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坚为什么叫隋文帝,而不是隋太祖?

2024-12-27 05:12:10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杨坚之所以叫隋文帝,而不是隋太祖,在我看来,主要就是因为“隋太祖另有其人”,被占用了。这个问题需要详细说说。

占用“隋太祖”这个称号的人,不是别人,正是杨坚的父亲杨忠。他是隋朝之前北魏到北周时期的大将、重臣,戎马一生,建功无数,直到公元568年杨忠去世,享年六十二岁。杨坚作为他的嫡长子,在建立隋朝之后,追谥他为武元皇帝,庙号太祖。因为中国的封建社会,在称号上面有这样一个不成文的传统,那就是建国的人如果是受祖上荫庇的,那么一般都会给自己的父亲或祖父追认太祖这个庙号,意思就是创基立业,是开国立功者最高的人。所以,杨坚建国后给自己的父亲杨忠追加庙号太祖,而他本人的庙号则是高祖。

所以,隋文帝杨坚还可以称为隋高祖。这是一点问题都没有的。因为历史上无独有偶,比如唐朝的李渊建立唐朝后,就追谥他的祖父李虎为景皇帝,庙号太祖;将他的父亲李昞追谥为元皇帝,庙号世祖。而李渊自己的庙号,则为高祖。无论是杨坚,还是李渊,他们的建国都很得益于他们祖上,包括祖上的地位和身份。说到这里,有些朋友一定会想,你这是在往后说,唐朝可能是在继承隋朝的,那么隋朝是否在继承前朝的呢?答案是肯定的。从隋朝往前看,有个重要的晋朝。公元265年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晋朝,追尊司马昭为文帝,庙号太祖。喏,晋朝也符合哦。

而如果建国之人,如果没有祖上那一层因素在其中,没有祖上丰功伟绩需要追加、彰显,那么太祖这个庙号,大部分就会直接加在开国皇帝的身上,比如宋太祖赵匡胤、元太祖铁木真、明太祖朱元璋和清太祖努尔哈赤等。那么说到这里,有些朋友可能还会再说,这次你再往前查看看啊,西汉建国的汉高祖刘邦,和宋太祖,明太祖等等后一类“太祖们”一样是白手起家的,没依靠祖上,他为啥不叫汉太祖而叫汉高祖呢?是的,汉高祖是个“特列”,但其实我们如果我们使用“汉太祖”的时候,它同样会非常明确地会指向刘邦。

再往前就是秦始皇了,没什么说的了。所以我们可以再看一下,杨坚为什么叫隋文帝而很少叫隋高祖呢?这和另外一个不成文的传统有关,那就是在隋唐之前,人们称呼皇帝一般习惯用谥号,而不是庙号。比如杨坚的谥号是文皇帝,固称其为隋文帝。因为谥号作为一种“盖棺定论”,每个皇帝几乎都会有,而庙号则不然,它事关祭祀,非有大功的皇帝一般没有,所以人们慢慢习惯用谥号而非庙号。比如汉文帝,汉景帝,太多太多了。

所以,杨坚被称为隋文帝,而不是隋太祖或者隋高祖,实在是因为有以上具体的原因在其中。

回答2:

杨坚既可以被称为隋文帝,也可以被称为隋高祖。而隋太祖另有其人,他就是杨坚的父亲杨忠。我们知道开国皇帝中有的称太祖,有的却称高祖,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就是要考虑到开国皇帝的家世。

如果是官二代,也就是说受祖上荫庇的人建了国,一般都会给自己的父亲追认太祖这个庙号,意思是创基立业,所以杨坚建国后给自己的父亲杨忠追加庙号太祖,而他本人的庙号则是高祖,意思是开国立功者最高。唐高祖李渊也是这种情况,他的父亲李昞的庙号是太祖。杨坚和李渊的祖上都是关陇集团的军事贵族,他们的建国很得益于这个身份。

如果建国的是一个穷二代,那么太祖这个庙号就直接加在开国皇帝的身上,而不会向上追加,毕竟祖上实在没有立功。汉高祖刘邦、宋太祖赵匡胤和明太祖朱元璋就属于这一类。至于刘邦为什么流传下来的称呼不是汉太祖而是汉高祖,恐怕就是太史公的功劳了。

既然杨坚的庙号是高祖,为何世人多称他为隋文帝而很少称其为隋高祖呢?这就考虑到古代皇帝的庙号和谥号的问题。

庙号和谥号早在周朝就已经完善,只是后来一度被秦始皇废掉,到了汉朝才开始重新使用,但当时的庙号和谥号制度并不完善,甚至能拥有庙号的皇帝还很少,因为庙号主要关系到祭祀的问题,因此非有大功的皇帝一般不会有庙号。而谥号则不同,谥号更多的是一种盖棺论定,就是皇帝去世后得到的一种评价,一般所有的皇帝都会有谥号。也就是说谥号常有而庙号不常有。

因此在隋唐之前,人们称呼皇帝一般就会用谥号,而杨坚的谥号是文皇帝,庙号是高祖,固称其为隋文帝。杨广的谥号就比较复杂了,这位隋朝的亡国之君至少有三个谥号,一个是洛阳的皇泰主杨侗定的明皇帝,从这里来说可以称呼杨广为隋明帝;另一个是窦建德定的闵皇帝,可以称呼杨广为隋闵帝;还有一个就是李渊定的是炀皇帝,也就是我们现在称呼的隋炀帝。前两个因为建立的政权很快灭亡了,因此给杨广定的谥号没有得到承认。同时杨侗给杨广定下的庙号是世祖,这个也没有得到承认。

