“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至仁。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文天祥所说话的意思是:孔子说要“成仁”,孟子说要“取义”,惟有行为完全符合“义”的要求,才能达到“仁”的境界。我们研读圣人贤士的著作,要从中学习什么东西,从今往后,我没有什么可惭愧的。这表明他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人生观,用实际行动实践他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壮志和节操。
南宋末年文天祥组织力量坚决抵抗外侵,失败被捕后,面对元朝威逼利诱,竟毫不动摇,视死如归,最终被杀,这种高尚的民族气节和为正义而献身的精神永远值得后人学习。
3.屈原,看着楚国的大好河山一点点的被吞啮,看着那一群奸佞小人为了一己荣华谄媚楚王,至国家于不顾。此情何堪?他决不愿同流合污,最后在绝望之中毅然决然的投入汨罗江。我理解此时的屈原,他是带着对楚国的无限眷恋,带着对楚国人民无限的爱离开了这个他曾热恋过的世界。他知道与其卑躬屈膝的活还不如轰轰烈烈的死!是的,屈原的躯体是随着滔滔的江水流逝了,可他的浩然正气却永远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4.苏武被扣于匈奴后,匈奴贵族先以名利引诱,后以严刑威胁。但苏武始终大义凛然,宁死不屈。匈奴贵族无计可施,便“徙武北海上无人处”。苏武则“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下,他仍拄着汉朝的旄节,不屈节辱命。他出使时正值壮年,待其归汉之时,已是须发皆白。他成为我国历史上坚持民族气节的著名人物。
5.东汉末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被视为国贼。一位洛阳名医名唤吉平,忠汉室,与汉国舅董承等人共谋诛曹。他打算在为曹操送药时下毒,却不慎泄露了天机。曹操命人痛打吉平,逼他招出何人指使。吉平血流满阶仍只是痛骂曹贼,后撞阶而死。在罗贯中笔下,他是有名的忠义之臣。
扩展资料
先秦·孟轲《孟子·告子上·鱼我所欲也》:“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原意是说,生命,也是我所要的,正义,也是我所要的,二者不能同时都得到,就选择正义而舍去生命。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舍身取义
1、康有为
清末,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逃往日本。谭嗣同是"有心杀贼,无力回天"。他坚信"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泰然赴死,留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名句。
2、唤吉平
东汉末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被视为国贼。一位洛阳名医名唤吉平,忠汉室,与汉国舅董承等人共谋诛曹。他打算在为曹操送药时下毒,却不慎泄露了天机。曹操命人痛打吉平,逼他招出何人指使。吉平血流满阶仍只是痛骂曹贼,后撞阶而死。在罗贯中笔下,他是有名的忠义之臣。
3、文天祥
文天祥在《正气歌》中高歌:"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或为辽东帽,清操厉冰雪。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或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或为击贼笏,逆竖头破裂。是气所磅礴,凛烈万古存。"真是荡气回肠,可歌可叹!
4、孟子
孟子周游列国,却并非求官,而在于行"道",因此有《孟子将朝王章》,对于齐王的非礼之召给予回击,表现出傲岸的个性。孟子虽然不视金钱如粪土,却也不追财逐利,而是清醒地认识到"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与我何加焉?"千古多少文人虽然在封建专制的重压下却都能保住气节,杀身成仁,舍身取义。
5、谭嗣同
他在能够出走的状况下没有出走,而是选取了舍身取义,准备用他的鲜血来唤醒沉睡的国人。真正是做到了"我以我血荐轩辕"!有人说他愚昧,而事实上,谭嗣同的死,对后世的影响及其长久深远,绝对如他自我所说,是死得其所!这也是大义,不是一般人的大义,也更值得人们尊重和景仰!
