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二三事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是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由于九月初九的“九九”谐音“久久”,古人认为有长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活动。重阳节出现时期较早,逐渐衍生出登高“辞青”、出游赏景、赏菊、插茱萸等一系列民俗活动,至今仍然受到人们喜爱。
重阳节又名菊花节 其原型或为古代祭祀“大火”仪式
重阳节又称重九节、菊花节等。“重阳”的由来,据说因为《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有此名。
而“重阳节”这一名称,在三国时代已有记载。据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所写:“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晋代重阳节有了赏菊、饮酒的习俗。大诗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序文中便写到,“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在提及“重九”之时,还涉及酒、菊花。
到了唐代,重阳节才被定为正式节日。从此以后,宫廷、民间一起庆祝重阳节,并且在节日期间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
此外,重阳节还有一些颇具地域特色的习俗。据公开资料显示,惠州一带过重阳节会放纸鹞;陕北一般在晚上过重阳节,并喜爱享用荞麦熬羊肉,吃过晚饭后三三两两走出家门,爬上附近山头燃起火光,谈天说地,还会采一点野菊花带回家插在女儿头上,以之辟邪。
每个地方的习俗都不太一样吧。
重阳节,又称登高节、重九节、九月九、茱萸节、菊花节等,是汉族的传统节日。时在农历九月初九日,故又称九九重阳,与除夕、清明节、中元节三节是中国传统四大祭祖大节,也是流行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
《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曰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自魏晋重阳气氛日渐浓郁,倍受历代文人墨客吟咏,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
重阳节自古就有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赏菊、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衰。重阳与三月初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倾室而出,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
1989年农历九月九日被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2006年5月20日,重阳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节日活动:插茱萸、赏菊、登高、踏秋等
节日饮食:重阳糕、菊花酒、
节日意义:敬祖、敬老、感恩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句诗里面说了俩:登高,差茱萸。
吃饺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