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心里话作为语文老师,有时候真的很困惑,因为语文所考的题型越来越活,越来越觉得让人难以把握,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该怎样办呢?语文水平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要从一点一滴做起。
一、 提高教学质量要从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着手
每年的九月一号,我和大家一样都会接到一个新的班级,面对着一张一张新的面孔……培养每一个孩子的良好生活、学习习惯的计划便在我的心中孕育而生。著名教育家魏书生的想法和做法给了我很大的启迪,他的“时时有事做,事事有时做”始终贯穿于我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多年来,每一届毕业生的表现都让我更加坚定的朝这一目标奋斗。根据多年的经验,每每接到一个新的班级,基本上在第一学期刚开始的一个月,我就能帮助学生养成学习语文的习惯,关于生活常规习惯将要花费一个学期甚至一学年的时间,才能在学生的身上内化成规律。当然,不排除有反复现象的出现,因此要反复抓,抓反复。学生的习惯养成了,整个班级的面貌焕然一新,学生真正做到了“时时有事做,事事有时做”,这一积极、向上的思想,流淌在学生的血液中;内化在学生的行动上。此时,学生乐于学习,教学质量何谈上不去,很快在第一学期的期中考试就能见成效,以后将稳步提升,到来年的毕业考试时,每个学生都能顺利升学。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我的理解是,教师的责任就是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教给他们适合、有效的学习方法。每一门学科都有自身的规律,语文老师就要培养学生养成学习语文的习惯,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具体的说就是培养学生养成“读”与“写”的习惯,教给学生“读”与“写”的方法。如,帮学生养成课外读书的好习惯,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⒈借助读书笔记促进学生读书。教学时,我要求学生每天至少读半个小时的书,做到每晚自查,不读书不睡觉;联系家长定期抽查、督促;每周一我都会检查、批改学生一周三篇的读书笔记,及时了解学生这一周都读了那些书,摘抄了哪些内容,谈了怎样的感受,并挑出好的和差的进行评价、交流。通过三方面的共同努力,学生的读书习惯很快就能养成,同时在读书的过程中不仅学到了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还养成了乐于读书的好习惯,真是一举两得,同时书读的多了,语感有了,语流有了,阅读、习作能力提高了,语文质量何谈不提升。⒉借助课内现有的资源推动学生读书。如:六年级上册11课《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为了上好这一课,开学的第一天我就布置学生开始读“男孩子必读的书”——《鲁滨逊漂流记》,在我的带动下全班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借书、买书、读书、写读书笔记、交流,整个班级掀起了读《鲁滨逊漂流记》的热潮,学生比着读,赶着读,以读这本书为荣,一篇篇佳作(读后感)不断出炉。当然,教学这一课的效果是不言而喻的。像这样利用课内向课外延伸的阅读,在教学中举不胜举,在这里不多赘述。⒊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兴趣爱好选择合适的读物,并利用阅读课交流、汇报,激发学生读书热情。每周周一下午的第三节课是我们师生共同制定的阅读交流、汇报课,这节课也是学生们最向往的,课中学生们津津有味的讲着书中的人物、事件、故事情节;交流着作品的好词、好段、以及写作方法……那一个个不甘落后、口若悬河的尽头真令人叫绝。为了,在阅读课上有好的表现,他们个个在课后卯足了劲暗下功夫。因此,提升语文教学质量,语文教师要想尽一切办法让你的学生爱上语文这门学科,爱上语文学科必胜的法宝就是要想尽一切办法让学生爱上读书。总而言之,习惯养成了何谈质量不提升?