舍生取义:shě shēng qǔ yì
意思是:为维护正义事业而不怕牺牲生命。牺牲自己,获取正义。
生:生命。
舍:放弃。取:求取、选择。义:公正适宜的道理。
出处:先秦·孟轲《孟子·告子上·鱼我所欲也》:“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原意是说,生命,也是我所要的,正义,也是我所要的,二者不能同时都得到,就选择正义而舍去生命。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舍生取义
“舍生取义”是儒家的理性人格,对于义、利议论相对较直接的,可以追溯到孟子。今人理解舍生取义,更多是看到里面的“牺牲精神”,激进一点的,甚至将孟子的“舍生取义”片面理解为“不惜命”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为了帮助大家深刻理解舍生取义典型案例中的人物精神,我们先来系统了解何谓“舍生取义”。
1、居仁由义:从“尽心知性”到“存心养性在《孟子》一书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关于“义”和“利”的议论,也可以看到孟子对“舍生取义”以及“居仁由义”的议论。
所谓的“居仁由义”,实则是孟子心中理想人格的特点。孟子心有浩然之气的大丈夫精神,其特点便是”居仁由义“,而在孟子的观点里面,要做到“居仁由义”,就得懂得“尽心知性”、“存心养性”。
关于这一点,结合《孟子》下面这句话,会比较好理解一些:
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我们知道,在孟子的观点里,人生来即善。那么为何会有人不善呢?孟子指出,是因为人的天性被蒙蔽了。换句话说,就是孟子认为,不善的人并不是本性恶,而是他自己没有认识到自己的“善之本性”。
所以,要“存心养性”,首先就得“尽心知性”。
“知性”的“知”有两个层面,第一个是“知道”但不认可,也就是常规意义中的“两张皮”;第二个是“知道也认可”,即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而孟子所谓的“尽心知性”,自然是从第一个“两张皮”层面步入到第二个“知行合一”的层面。
尽什么心知什么性?尽人先天就有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知人先天即善的本性。
而要存心养性,就要懂得时常自我反思,压抑自己后天因为物欲诱惑产生的不良念头、欲望,于此日日反思日日新,常保“善良本性。
于此,所谓的“居仁由义”实则更多是孟子在告诫我们日常生活中要懂得向内进行自我反省,觉察到自己的本心,扩充自己的本心使其以仁义礼智善德表现出来,继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完美境界。于此,人在权衡“利”和“义”的时候,便会因为自己“仁善本心”驱使,毫不犹豫从义不从利。
2、从“居仁由义”到“舍生取义”在孟子的观点中,人先天即善,只要人在生活中时常懂得反思,严于律己,一言一行以“义”为先,摒弃“私欲”,就能一定程度上做到“居仁由义”,尽心知性、存心养性。
而所谓的舍生取义,孟子也发表过相当经典的一段议论,他是这么说的: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在这段话中,我们能够感觉到孟子的“惜命”,比起生理意义上的“惜命”他更在乎“善之本性”。
其实这便表达了孟子对“活着”的理解,什么是活着?呼吸?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他在世间行走、说话、吃饭,就是活着吗?并不是,这只是生理意义上的“非死亡状态”。
从孟子的观点推衍来看,什么是“死亡”,是“灵魂的死亡”,是灵魂被“利益”吞没时,人便不再是人,是人于人格意义上的“死亡”,此时,人便是没有“四心”的“动物”。“有的人活着,其实已经死了”大概便是这种意味了。
所以,在颜小二看来,比起生理意义上的“苟且偷生”,孟子更珍惜人于精神境界的“生命”---“人格生命”,即“从义不从利”。
对于无伦理的动物来说,最珍贵的,是生理意义上的生命,对于由伦理道德的“人”来说,精神人格被利与欲望吞没的时候,是生命个体作为“人”死亡的时候。此时,即便在呼吸,也不过“行尸”。
所以,在颜小二心里,孟子赞扬“舍生取义”的人生观价值观,这是孟子思想中“人”抛开物种类别,于精神层面别具哲学意味的“意义”,有但绝不仅仅限于“自我牺牲”的意味,是人作为“人”来说“自我圆满”的表现。
3、舍生取义的典型案例至于“舍生取义”的典型例子,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上演了无数次,往远了说,比如爱国心切投江明志的“屈原”,他放弃生命,并不是他不热爱生命,而是他将“国”看作自己作为人的人格意义之生命一般还重要的存在。屈原对于家国大义,其“舍生取义”的牺牲精神溢于言表。
往近了说,就在2020年春节前后,武汉、全国甚至全世界都经历了一场“浩劫”,而帮助武汉这座城市,帮助我们国家从这场浩劫中走出来的,更多是疫情期间,那群牺牲“小我”,众志成城,奔赴一线的医护人员、志愿者。
他们所做的事情,大有“舍生取义”的大情怀,值得歌颂。
尤其是疫情爆发在武汉之初的那段日子,自觉居家隔离的武汉人、疫情尚未明朗时奔赴一线的医生、志愿者,他们才是大写的“人”。
是舍生取义的“勇士”!
