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吧,其实是有一大串连路线连起来形成的固有概念。
首先,苏格拉底是哲学家吧,但是没有人会说他有忧郁气质。因为那个时代社会是以一种开发的态度来接受哲学的。我们对苏格拉底的印象也是热情的,坚定的,这样类似的形象。
之后,卢梭的文章《论科学和艺术的复兴是否可以使民风变得更加淳朴》里出现过,人只要深入学习哲学,越深入,距离其他人和社会的距离就越远,就再也不能够去爱别的人。
之后,在涂尔干的《自杀论》里出现了一种叫做利己主义型的自杀模式,这类人的特点就是远离社会,其目标不能够和社会的目标相融合,因此觉得活着没有意义,由此忧郁的气质环绕在他们周围。文章还说到这类人大都是知识分子。
我们可以看到哲学家表述已经从古希腊的接受和赞扬,到卢梭时代的远离社会,最后到达涂尔干观察得到的不能和社会的目标相融合。
事实上,哲学的发展过程中,被人们广泛需要的分支一个一个从哲学的范围里被分离出来,例如科学,社会学,政治学等等。之后,还存在于哲学范围的知识,和大程度上已经不在被社会所重视了。主要原因还是因为价值观已经被完完全全地改造了,人们学习已经不是因为有趣,而是因为可以达到某些目的。自然而然的,哲学这门学科的本质好奇心就被抹杀了。在这样的社会里,保有好奇心的哲学家自然是不能很好的融入社会,也就很自然的观察家对哲学家的描述就变得越来越冷淡,越来越悲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