庙号和谥号在唐朝时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即每个皇帝都有庙号,而谥号开始不断的追加。四姑娘拿李世民来做一下说明,李世民的庙号是太宗,最初的谥号是文皇帝,和隋文帝是一样的,本来可以被称为唐文帝。

但是他的谥号被追加了好几次,唐高宗李治最初为父亲定下的谥号是文皇帝,后来加谥为文武圣皇帝。唐玄宗时期又给李世民加谥两次,最初加谥为文武大圣皇帝,后又加谥为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总不能称其为唐文武大圣大广孝帝吧?实际上这种加谥自唐高祖李渊就开始了,李渊最终的谥号是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后来的皇帝也是如此,谥号都很长。

也因此,从唐朝开始,皇帝的称呼改为庙号,也就有了我们熟知的唐太宗、唐高宗、唐玄宗等。

回答3:

首先我们要知道隋文帝是谥号,隋太祖是庙号。谥号产生于西周,是对死去的帝王啊,大臣,嫔妃等重要人物,评定其生平事迹,给予表示褒贬,同情的称号,像汉武帝刘彻的武,康熙皇帝的祖母孝庄太皇太后的孝庄,范仲淹的文正,都是谥号,隋文帝也是谥号,谥法有云,经纬天地,慈惠爱民曰文。

而庙号则是帝王死后在太庙里立宣奉祀时追尊的名号,一般常用“祖”和“宗”字,只有开国皇帝和功绩特别大的皇帝才能称祖,如宋太祖赵匡胤,明世祖朱棣,其他的皇帝一般称什么什么宗,如唐太宗李世民,唐玄宗李隆基。很多人都可以有谥号,但只有帝王才能有庙号。

那么杨坚的谥号既然是隋文帝,他的庙号是什么呢?杨坚的庙号是隋高祖,隋太祖是他的父亲杨忠,北周八柱国之一。

我们知道我国古代各个朝代的开国皇帝的庙号一般都是太祖和高祖,太祖和高祖的区别是什么呢?称太祖的开国皇帝一般都是靠自己打下的天下,自强成龙或者群雄逐鹿中可以横扫六合,一统江山的,像明太祖朱元璋,汉太祖刘邦(其实刘邦的庙号是太祖,谥号是高帝,叫做太祖高皇帝,但是被司马迁误作高祖,所以人们一般称刘邦为汉高祖)。

而称高祖的一般是子承父业,作为官二代或者富二代,依靠父辈打下的基础,像杨坚,李渊,曹丕就是典型的这类人物,他们的庙号都是高祖,他们一般会追封自己的父辈为太祖;或者是另外一种偏安一隅,没有一统天下的雄心抱负的开国君主,像五代十国的刘渊、石勒之流。

杨坚的父亲杨忠是北周的八大柱国之一,他是权贵子弟,也因此逐渐进入北周权力的中心,最终建立隋朝的。所以杨坚登基后追封自己的父亲杨忠为隋太祖,自己死后的庙号就是高祖了,谥号是文帝。

那为什么我们习惯上不叫杨坚为隋高祖,而是隋文帝呢?这就我们国家历史学上对我国古代帝王的习惯称谓了。

我们知道,一般称呼别人自然是越简洁越好啦。我们一般用谥号称呼唐代以前的帝王,唐代之后的帝王用庙号称呼,也是这个原因。唐代开始,为了拍皇帝的马屁以及继任的皇帝表现孝道,帝王的谥号慢慢变多,加上许多美谥,诸如唐玄宗的谥号就是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所以他也叫唐明皇;而清太祖努尔哈赤的谥号足足有二十七个字,用谥号就方便称呼了,所以我们多用庙号来称呼唐代以后的帝王。这下该明白杨坚叫隋文帝而不叫隋太祖的原因了吧。

其实我们称呼我国古代帝王还有许多其他的叫法,比如,明清时期的皇帝我们一般会用他们的年号来称呼,比如永乐帝,康熙帝,因为明清时期的皇帝一生都是只使用了一个年号,所以用年号称呼我们都知道是谁。但也有例外的,像明英宗朱祁镇就使用了两个年号:正统和天顺,那是因为他在土木堡之变后被俘虏,他的弟弟当了皇帝,他弟弟病危时,又趁机复位。

还有一些特殊的帝王称呼,像蜀后主刘禅,南唐后主李煜,称呼后面是“主”的,一般都是割据政权的君主。后主一般就是割据政权的末代君王,末帝也是末代帝王,废帝、幼帝一般是被废了帝位,和幼年就病逝的帝王。中国有个最特殊的帝王谥号,就是孙权的大帝,我国上下五千年的这么多帝王中只有孙权的谥号是“大帝”。其时称呼还是要看我们自己的个人习惯,比如你可以叫朱元璋明太祖,洪武帝,甚至有人叫他“诛元张”,因为觉得他是张无忌。

回答4:

因为太祖是地位特别高的,有一定的尊重的皇帝才值得这样称呼,而隋文帝是他的谥号,也是去世后,后人对隋文帝的一种称号。

回答5:

因为帝王都会追封自己的父亲甚至爷爷做帝王,而杨坚的父亲杨忠就被封了皇帝,叫隋太祖,所以他不能再用这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