值得注意的是,颜小二并不认为“舍生取义”就一定是字面意义上“舍弃生命”。出于大义和大爱,不顾自己安危、利益的人,都有“舍生取义”的体现,都是应该被人称赞。
1邱少云宁愿火烧也不愿暴露目标 、
2董存瑞舍身炸碉堡
3朱自清宁死不吃美国救济粮∶
4项羽为有愧于山东父老自刎于乌江之畔,宁肯站着死也不肯跪着死:
5。 如抗洪英雄李向群为保一方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誓斗洪魔,以生身殉国。
6南宋末年文天祥组织力量坚决抵抗外侵,失败被捕后,面对元朝威逼利诱,竟毫不动摇,视死如归,最终被杀,这种高尚的民族气节和为正义而献身的精神永远值得后人学习
7苏武牧羊的故事妇孺皆知。苏武被扣于匈奴后,匈奴贵族先以名利引诱,后以严刑威胁。但苏武始终大义凛然,宁死不屈。匈奴贵族无计可施,便“徙武北海上无人处”。苏武则“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下,他仍拄着汉朝的旄节,不屈节辱命。他出使时正值壮年,待其归汉之时,已是须发皆白。他成为我国历史上坚持民族气节的著名人物。
8东汉末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被视为国贼。一位洛阳名医名唤吉平,忠汉室,与汉国5舅董承等人共谋诛曹。他打算在为曹操送药时下毒,却不慎泄露了天机。曹操命人痛打吉平,逼他招出何人指使。吉平血流满阶仍只是痛骂曹贼,后撞阶而死。在罗贯中笔下,他是有名的忠义之臣。 4朱自清宁死不吃美国救济粮∶项羽为有愧于山东父老自刎于乌江之畔,宁肯站着死也不肯跪着死:稽康为义决然与山巨源绝交,并留下了最后一曲广陵散。在民族大义与气节面前,他们舍生取义,成为一代代不朽的佳话,他们用自己的生命去捍卫了气节,将永世受到人们的敬仰.但是人死如灯灭,他们起码保留了自己的浩浩之白。一得一失之间啊!
9屈原,看着楚国的大好河山一点点的被吞啮,看着那一群奸佞小人为了一己荣华谄媚楚王,至国家于不顾。此情何堪?他决不愿同流合污,最后在绝望之中毅然决然的投入汨罗江。我理解此时的屈原,他是带着对楚国的无限眷恋,带着对楚国人民无限的爱离开了这个他曾热恋过的世界。他知道与其卑躬屈膝的活还不如轰轰烈烈的死!是的,屈原的躯体是随着滔滔的江水流逝了,可他的浩然正气却永远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1、狼牙山五壮士为掩护大部队转移将敌人引入深山,全力抗敌,弹尽粮绝,跳崖自尽。2、屈原,看着楚国大好河山被吞啮,在绝望之中毅然决然的投入汨罗江。3、史可法,抵抗清兵死于扬州城。死后清兵报复屠城,也就是常说的“扬州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