初中语文教学教学质量学习兴趣教育是人类社会赖以发展的基础,语文教学则是其它学科教育的必然途径,也是学校实现培养人才的基本途径。那么,什么样的语文教师行为最能体现“教”的本质特征呢?笔者从这个方面谈谈个人感受和思考。
教师所有的努力是为了学生进步,教学的效能主要体现在教学任务上,教师为达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要提高教学质量。
一、以培养学习兴趣为先导,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一旦对某个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能把探索的过程转化为愉快情绪体验的过程,从而提高课堂效率。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要重视学生兴趣的培养和开发。进入初中后,学生在身体和心理等方面已经具备了接受初中教育的条件,随着知识、经验、阅历的不断丰富,他们已不同程度地产生了表达自己认识和情感的要求,这也正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利时机。老师只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就会对语文产生热爱之情,就会主动地去学习、思考和钻研,而这些活动又反过来促进语文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形成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优秀的老师都懂得如何从培养和激发学生兴趣来提高学生学习欲望。大教育家孔子在实践中总结出了“寓教于乐”的教法。特级教师魏书生在教学实践中提出,让学生在入校开始学写日记,并规定题目为《学习是一种乐趣》,其目的就是让学生去体会、去发现学习的乐趣,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实践证明,魏书生的教学法取得了成功。我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特点,采用“热情学法”“成功学法”,激励、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又增添了兴趣,有效促进了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以备好课、上好课为准则,切实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认真备课是提高课堂教学的基础。教师只有深入研究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才能取得良好教学效果。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就要对每篇备讲课文,扎实学习研读,抓住重点备课,并结合学生实际,认真讲解,切中课文要害,学生边学习、边思考,边理解。语文老师要因地制宜、灵活运用教材进行教学,在详细了解学生和充分研读教材的基础上,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思路,同时在教学中注意加强语文美学培育。比如,通过开展“枯藤老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天街小雨润入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等古诗词的美学教育,让学生感知古诗词优美的意境,净化学生心灵,唤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教学目的决定教学方向,在教学中老师要让学生多动脑筋,多观察,多思考,尽量创设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在同学之间、师生之间交换看法,发表不同见解。同时,积极激发、启迪、鼓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老师耐心主动地听讲,积极回答,这样才会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课堂教学质量才会有长足进步。
三、创设民主和谐的环境,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初一年级的学生上课发言特别积极,初二还好,但比初一少,到了初三就很少,越到高年级越少。心理学家罗杰斯曾指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其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教育学研究也表明,人在轻松、自由的心理状态下才可能有丰富的想象,才会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由此看来,语文课堂教学要实现有效教学,营造一个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必不可少。讲授课文时,采用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讨论,以达到解决问题的方式。结果,学生们对这种做法颇感兴趣,他们能敞开自己的胸怀,尽情地谈论自己的观点,在谈论的过程中,他们解决了课文中难点、重点。这达到了预期的目的。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扬民主教学思想,让学生始终拥有安全、自由、开放的心境,无拘无束,敢疑敢问,敢说敢为。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的民主程度越高,学生自觉学习的热情就越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也就越高。
四、给学生成功的快感,帮学生树立自信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如果有一种成功的情感体验,反复多次,就会产生学习的快感。因此,我们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设法给学生以成功的满足。课堂提问,问题不宜过难或过易。问题太难,学生无从下手,可望而不可及。长此以往,学生容易丧失信心和兴趣,影响课堂质量。问题过易,学生不用思考便能回答,不具挑战性,即使答对也无成功感,同样也会影响课堂效率。教师在设置问题、提出问题时,要全面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回答不同难度的问题,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和保持浓厚的兴趣。另外,学生回答问题的答案可能多种多样,无论学生回答正确与否,教师都应对学生独特的思维方式及时肯定,对学生能提出问题应以表扬,让学生体味教师赞赏的愉悦。学生有了成功感,就对自己有了信心和兴趣,也就更主动、更积极、更专心地学习语文,从而提高课堂质量。
五、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问题,是教学中最基本的问题。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基本活动大致包括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师生交往。这里主要谈谈师生人际关系问题。师生人际关系,是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接触等相互作用中形成的人与人的关系,正常的师生关系在教学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它是教师教的活动与学生学的活动发生的前提,教与学总是在师生交往的背景下进行的。如果没有教师与学生的相互接触,互相沟通,互相作用,就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因此,师生人际关系状况,直接影响教师教,学生学的积极性,影响课堂气氛从而影响课堂教学效果。例如,如果师生关系融合,有助于学生人格的发展,同时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班风、校风,但值得注意的是,教师一定要协调好师生关系,对学生同样的对待,不能失去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
总而言之,语文教学的本质,是对语言的知识和运用技巧的传授。语言不仅是用于交流的工具,更是人文思想表达的媒介。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习语文的工具性为基础,丰富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增强人文关怀。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的要点在于做具体工作,养成良好习惯抓住重点训练,使学生在不断进步中培养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