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属感:指的是一种人希望被接纳为一段关系或群体的一部分的情感需求,人们渴望在一段关系或一个群体中作为真实的自己受到肯定和重视。同时,归属感也是自我身份认同的重要支柱。
人们之所以会在某个地方,某人身上,某段关系或是群体中找到归属感,是因为对方满足了一些获得归属感必要的条件。在以下几个与归属感有关的方面,即使满足了其中某一、两个,也无法让我们对其产生归属感。
01.
归属感是如何产生的?
只有当绝大多数或全部都得到满足时,归属感才会产生。
1.感到安全
归属感产生的一个重要前提是你能够在那个人身边、那个环境中或是做那件事情时有一种安心和踏实的感觉。你不需要时时刻刻保持警惕,或者因为怕受伤害伪装起真实的自己。
2.一定的相似性
要获得归属感,意味着你能在其中找到某种相似性,这种相似性可以是各个层面上的——可能是你和某个人、某个群体有着共同的爱好、价值观,或是理想,可能是某个地方和你的故乡有相似之处,还可能是Ta像你曾经爱过的某个人。
3.认可及被认可
你需要认可这段关系中的另一个人或是这个群体所秉持的理念或价值观,认可他们所倡导的事。同时,你也需要自己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在这其中得到一定程度的认可。
4.能够参与
你在这段关系,或是这个群体中需要有一定程度的参与感,而不能仅仅是消极、被动地承担和接受。也就是说,你可以主动地做出一些行为,并且你知道你的行为是有意义且能够对他人造成一些影响的。
5.情感上的链接
归属感的获得不在于量而在于质——我们需要在表面的热闹之外,与他人建立更深的、情感上的链接。找不到归属感的孤独是因为亲密感的匮乏,而不是缺乏社交。
关于归属感,还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是,归属并不等同于从属。前者指的是一个人在一段关系或一个群体中感受到自我价值的肯定,而后者则要求对群体的从属,包含了服从与同化。
后者恰恰与归属感所强调的人与人之间的链接是相悖的,它追求一种区隔——我从属于什么,不从属于什么,是一种标签式地将自己与“与我不同”或是“我讨厌的”事物区隔开来的行为。
因此,寻求归属感与追求个体的独特性并不冲突。如果,一个人或群体试图用“归属感”引诱你,想把你改造成和他们完全一样的样子,那么这其实是一种操纵,因为真正的归属感是一种接纳和认同你本来的样子。
这就像是亲密关系中常说的“我属于你”,代表的不应该是一种被占有,而是我觉得自己本真的样子,能在与你的关系中被接纳和肯定。
02.
为什么归属感对人而言如此重要?
归属感是人们在保障基本温饱和安全后最重要的需求。根据马斯洛提出的需求阶层金字塔理论,人的需求有先后顺序和高低层次之分,在我们基本层次的需求得到了满足之后,就会产生更高层次的需求。
马斯洛认为,处于最基层的是我们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不难想象,我们最先需要解决的是自己的温饱问题,和一个安全、没有威胁的环境,因为它们直接关系到我们能否生存下去。
在生存得以保障之后,人们就会开始寻求爱与归属感——我们需要爱人与被爱,想要找到令自己感到安心、被接纳的地方和群体,从而摸索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而在这一层需求被满足了之后,才是对于尊严和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
也就是说,如果没有正视自己更根本的需求,就陷入无止境的对于成就的追求,或者认为爱与归属感仅仅是“可遇不可求”的东西,那么人们即使取得了很多的成就,“越级”满足了更高层次的需求,也无法填补独处时内心的空虚感和孤独感。
除此之外,归属感还与我们的身心健康密切相关。归属感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就是为我们提供好的社会支持,这种支持既是资源上的,又是情感上的。许多研究都曾发现,充足、稳定的社会支持对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甚至基因表现都有着不同的积极影响。
美国密歇根大学的一项研究显示,缺乏归属感还会增加一个人患抑郁症的风险。参加这项研究的有一部分是重度抑郁患者,另一部分则是社区学院的学生。给他们派发的问卷内容主要集中在心理上的归属感,个人的社会关系网和活动范围,冲突感,寂寞感等问题上。结果指出,是否拥有归属感能最准确地预测一个人是否抑郁。
归属感的匮乏也会引发大量的焦虑。研究发现,当人们感到不被社会群体接纳时,他们会感到非常焦虑;但一旦再次感受到接纳和认同,这种焦虑就会立即消散。
因为在生活中,我们在不段的对社会需求,物质和人们所以追求的情感等等,,,当没有得到满足的时候,就出现了。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
人的本性要求